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工匠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精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专题阐释】
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呼吁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匠精神?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践行怎样的工匠精神?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思考,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预习任务】
1.通过查阅相关材料,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
2.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标注文章所用的论证方式。
3.有条件可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观看《王志伟: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用一生追求“工匠精神”》视频。
2.背景介绍。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溢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每个时代的“流行语”都有着这个时代的深深烙印。我们这个时代,为何开始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我们需要的又是怎样的“大国工匠”?我们又该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二、任务一:理思路,明文体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读课文,梳理文章基本思路,画出文章思路的思维导图
2.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概括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
明确——
(1)文章思路。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工匠精神是对价值、风尚、时代精神的倡导——工匠精神是生命哲学、人生信念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践行工匠精神,共同书写这个时代的气质
(2)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
①学习支架: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本文发表于2016年4月30日的《人民日报》 ,是对中央精神的积极回应。
②概括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
A.属于议论性文体,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它的基本结构。结合整理的文章思路阐释。
B.观点要鲜明、深入。本文评论的内容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因此更具有引导性作用,立意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结合整理的文章思路阐释。
C.评论要有理有据。无论是事例还是逻辑演绎,都仅仅围绕观点展开,为说明观点服务。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的感慨、《说文》的引述分别为了说明什么?
D.评论要生动、有说服力、感染力。多种论证手法的运用,句子的整散结合等。
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边破边立,写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
类比论证:比如第1段“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假设论证:如第4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整散结合的句式在2、3、4、5段均有大量体现。
三、任务二:讨论探究,明确内涵
(一)搜集整理,素材展示
1.筛选课文中关于“工匠精神”含义的相关表述,摘录整理。
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追求;“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炉火纯青的技术;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2.相关材料展示。
①来源:“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
②百度百科: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二)讨论探究,理解内涵
1.结合以上材料,讨论明确:什么是“工匠精神”?
①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②精益求精:努力把自己的工作(产品)做到无人替代。
③坚定执着:认准一件事,就为之付出终身的努力。
④追求创新:不固步自封,能与时俱进。
2.结合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说说为什么这些年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①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要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必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②高科技产业在被某些西方国家打压、“卡脖子”的背景下,更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发展高精尖技术。
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浮躁风气、短视心态,不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
④只有全民形成一种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潮,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文中说:“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对此,你怎么理解?
作为一类职业的话,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做“工匠”,但是无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应该践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定执着、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只有我们人人都去践行工匠精神,在社会上才能形成热潮,才能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从而让中华民族真正地走向伟大复兴。
四、任务三:拓展思考、总结提升
1.读下面的材料,思考:影响张小泉销量和销售区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家用菜刀有两大品牌,张小泉和双立人。
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迭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则差距可能更大。
明确: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超越,甚至使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枷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真正的“新工匠”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价值。
2.在中美贸易争端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会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我们会怎样去践行工匠精神?
①从事高精尖科技研发和创造。
②立足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③不断开拓创新。
五、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所给的材料,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评。
材料一
缺乏“工匠精神”,损害的是国家利益,浪费的是社会资源,恶化的是生活品质。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
一是创造生长“工匠精神”的心灵环境。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公元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载说:埃及金字塔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的。1560年,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在游览时石破天惊地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一推论都被当作一个笑料。然而,400年之后的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由此证明了塔·布克的推断。自由的心灵环境可以充分激发个体潜能,调动个体积极性。——选自《“工匠精神”从哪儿来》
材料二、
心中驻进“工匠”,需要心怀热爱与欣赏。正如那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面对同样盖房子的工作,在第一位工匠看来,只是在做砌砖的工作;在第二位工匠看来,是在盖房子,让人有所居;在第三位工匠看来,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美丽,让住进房子的人能够更开心、幸福。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心存热爱,才能更长时间地坚持与付出。
——选自《让心中驻进“工匠”》
材料三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截的法门。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选自《敬业与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