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训练(原卷板+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训练(原卷板+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9 08:13: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面卡片中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选项直接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下图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
A.①魏、②吴、③蜀 B.①蜀、②吴、③魏
C.①吴、②蜀、③魏 D.①魏、②蜀、③吴
5.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将曹操描写成反面人物的代表。京剧《击鼓骂曹》:“到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对于上述三则材料中文字和历史中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之所以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
A. 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感同身受就不同
B. 对于文学中的历史人物,为了增加趣味性和情节的需要,进行了虚构
C. 我们要将历史和文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历史的真实性
D. 文学源于历史,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信服
6.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7.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8.《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9.我国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其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2世纪20年代 B.公元2世纪80年代
C.公元3世纪20年代 D.公元3世纪80年代
10.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三国时期,就派船队到台湾(当时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之间联系的政权是
A.吴国 B.魏国 C.东汉 D.蜀汉
11.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刮骨疗伤”的故事: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小明同学进一步查阅史料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①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 ②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
③《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④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三字经》是中国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叙史”部分:“①,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两晋…”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A.①汉业建 ②号三国 ③嬴秦氏 B.①号三国 ②汉业建 ③嬴秦氏
C.①赢秦氏 ②号三国 ③汉业建 D.①嬴秦氏 ②汉业建 ③号三国
13.有人说,“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不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B.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C.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D.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1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积极发展内政,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C.诸葛亮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D.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5.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祠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垓下之战
二、非选择题
16.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叫“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后,为了加强记忆,用示意图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小结,请结合下图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众说纷纭)
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家评价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鲁迅评价曹操: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土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2)请你来客观地评价一下曹操,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故事链接)
(3)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两个或两个以上)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1)请写出三个政权的名称①   ②   ③   
(2)写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   ;其中魏的建立者是   ;都城在   。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摇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美畴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片,说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哪个城市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大都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面卡片中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①正确;魏的建立者是曹丕,吴建立的时间是229年,②③错误;魏的都城是洛阳,蜀的都城是成都,吴的都城是建业,④正确。故选C,排除ABD。
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B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故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选项直接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B正确;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A;三顾茅庐与题干描述的不符,排除C;七擒孟获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的战争,排除D。故选B
4.下图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
A.①魏、②吴、③蜀 B.①蜀、②吴、③魏
C.①吴、②蜀、③魏 D.①魏、②蜀、③吴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定都成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因此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魏蜀吴。D正确;ABC与事实不符,ABC错误。综上故选D。
5.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将曹操描写成反面人物的代表。京剧《击鼓骂曹》:“到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对于上述三则材料中文字和历史中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之所以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
A. 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感同身受就不同
B. 对于文学中的历史人物,为了增加趣味性和情节的需要,进行了虚构
C. 我们要将历史和文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历史的真实性
D. 文学源于历史,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信服
【答案】A
【解析】据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京剧《击鼓骂曹》中对曹操的评价和“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可知,三则材料中文字和历史中对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之所以不同,观点不同,其根本原因是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代表的阶层、利益不一样,观点就不同,感同身受就不同。综合分析,A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故选A。
6.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周瑜-曹操”可知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故选C;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期间,排除A;官渡之战的对阵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排除B;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和东晋之间,排除D;故选C。
7.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A、C、D项的说法均正确。故选B。
8.《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战于赤壁,大破之……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可见这场战役是指赤壁之战,而瘟疫是曹操军队战败的原因之一,A正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B排除;依据题干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而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C排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而不是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D排除。故选A。
9.我国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其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2世纪20年代 B.公元2世纪80年代
C.公元3世纪20年代 D.公元3世纪80年代
【答案】C
【解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属于公元3世纪20年代。世纪换算公元千百位数加1,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了魏蜀吴的建立与三国鼎立,注意掌握相关的内容。
10.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三国时期,就派船队到台湾(当时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之间联系的政权是
A.吴国 B.魏国 C.东汉 D.蜀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吴国在三国时期,就派卫温率船队到台湾(当时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之间联系,故A符合题意;三国时,魏国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故B不符合题意;东汉灭亡于220年,故C不符合题意;蜀汉开发了贵州、云南地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刮骨疗伤”的故事: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小明同学进一步查阅史料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①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 ②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
③《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④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才这样描述,这说明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故①②④符合题意;《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③的说法太绝对,故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三字经》是中国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叙史”部分:“①,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两晋…”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A.①汉业建 ②号三国 ③嬴秦氏 B.①号三国 ②汉业建 ③嬴秦氏
C.①赢秦氏 ②号三国 ③汉业建 D.①嬴秦氏 ②汉业建 ③号三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我国朝代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秦王嬴政时期,秦国强大起来,“始兼并”,统一六国,因而①处填写“嬴秦氏”;“高祖兴”是汉高祖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因而后面②处填写“汉业兴”;三国时期连着两晋,因而“迄两晋”前面的③处填写“号三国”,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有人说,“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不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B.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C.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D.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不能够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B选项符合题意;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能够体现“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A选项不符合题意;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能够体现“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C选项不符合题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能够体现“三国分立”中蕴育着统一的要素。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积极发展内政,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C.诸葛亮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D.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AB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祠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垓下之战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祠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发生在赤壁之战中。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曹操与袁绍之间,BD项都与项羽有关。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6.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叫“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后,为了加强记忆,用示意图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小结,请结合下图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众说纷纭)
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家评价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鲁迅评价曹操: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土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2)请你来客观地评价一下曹操,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故事链接)
(3)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两个或两个以上)
【答案】(1)①曹操②袁绍③刘备④孙权⑤曹操
A:魏B:蜀 C:吴
(2)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3)空城计、三顾茅庐、乐不思蜀等。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与黄河以北的袁绍双方200年在官渡进行决战;官渡之战后曹操想南下统一全国,结果孙刘联合抗曹,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双方展开了对峙,爆发了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刘备孙权)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失去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赤壁之战成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故答案为①曹操②袁绍③刘备④孙权⑤曹操。A:魏B:蜀 C:吴。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应该生活在东汉末年。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3)三国故事家喻户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空城计、三顾茅庐、乐不思蜀等。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1)请写出三个政权的名称①   ②   ③   
(2)写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   ;其中魏的建立者是   ;都城在   。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摇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美畴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图片,说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哪个城市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大都市?
【答案】(1)①魏、②蜀、③吴。
(2)赤壁之战;曹丕;洛阳。
(3)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建康。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222年,孙权在建业建立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刘备见曹军人数众多,感到抵挡不住,于是联合孙权抗曹。在赤壁,孙刘联军同曹操展开激战,打败曹军。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建康是当时最活跃的城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