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口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Ⅱ卷 主观题
阅卷人 一、现代文阅读
得分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人只合扬州老
丁立梅
很多诗人词人写过扬州,我独独喜欢黄慎写的一首诗:“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这首诗不特别,可它自有种活泼在里头。满园花簇簇,青春好女子,摘下一朵,斜插于鬓发间。水边闲坐,柳绿裙红,醉了春风。
这样的扬州,很可爱,让我向往。
便去了。
到扬州,一是吃,二是看。淮扬菜系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菜系之一,吃不尽的。路边随便一家小饭店,都能炒出香味独特的扬州炒饭来。那饭不要当饭吃,当菜吃才是。清煮狮子头,更是他们的拿手菜。扬州人热忱,频相问,好吃不?答,好吃。他们立即眉开眼笑,说,当然好吃,这是正宗扬州菜呢。
点一道康熙皇帝喜食的燕来笋。闲坐着等菜上桌,一边喝着一杯西瓜汁,四处看,觉得安静,和好。小店空间狭小,却精致。墙上有绿色植物攀援,细碎的小花儿,一朵一朵,缀在天花板上。门外,横一条大道,是去往瘦西湖的。路边树绿花红,不时有行人走过,空气中,弥漫着柳叶香,那应是扬州最地道的味道。
随便跟一个扬州人聊,问,扬州好么?答,当然好啊。追问,好在哪里?答,美呗。笑。一个美,囊括了所有,是天晴好,人晴好,景晴好的。
真的晴好。大太阳一路照着,“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水是瘦西湖的水,窈窕如女子的腰,一路逶迤流动。那水,不寂寞,有一路的垂柳相伴,还有,桥与亭不倦的守候。桥精致,亭精致。湖水碧绿,天空瓦蓝。
无柳不成瘦西湖的。长堤春柳。那些柳,在风中飘成绿烟一片片。扬州的朋友解释“烟花”一词给我听,说是飞烟如花。可不是么!那柳丝飞起,真的成烟花呢,是绿的烟花。
花多。迎春花,玉兰花,茶花,樱花,梅花,还有芍药。各有各的花期与灿烂。姜白石叹,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其实,有时的美丽,只为自己,无关世事的繁华与苍凉。对植物来说如此,对人来说,亦如此。
桃亦多。柳与柳之间,每隔几步,就有一株桃。满树的花苞苞,就快撑不住了,一腔的绯红和绮丽,流淌得点点滴滴。扬州的朋友替我可惜,说,你来早了,若是再晚来一些时日,这些花,全开了,那时看去,五步一柳,三步一桃,才叫好看的。我笑而不言,心中却满是欢喜,花半开为好,留着念想的。
也去看琼花。枝枝桠桠,看不出特别来。一枝一枝的叶,倒很翠绿。我试图从那些枝叶间,找出花苞苞,却没有。它是不是一朝打苞开花,就给人来个措手不及?听过它的传说,是埋玉而成。这传说美极,让人一下子想到冰清玉洁这个词,内心澄清。后来,我去琼花展厅看了它的照片,花硕大如盆,八朵洁白的小花,簇拥着花蕊,仿佛八位仙人,围桌品茗。所以,它又有别称叫聚八仙。我还是以为叫琼花好,是冰雪聪明的一个可人儿,牵人肚肠。
也有山,叫小金山。是一座人工堆起的小土山。四面环水,亭台楼阁,临水而建。树木葱茏,鸟雀众多。朝东临湖的花厅里,有郑板桥写的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喜欢那句“月来满地水”,是月色如水,水如月色。
白塔是必去看一看的。穿过一路的花花草草,白塔。绕塔而行,满眼望去,一个绿莹莹粉嘟嘟的世界啊。绿的是枝,是叶,粉的是花,是人。游人如织。塔上有小龛,上面雕绘着不同属相,一个小龛,对应一个属相。有人对着小龛许愿,有人虔诚地给小龛上香。
回转来,登石级入亭,随便拣一处闲坐。湖上有画舫,很古代地悠悠荡过。亭的四角,悬挂着铃铛,风吹来,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丁当,丁当,丁当。这时的风,很像调皮的小孩,把铃铛当玩具,不停地敲着。乐此不疲。我静静坐着,看鱼翔水底,听风拂柳,柳拂风,人生百年,恍惚全聚在此刻。想起那句著名的诗来:“游人只合江南老。”我却想把它改成,游人只合扬州老的。
我想做瘦西湖上一阙诗,一方亭,一棵柳,一朵花,或者,就斜卧成一波湖水,收录着花红柳绿,还有蓝天和飞鸟的影,就这样终老,不想归去。
(1)第一段中引用黄慎的诗有何作用?
(2)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水是瘦西湖的水,窈窕如女子的腰,一路逶迤流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________
绕塔而行,满眼望去,一个绿莹莹粉嘟嘟的世界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小节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则链接,回答问题。
知名作家丁立梅来到扬州某中学,为扬州中学生带来一场题为《文字温暖人生》的读书讲座。讲座结束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与丁立梅老师互动交流,丁老师认真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讲座现场不但洋溢着浓浓书香与情韵,也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是一次关于读书的对话,也是一场智慧的交流。
下面是一个学生的提问,假如你是丁立梅老师,你该如何回答。
某同学:丁老师,你好!我记得你有一篇写扬州的文章——《游人只合扬州老》,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想起那句著名的诗来:‘游人只合江南老’,我却想把它改成,游人只合扬州老的。”您为什么要这样改?
丁立梅:________
阅卷人 二、文言文阅读
得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臣愿得谒之 谒:告诉,陈述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刻毒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丹不忍 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① 诚能得樊将军首 ②此 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①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D.①伏尸 而哭,极哀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阅卷人 三、语言表达
得分
3.阅读九年级一班张珊同学为《艾青诗选》写的一段推荐语,请你帮助修改。
艾青,以诗为画笔,合着时代的节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而又真实的历史画卷。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下雪的早上,他在狱中以忏悔、感激的笔调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写出了养育他长大的“大堰河”悲苦、善良的一生,抒发了对贫苦农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我爱这土地》中,诗人以鸟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土地的痴情,也表达出自己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像这样的杰作还有《光的赞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向太阳》等。同学们,打开《艾青诗选》吧, 。
(1)推荐语中,有一处文学常识错误,请指出:________。
(2)请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补写最后一句话,增强推荐语的感染力:________。
4.仿照例句,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例句:我喜欢蓝色,我愿我的胸怀像蓝色的天空一样宽广;
我喜欢白色,我愿我的心灵像白色的雪花一样纯洁;
我喜欢__色,我愿________。
5.下面是某人发给朋友的一则手机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我于昨晚得知家母重病住院、急需手术、资金不足的消息,甚为挂念。现承蒙×××捎去5000元,以尽绵薄之力,请务必领受。他日抽闲我定当莅临医院探望。祝愿老人家病体早日康复!
阅卷人 四、诗歌鉴赏
得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该作者的作品( )
A.《太阳的话》
B.《礁石与灯》
C.《手推车》
D.《黎明的通知》
阅卷人 五、默写
得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8. 默写
(1)山舞银蛇,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2)曲径通幽处,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居高声自远,________。 (虞世南《蝉》)
(4)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6)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7)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8)子之听夫志,________。 (《列子》)
阅卷人 六、名著导读
得分
9.有人说,《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更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阅卷人 七、写作题
得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五四”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他们的精神风貌记录在我们读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沁园春·长沙》《记念刘和珍君》《家》《青春之歌》《红岩》《谁是最可爱的人》《平凡的世界》……
结合你读过的课内外文学作品,以“担负民族重任,不负崭新时代”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 (1)引用黄慎的诗表现了扬州的活泼、可爱、真实自然,贴近生活;增添了全文的文学情韵;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瘦西湖的水比作女子的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瘦西湖水的纤细、柔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瘦西湖水的喜爱之情。;“绿莹莹”、“粉嘟嘟”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出了枝叶之绿,花之艳、人之多,突出景色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3)内容上: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喜爱、赞美之情,及想与扬州一起终老的情感;结构上:既点题,又照应上文“我却想把它改成,游人只合扬州老的”。
(4)示例:我觉得,扬州很可爱,很美,很自然。有好看的人,好吃的菜,还有好看的景,并且在美景中可以听风、赏花、看柳……这一切使我静心,让我陶醉,似乎只有与之融为一体,才能表达我的爱意和眷恋,于是我不忍离去,只愿在此终老,可见扬州的魅力无穷啊!
二、文言文阅读
2.【答案】 (1)B
(2)C
(3)B
(4)D
(5)①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
②这样一来,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三、语言表达
3.【答案】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是艾青的作品。
(2)示例:那诗意的笔调、独特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一定能给你带来深切的感受。
4.【答案】 示例:我喜欢红色,我愿我的心灵像红色的火焰一样炽热。
5.【答案】 ①“家母”改为“令堂”(或“令慈”);②“资金”改为“费用”;③“承蒙”改为“拜托”(或“劳驾”);④“领受”改为“收下”;⑤“莅临”改为“前往”。
四、诗歌鉴赏
6.【答案】 (1)艾青
(2)B
五、默写
7.【答案】 (1)C
(2)B
(3)B
8.【答案】 (1)原驰蜡象
(2)禅房花木深
(3)非是藉秋风
(4)大漠孤烟直
(5)心忧炭贱愿天寒
(6)弓如霹雳弦惊
(7)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8)想象犹吾心也
六、名著导读
9.【答案】 示例:不同意。诗人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用一系列生活场景连缀起大堰河平凡劳碌的一生,诗人用朴素自然、散文化的语言抒发了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尊敬。但全诗用语凝练,时间跳跃,感情丰沛,富有诗歌的韵律。
七、写作题
10.【答案】 【参考例文】
勇担责任,不负使命
五四运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一代代青年的奋斗荣光。100年之后,在共圆中国梦的今天,我们青年学子更要勇担责任,不负使命。
回首往事,我们发现,从五四运动出发,中国以奋勇之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用青春的力量铸就了青春的中国。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回首五四百年,我们致敬青春的力量。这样的青春身影早已被历史铭记:橘子洲头,毛泽东同志身无分文心系天下,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长征路上,小战士背着识字板,衣衫褴褛但不忘为革命胜利读书识字;抗战时期,无数青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为光复河山;建设年代,荒漠戈壁之中多少青春光荣绽放,让“蘑菇云”腾空而起;改革开放初期,天安门前的一句“小平您好”,是青年学子对改革开放最由衷的支持。从南下弄潮的“闯海人”,到勇闯浦东的“八百壮士”,从抗震救灾中的青年官兵到北京奥运的青年志愿者,时代召唤各有不同,青春力量一脉相承。历经一代代人传承、发扬与积淀,五四精神成为百年来中国青年与国家前途命运同频共振的鲜明标识,成为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青春力量的不竭动力。
回首五四百年,我们鼓荡青春的激情。“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今天,时代的鼓点更加激越。回首看,五四百年来的历史浩荡前行;立足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波澜壮阔;再向前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任在肩。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对活力无限的“流动中国”,面向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我们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比光明,更需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我们青年学子要始终秉承家国天下的情怀,勇担民族复兴的大任,保持自强不息的姿态。
100年,五四精魂不老,中国风华正茂。让我们勇担责任,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