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离骚》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离骚》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15 17: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匆匆闪过的画面是否让您想起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让您回忆起一位与这个节日密切相关的著名的历史人物?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殉 道 者 之 歌
屈 原
第一课时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所以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共23篇。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充分表现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的“美政”理想。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离”──遭遇,
“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余虽好( )修姱( )以鞿羁( )兮
謇( )朝谇( )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 )兮
又申之以揽茝 ( ) 众女嫉( )余之蛾眉兮
谣诼( )谓余以善淫 偭( )规矩而改错
忳( )郁邑余侘傺( )兮
宁溘( )死以流亡兮 鸷( )鸟之不群兮
忍尤而攘诟( ) 步余马于兰皋( )兮
制芰( )荷以为衣兮 高余冠之岌岌( )兮
1、注音
hào
kuā
jī/jī
jiǎn
suì
xiāng
chǎi

zhuó
miǎn
tún
chàchì

zhì
gòu
gāo


亦余心之所善( )兮
鸷鸟之不群( )兮
屈( )心而抑( )志( )兮
悔相( )道之不察兮
高( )余冠之岌岌兮,
长( )余佩之陆离( )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其意义。
崇尚,爱好
合群
忍受委屈
压抑
意志
观察
使加高
使加长
修长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