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9 15: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一年级上册课文第三课《口耳目》里面的插图吗?是的,里面有旦角和生角的图片,同学们的记性真好。他们是戏剧中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戏剧中的曲,感受他们的唱词。那究竟什么是元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导入新课
课件PPT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曲”分类
杂剧(戏剧)
散曲
散套:由若干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知识备查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关于元曲
一、走进作者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家。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预习检测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预习检测
一、读准下列字音。
枯藤( )
昏鸦( )
断肠( )
预习检测
重点词语: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行着一匹)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
初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研读●整体感知
感知内容:夕阳西下,诗人骑着消瘦的老马走在曲折 的山路上,西风嗖嗖地迎面吹来。走过小桥,几户人家,一棵枯藤 缠绕的老树上停留着三两只乌鸦,一副凄凉的画面便映入眼帘了, 在夕阳映照下的古树、昏鸦、人家、瘦马让人觉得格外的忧伤。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了,尝尽了一个“断肠 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思乡 之情油然而生。
研读●探究文本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研读●探究文本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研读●探究文本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句。
研读●探究文本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研读●拓展延伸
诗歌赏析:1.静景与动景相映。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研读●诗歌赏析
2. 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以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研读●主题概况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天净沙 秋思》。
2、学习诗歌白描、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写写该小令写景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