柴桑一高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 间:100分钟 分 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表是春秋晚期钟离国(位于今安徽境内)国君柏墓随葬青铜器所属礼制体系分类表,反映出钟离国( )
礼器体系 牺牲之盛(鼎) 粢盛器 烹饪器 酒器 水器
中原礼制系统 立耳无盖鼎(3) 折沿镂孔豆(2) 甗(1) 罍(2)
楚国礼制系统 箍口鼎(2) 簠(4件2组) 盘(1)、匜(1)、盉(1)
A.青铜礼器兼具南北特色 B.南方礼制占据主导地位
C.青铜制造技术获得突破 D.宗法制度最终走向崩溃
2.以“客”(宾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其中秦国相当典型。据统计,从秦孝公至秦王政,担任丞相的23人中有20人是客卿,这在七雄中是绝无仅有的。对比东方六国,秦国( )
A.学术氛围更加自由 B.选官制度更为先进
C.宗法势力相对薄弱 D.经济实力十分强大
3.如表为中晚唐(800~880年)“权力地理”表。据此可知,唐中晚期( )
地域 有中央任职经历的士人 有家族仕宦传统的士人(三代以上)
长安 95% 72%
洛阳 85% 82%
长江下游 50% 13%
A.北方文化水平高于南方 B.寒门弟子不受政府重视
C.世家大族依旧把控朝政 D.政治资源影响权力获取
4.考课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唐代官员的考课等级共分九等,获得中上以上等级者,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获得中中者,保持本禄不变;中下以下等,每退一等,减禄一季。据此可知,唐代的考课制度( )
A.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 B.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C.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 D.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
5.北宋官修兵书《武经总要》里记录了3个制造火药的处方,根据不同的军事需要配置不同的火药;《金史》也记载了宋、金战争中发明的“霹雳炮”威力很大,火药发作声如雷震。这些记载集中反映了( )
A.火药武器成为主流兵器 B.时代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C.战争决定了科技的性质 D.火药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6.明代思想家湛若水认为:“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矣。”王阳明曾说:“晚得友于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湛若水的思想( )
A.继承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B.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反映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D.缓解了明朝政府的统治危机
7.明初,冶铁基本由官府垄断,官铁为明政府的武器制造、各类官船、修理宫殿等提供大量原料。洪武以后官铁逐渐减少,民营铁业日益增多。明朝廷不得不实行官民铁课改征折色(征收银两),到市场购买所需钢铁,最终官铁到明末完全被民铁取代。这反映了明朝(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专制政府对社会控制力的松弛
C.出现众多商人群体 D.税制变化推动民营手工业发展
8.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曾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顺治帝重用汤若望的主要目的是( )
A.调和西学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B.修订历法巩固清朝统治
C.应对东来的天主教会的挑战 D.宣扬国威维护朝贡体制
9.1882年,王韬指出:“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这一思想( )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B.违背了主权在民原则
C.带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D.代表了顽固派的利益
10.1899年,湖北官钱局向日本官方印刷局订印钞票。湖广总督张之洞发布通告:“本部堂、院念市面之艰,特饬在日本铸造银元票……以补银元之不足。……与官钱票相辅而行,按照银元市价,折合银钱,准其完纳丁漕、关税、盐课、厘金、土税、膏捐等一切捐款各官项。并饬武汉官钱局,凡持此票呈缴官项及兑取银元者,即由该局一律照收兑发,勿得阻滞。”张之洞的行为( )
A.标志着汉族官僚的崛起 B.引起了国内市场混乱局面
C.有利于扩大政府的税源 D.加剧了日本对华资本输出
11. 1924年8月,孙中山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训词中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
A.积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C.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D.重视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12.近代中国某一报刊设置的主要栏目有:“社论”、“战局动向”、“国际形势”、“青年呼吁”“工人之路”“边区文艺”。这一报刊( )
A.提倡民主科学,促进思想启蒙 B.宣传中共主张,争取抗战胜利
C.反映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疾苦 D.抨击专制独裁,推动民主运动
13.至1951年5月,与新中国建立的19个国家主要是欧亚人民民主国家;1954年9月至1956年,挪威等11国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一现象( )
A.为中国打开了世界市场 B.归功于外交政策的调整
C.开创了外交领域新局面 D.使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14.下表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工农业生产基本指标(单位:亿元)。这表明一五计划( )
1952年 1957年 增长百分比 平均每年递增(%)
工农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其中:现代工业所占比重(%) 827.1 1249.9 51.1 8.6
26.7 36
工业生产总值其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消费资料所占比重(%) 270.1 535.6 98.3 14.7
39.7 45.4 17.8
60.3 54.6 12.4
手工业生产总值其中: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产值农业生产总值(包括副业在内) 73.1 117.7 61 9.9
2.5 31.9 1180 67
483.9 596.6 23.3 4.3
A.突出了人民生活需要 B.牺牲农业地位
C.初步建立了工业体系 D.符合基本国情
15. 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16.据统计,罗马建国时的一百个元老世系,到了共和末期只剩下二十五家。共和末期的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感叹:“我们元老中,非自治市(即罗马)出生的人何其少啊!”这反映出古罗马( )
A.贵族势力走向衰败 B.公民范围不断扩大
C.平民政治地位上升 D.自治制度不断发展
17.美国学者杜兰特曾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不是因为伏尔泰卓越的讽刺散文和卢梭伤感的浪漫小说,而是因为中产阶级已经上升到经济的领导地位,为了他们的企业和贸易,他们需要立法的自由,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治权力。”该学者在此强调( )
A.经济原因能解释一定的历史现象 B.启蒙运动对大革命影响有限
C.结束专制统治是革命的终极目的 D.法国大革命的群众基础薄弱
18.19世纪中期,英国有人认为:“家庭生活和家庭原则不久就将结束,社会将不再由家庭组成,而是由个人组成;因为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孩子很早就分离了。”这种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
A.传统道德的崩溃 B.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
19.巴黎公社规定执行委员会“负责执行公社一切法令和其他委员会的一切决议”。但公社各委员会的委员往往各行其是,并无视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这表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 )
A.民主程序的混乱 B.无产阶级政党的缺乏
C.工人阶级的局限性 D.政治领导体制的缺陷
20.有学者指出,俄国临时政府“犹如一头‘倔牛’,自始至终不去解决包括除政权组织问题之外,诸如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之初便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推至遥遥无期的立宪会议。据此可推知,临时政府的做法( )
A.激发了俄国民众的民主意识 B.削弱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
C.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 D.有利于巩固二月革命的成果
21.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5月,威尔逊总统在某次演讲中说:“我们现在准备……在世界的战场上为人类自由的事业而战……在上帝的佑护下,美国将再一次有机会向世界证明,她生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威尔逊言论的实质是( )
A.为对德国宣战制造理由 B.争取民众对战争的支持
C.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D.掩盖对外战争的侵略性
22.1965年,苏联开始在工业方面大力推行联合公司模式,通过联合公司集中发展生产,制订有科学根据的生产计划,了解社会需求,并减少部门管理体制的管理层次。到1981年底,苏联已组建了4144个联合公司,人数占工业总人数的50.3%。这一模式( )
A.推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B.引发了意识形态混乱
C.限制了国营企业的活力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23.英国在1956—1959年间出现了“自由电影运动”,该时期的作品探讨了财富的不断增长给英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给工人阶级造成的影响,以及由于娱乐休闲性质的改变而出现的青年文化等主题。电影在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的同时,注重风格,注重所承担的义务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强调真实情况本身。英国的“自由电影运动” ( )
A.体现了对理想主义的追求 B.聚焦国际局势
C.成为国家政治宣传的工具 D.探讨社会现实
24.法国画家保罗 塞尚(1839﹣1906)擅长画静物画,通常运用色彩和“不正确”的透视法表现出各种“圆体和圆筒形的量感和体积”,以这种“歪曲”的视觉现象造成真实、生动和美感。由此可知,塞尚的静物画作品( )
A.强调客观主义表现 B.关注内心的感受
C.提倡外向化的思维 D.批判社会的伪善
25. 1971年3月,被后人称作“维尔纳计划”的方案得以通过。“维尔纳计划”主张在10年时间内分三个阶段建成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实现资本完全自由流通,各成员国确定货币固定汇率,最终以单一货币取代各国货币。这一计划( )
A.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B.启动了欧洲联合向纵深发展的进程
C.使欧洲单一货币建设得以实现 D.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26题23分,27题12分,28题15分。共50分。)
26.(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随着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了联结中西方的“丝绸之路”。隋唐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系统四通八达,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沟通中国南北。宋元时期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此外,中国从西汉开始不断探索海洋,逐渐形成了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连通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南北战争后,美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从1870~1910年共修筑铁路30万余公里,平均年筑路近800余公里。电报早期服务于铁路,随着铁路的普及,美国本土电报网络基本建成。在此期间,红绿灯的使用为世界各国所效仿……“一战”后,美国交通运输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与汽车制造相联系的公路和输油(气)管道建设逐渐形成网络;开掘深水河道来发展内河运输,以配合已形成的远洋航行网:大力筹建飞机工厂和航空公司,到1930年,航线近5万里。 ﹣﹣据郭正忠《交通与文明﹣﹣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指出美国近现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并简析其影响。(11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 料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发展史。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情况简介。
名称 简介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2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式建立了民主联合阵线,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仍处在幼年时期,缺乏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拱手让出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毛泽东在实践中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土地问题。于是,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联合各个阶级进行统一战线。其路线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形成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内战、独裁、卖国的政策,为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据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战线的演变”提取两则信息,并分别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 分)
材 料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我国耕地面积增加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呈现出停滞状态。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很难抵御西方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攻击;甲午战败,唤醒有识之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通过转变观念和实践探索,推动中国社会全方位地向近代社会转型。在这次变法中,改良农业的主要措施有: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发展农业;编印“外洋农学诸书”;“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直省即由各该督抚设立分局”;“设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提倡民间普遍采用农业新技术等。变法失败后,变法期间定下的一些农业改良措施,并未停止,农业改良并未中断。可见,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戊戌变法的推动密不可分。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 卷四》、闵宗殿《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重视改良农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农业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D D B C D B C C D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B A D D C C A D B D
26(1)特点:自然河流和人工修筑相结合;以都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由以政治功能为主到以经济功能为主;由国内向其他国家地区扩展;水陆交通不断发展完善(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3点6分)
成因: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华文明影响力不断增强。(3点6分)
(2)发展:交通运输结构变化,立体交通网络形成(铁路、公路和输油管道、内河及远洋航运、航空);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运输时间缩短,运输成本降低;交通运输管理规则更为科学完善。(3点6分)
影响: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的交通问题,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3点5分)
27【参考答案】
信息l:统一战线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反映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则表明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体现了抗战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信息2:统一战线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
国民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同时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故在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让出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在吸取革命教训和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确定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形式,并始终不放弃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信息3:统一战线的演变反映了革命力量的变化。
国民革命时期,革命力量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力量则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抗战时期革命力量的范围扩大,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力量则包括一切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人民。
说明:每一信息中“提取信息”2分,“说明”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8(1)原因:人地矛盾的激化,粮食危机严重: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有识之士的推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6分)
(2)意义:有利于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农业管理机构的近代化:有利于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促进我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发展。(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