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1.背景: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在正面战场配合作战。
2.时间:__________。
3.地点:______________。
4.部队和指挥者: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林彪。
5.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____________,粉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
1.时间、人物:________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振奋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振奋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一位民主人士评价说:“……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其称赞的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大捷
2.有回忆录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3.抗战老兵张步风回忆说:“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割了多少次电线,拔了多少根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在公路上挖了多少个大坑,现在已记不清了。”这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血战卢沟桥 D.嫩江桥之战
4.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区别于国民党军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自卫队相互转化、相互依靠、三位一体的军事体系……中共能在敌后长期游击的“秘诀”并不在于“游击战术”,而在于数量庞大的地方武装、人民武装。其意在强调( )
A.人民力量的强大 B.中共军事体系完善
C.枪杆子里出政权 D.两党抗战路线不同
5.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地位及关系表现为( )
A.正面战场居主导,敌后战场积极协同正面战场作战
B.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共产党退让,力图维护统一战线
C.敌后战场是中流砥柱,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D.国民党领导发动人民进行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予以积极配合
6.1943年,画家古元创作了现实题材的美术作品《减租斗争》(又名《减租会》,见右图)。作品反映的减租斗争的历史意义是( )
A.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
B.促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D.巩固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7.“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游击队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创作的。作者歌颂的是( )
A.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 B.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
C.敌后根据地的抗日军民 D.正面战场抗战的中国军队
8.某校八年级几位学生在一次晚餐用餐过程中,七嘴八舌地再现了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甲说:“指挥者是彭德怀。”乙说:“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路线,摧毁日伪据点。”丙说:“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丁说:“这一战役开始于1940年。”以上四位同学中肯定有一位记错了,他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了取得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下列战役中属于敌后战场的是( )
①武汉会战: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②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③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④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 )
①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②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③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④发展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38年底,八路军、新四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 600余次,歼灭日伪军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共建立十几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总人口达5 000万以上,形成了辽阔的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使之不能用于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从而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政策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战的作用。(2分)
(2)材料二中“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据材料,分析该政策的实施有何重要意义。(4分)
12.(10分)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发表合作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持久的抗日活动中,两党合作,为中国抗日运动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也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沼。——《一寸河山一寸血》
材料二: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这次大规模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目标的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 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 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千米,公路1 500余千米,破坏桥梁、车站、隧道260多处,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中“这次大规模的战役”指的是哪一场战役?说出该战役的指挥者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国际历史意义。(5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两则材料中提取信息,论述“国共合则胜”。(5分)
参考答案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材解读】
一、2.1937年9月
3.山西平型关
5.第一个胜利 日军“不可战胜”
二、1.1940年
2.“扫荡” 封锁 抗战军民的士气
4.日军的侵略气焰 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当堂巩固】
一、选择题
1.D 2.A 3.B 4.A 5.A 6.D 7.C 8.C 9.D
10.C
二、非选择题
11.(1)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2)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政策。(2分) 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与富农联合抗战。(2分)
12.(1)淞沪会战。(1分) 百团大战。(1分) 彭德怀。(1分)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2分)
(2)国共第二次合作,分别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侵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过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战役,英勇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胜利。结论: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都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