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2.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学生能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识别各种陆地地形(如: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3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的特点是什么?
2、看到真实的山地,能对应到相应的地形部位?
3、能在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
4、能够总结判断地形部位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和坡度陡缓,地形部位的判断
难点: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五种地形部位的判断,其中山脊和山谷易混淆,山脊易形成分水岭,山谷易形成河流
教学过程
情境导学 ( javascript:void(0); )
看龙脊梯田的视频。引出----梯田犹如镌刻在大地上的等高线。
那么什么是等高线?
浅探独学 ( javascript:void(0); )
1、看等高线绘制视频,在看视频之前,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高距?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高距?
(学生)等高线是指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距是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差
2、看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图,进一步加深理解从立体到平面图形转换
观察等高线回答如下问题: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有何特点?
(2)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差有何特点?
结论:等高线特点:①同线等高;②同图等距
(3)比较模型和平面图的甲乙两点,并思考坡度陡缓与等高线之间的联系
得出密陡疏缓
深究群学 ( javascript:void(0); )
1、认识真实的地理环境中的地形部位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
认识模型图中的地形部位
3、由模型图绘制的等高线平面地形图中找到地形部位
4、小组讨论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判断山顶、陡崖和鞍部
(2)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判断山脊和山谷
先自主思考,再进入小组讨论
5、展示小组讨论的判断方法,老师引导,总结地形部位判断方法
6、讲解山脊和山谷时,利用模型演示山谷容易形成河流的实验,用同屏软件投影到屏幕,让学生直接观察到山谷形成河流的演示实验
知识运用 ( javascript:void(0); )
1、利用谷歌地球绘制衡山祝融峰附近的等高线,让学生再谷歌地球中找到实际祝融峰附近的五种地形部位
2、利用谷歌地球绘制的地形图转成平面地形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绿色的线为衡山上山线路中的一段,在此段上山线路中依次经过了哪些地形部位?
(2)估算祝融峰的海拔。
(3)AB段和BC段上山线路中,相对比较轻松的是哪一段?并说明理由。
(4)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中,最有可能形成河流的是?请说明理由
提炼促学 ( javascript:void(0); )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等高线,知道了等高线的基本特点: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有着多样的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学会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别这些地形部位。那么学会看等高线地形图对于现实中有何指导意义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