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空城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小学语文
2、年级:四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七章第24课
5、学时数: 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魏国、诸葛亮、抵抗、兵卒、扫帚、吩咐、疑惑、撤退、丞相、埋伏”等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3、朗读课文,感受评价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4、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评价人物形象。
2、 探究空城计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主题曲,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3’)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共同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一首歌,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二、新授(一)解题( 5’ )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名著吗?都知道有哪些主要人物?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 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老师相机多媒体出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讨论交流自己对《三国演义》这一名著的了解。举手说说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纷纷回答自己所知道的有关三十六计的计名。 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初步的了解。也激发他们以后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概括课文内容。(20’) 1、检查生字、词语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音。着重指导:抵——低 扫(sào)帚
2、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 干什么 怎么样 ) 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 让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10’)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故事怎样发展 故事的高潮是什么?
故事的结局写了什么? 能不能为每一部分拟个小标题? ——兵临城下。——临危施计。
——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故事脉络。
三、课时作业 (7’) 书写课文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3’) 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诸葛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空城计呢?空城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听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温故而知新,回顾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研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30’) 一、在这个故事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你最佩服谁?佩服他的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相关的语句或段落。根据学生的回答,着重指导朗读,在读中领会以下句子的意思。(1)、“这些兵卒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这些兵卒为什么会“心惊胆战”呢?(2)、“诸葛亮传下命令,……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许慌乱。”为什么要这样呢?(3)、“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头,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找出诸葛亮动作的词语,做这一切的时候,诸葛亮表现得如何?指导朗读。(4)、“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决不敢冒险。今天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采用这个办法的。”这一句话,是诸葛亮解释为何用空城计的原因,从这里,你体会到诸葛亮的什么特点?二、在你的心目中,司马懿又是个怎样的人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疑惑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什么性格?2、“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只怕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快快后退四十里!’”指导分角色朗读,从对话中可以了解到司马懿为人怎么样? 自主探究,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生:(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五千兵卒,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兵力悬殊,所以士气不足。)生:因为这样的若无其事,才会使司马懿以为诸葛亮早有埋伏。生:(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用不快不慢的语速、坚定地语气来朗读。生:体现出诸葛亮超人的胆识和智慧来自于对他人正确的了解和分析。生:生性多疑生:听不进劝告,刚愎自用。 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通过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培养学生自主体会,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课文拓展(5’) (1)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2)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 学习小组之间讨论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感知诸葛亮知己知彼才能成功的原因。
四、课文总结 (2’) 《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就很高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小说。擅长描写战争,《空城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无限魅力。 激发阅读兴趣,让经典传承。
板书设计: 空城计 ——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兵临城下 诸葛亮:知己知彼、临危不乱、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司马懿:生性多疑、刚愎自用 教学反思:这是我参加教学比武时所选择的一篇课文。选择它,就因为它既比较好教,又有一定的难度。我也听过老师上过,也查过一些教法。但是感觉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时讲的太多或太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主要抓住朗读,从朗读中去体会人物的形象。开头主题曲的引入确实能吸引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拓展部分的训练,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但是上好这一堂课,对老师的基本功的要求挺高的,老师的语言既要精炼又要能扣人心弦,要有饱满的激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