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9 15:0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这简直是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的一段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 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
灼 扒 趴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乱 惊讶 畏惧 参差不齐 惊慌失措
寻觅 气喘吁吁 悬崖 耸立 臭椿 岩脊 哄然大笑 嘘声 天旋地转 挪动 抽噎
zhuó



juàn


pēnɡ
cháo
xuàn

shēn
huǎnɡ

wèi
línɡ

wèi
cēn cī
cuò



sǒnɡ
chūn

hōnɡ

xuán
nuó

直知灼见
扒开
趴下
不要写成“炫目”的“炫”。
不要写成“错误”的“错”。
意为“叹气”时,读“xū”;意为“为某种要求而呼喊”时,读“yù”。
字词检测
形近字
喘( )气喘吁吁
瑞( )祥瑞
湍( )湍急
耸( )耸立
茸( )毛茸茸
慰( )安慰
蔚( )蔚蓝
chuǎn
ruì
sǒnɡ
rónɡ
wèi
wèi
【串句记忆法】 日落暮( )色悄降临,落下幕( )布静观影,仰慕( )贤士志在心,清明扫墓( )泪满襟。

tuān



多音字
( )参差不齐
( )参加
( )人参

cēn
( )滑稽
( )稽首



【串句记忆法】 他幽默的演讲引得众人哄( )然大笑。而后台下部分听众纷纷起哄( ),让他再分享一些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便引用曾子杀彘的故事告诉父母们,哄( )骗小孩是最要不得的。
hōnɡ
( )扒拉
( )扒窃



cān
shēn
hònɡ
hǒnɡ
古人跪下叩头的礼节。
词语解释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做。
耸立:高高地直立。
犹豫不决:迟疑,拿不定主意。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晕眩: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
变化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多端,不可捉摸。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1.“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情况如何?
2.爸爸是如何一步一步引导 “我”走下悬崖的?
3.这件事情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读完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读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经过: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分解困难
赢得胜利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文意梳理
1.从“我”的角度:体弱、胆怯的“我”为什么要去爬悬崖?文章哪些语句体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体弱、胆怯的“我”去爬山是因为好朋友杰里说“我”是“胆小鬼”,刺激了“我”的自尊心、好胜心,于是冒险去爬悬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麻木”等语句体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合作探究
2.从父亲的角度: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1)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我”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下山。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会让他更加娇气,永远都软弱无能。只有在磨炼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炼的只会是锈铁。所以这位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育孩子很有智慧,是一位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2)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可能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里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她可能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并会被“我”吓得脸色苍白,还会叫一大帮人来帮“我”。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里玩。
3.从杰里的角度: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看起来很担心“我”,但最后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因为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一起玩耍的朋友。所以杰里虽然“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里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4.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两层含义:一是父亲鼓励“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的话;
二是指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最终战胜困难的人生哲理。
5.“我”从这次人生体验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请从文中找出体现主题的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中心句: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遇到不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为许多个一小步,困难就不那么大了。
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写法探究
1.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自然环境描写的渲染、衬托作用也极为突出。
2.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这样的小事,无论对哪个人而言都比比皆是。小事的升华得益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平白却富有冲击力的标题表述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作者对人们常规思维的突破:人们常常习惯目光长远,却常常忽视“走一步”与“再走一步”对困境中的人生巨大的支撑力量!
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战胜它的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最终成功战胜它。
课堂小结
酷热
附和
气喘吁吁
参差不齐
哄然大笑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天气)极热。
形容不一致,有差别。
形容许多人同时笑起来。
形容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当堂达标
前面不能再加“很”“十分”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多含贬义。
拟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
反义词:整齐划一。
只能形容“众人”。
也说“变幻莫测”。
含褒义。
也说“惊惶失措”。
天旋地转
变化莫测
小心翼翼抽噎
惊慌失措
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天地转动,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变化多端,不可预测。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一吸一顿地哭泣。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凌乱 畏惧 嘘声 变化莫测
B.暮色 嘲笑 寻觅 惊慌失错
C.安慰 挪动 胸腔 犹豫不绝
D.悬涯   厌倦   岩脊   小心翼翼
A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妹妹在陌生的马路上小心穿行,像胆小的猫一样惊慌失措。
B.从云霄飞车上下来好久,我都觉得天旋地转,认不清方向。
C.“比赛面试结果怎样?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D.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要写一首长诗,赞美她们参差不齐的舞姿。
D
①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②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拓展延伸
1.请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几句关于困难与挫折的名言警句。
例: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那么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递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拓展延伸
2.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的失败,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应如何去面对?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