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8 12:4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领袖的气度和胸襟——精读《沁园春*长沙》
  【专题解释】
  精读并结合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分析意象的选择和组合,让学生体会“境由心造”,进而领会诗人的气度和情感。
  【预习准备】
  1.了解、回顾初中学过的一些有关秋天的古典诗句;
  2.同样描写秋天,《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感彩和古典诗词一样吗?
  3.搜集相关资料,理解何为“境由心造”?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一读,把握悲秋情结
  1.导入:朗读诗句,品味悲秋气韵。
  2.讨论、明确“悲秋情结”: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是把“秋”与“悲”联系在一起,“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任务二:议一议,体会“喜秋”情感
  1.问题:你从哪些诗行和词语中,读出了:《沁园春*长沙》一改中国文人的悲秋色彩?
  讨论、明确:上阙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诗句中读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下阙从“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等诗句中读出了青年学子身上那种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的革命斗志精神。
  2、引入、明确“境由心造”:钱钟书在《管锥篇》中从主观角度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指出“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领袖的博大胸襟方能造就“喜秋”的色彩。
  任务三:比一比,品赏优劣
  1.引入:朱自清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提出,要接受古代作家的文学遗产,除了通过翻译、讲解、注释三种方法之外,还有一条道理,可以叫做拟作。借用“拟作”,修改原词上阙。
  2.对比、评析:“拟作”和“原作”之优劣。
  讨论、明确:
  1.“万”“层”二字摹出了群山叠嶂、层峰连绵之态;而“群”“山”失去了这个态势;“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而“江水”就显得平淡无奇;原作给人浩大、开阔的视野,使人联想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宇宙万物,都在我心中。
  2.“染”字,不仅显出层林色彩的浓艳,还体现出逐渐染红的动态感;“透”字,不仅极言江水清澈碧绿,也透露出逐渐碧绿的动态美感,而“红”“绿”失去了这个功效;原作更能将诗人振奋、激动、豪迈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尽显雄鹰展翅,翱翔天际的矫健姿态、昂扬气度:“翔”字,栩栩如生、巧妙地勾画出鱼儿在水中畅游的情态——轻灵、自由;而“竞”更能体现出万物生机勃发、竞争向上的情态。
  综上所述,原作更容易让我们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热闹喜人的场面,让我们领略到伟大领袖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任务四:品一品,领略气度和胸襟
  1.引入:赵敏俐在《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毛泽东这首词也写回忆,但不是把笔墨放在“相思”和“怀归”上,我们来看下阙,诗人回忆了什么?
  2.填表:根据下阕完成表格,体会情感精神。
  明确:“境由心造”,当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之于历史的兴亡、时代的变迁时,不再拘泥于相思和愁苦,而是在自然和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中,造就一种乐观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代伟人的气度、气质、胸襟和情怀。
  3.拓展:品读《采桑子*重阳》和《水调歌头*游泳》。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