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背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2.爆发:________________,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________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
3.意义:九一八事变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扩大:日军相继占领了________________。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5.罪行:①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②掠夺战略资源;③推行奴化教育;④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6.抗争(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国民政府对日采取________的妥协政策。
(2)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______________,抵抗日军的侵略。
(3)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_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4)193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____________,与日军战斗。
7.影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共矛盾——中日民族矛盾)。
1.华北危机
(1)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______________”,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国民政府对日采取____________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____________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
(1)背景:1935年,日军策划华北事变,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时间、地点、人物: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
(3)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________,一致________”。
(4)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______________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____________的政策,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到来。
1.背景:(1)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召。
(3)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4)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直接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
2.时间和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________”,并通电全国,要求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5.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__。从此,十年内战___________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是在( )
A.一·二八事变后 B.九一八事变后
C.八一三事变后 D.四一二事变后
2.“这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次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国民革命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4.右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石碑一侧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另一侧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5.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西安事变的讨论。其中,哪位同学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
A.小华: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的主张
B.小李: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C.小林: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D.小王: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要求处决蒋介石
6.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关于这两次运动的说法准确的是( )
A.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C.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D.运动的主力军始终是青年学生
7.1936年12月,《桂林日报》登载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8.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开始致力于( )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B.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9.叶剑英元帅曾写下诗句:“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此诗句所反映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是( )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D.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10.为提醒大家牢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我国每年都在9月18日鸣放防空警报。当年,日本制造这一事变的借口是( )
A.西安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八一三事变 D.一名士兵失踪
二、非选择题
1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民间小调
材料二:“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3分)
(2)材料二报道的是什么事件?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事件最后得到怎样的解决?这一事件的解决有什么意义?(5分)
12.(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1)材料一所指日本军队在东北寻衅的背景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是什么时候流行的歌曲?反映了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当时中国的现状。(2分)
参考答案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材解读】
一、2.1931年9月18日 柳条湖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4.东北三省
6.(1)不抵抗 (2)抗日义勇军 (3)杨靖宇 (4)东北抗日联军
二、1.(1)华北自治运动 (2)不抵抗 亡国灭种
2.(2)1935年12月9日 中国共产党 (3)内战 抗日 (4)吞并华北 对日妥协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三、1.(2)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2.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 杨虎城 兵谏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5.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扭转时局的关键 基本停止 初步形成
【当堂巩固】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D 6.B 7.C 8.B 9.A 10.B
二、非选择题
11.(1)九一八事变。(1分)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2分)
(2)西安事变。(1分) 逼蒋抗日(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分)
(3)和平解决。(1分)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分)
12.(1)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2)东北沦亡后,东北人民离乡背井,到处流浪。(2分)
材料二是那时流行的歌曲《松花江上》的部分歌词,它唱出了东北人民的思乡之情。(2分)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东北3 000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