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56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56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9 09:5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校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十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60分钟 分值 100分
1、选择题(26*3=75分)
1.汉初刘邦“徙齐楚大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之后汉帝多在即位之初为自己修建陵寝时把大批关东豪族迁往关中。这一行为(  )
A.加强了地区经济联系 B.推动了经济格局的变迁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意在打破宗族血缘关系
2.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尝自言道:“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于是写下“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伤感诗句。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
A.导致士庶矛盾尖锐 B.受学以致用原则制约
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 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
3.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浑邪、休屠等部。汉武帝把投降的匈奴人分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因其故俗,为属国”。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
A.导致王国问题反复出现 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消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 D.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4.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
A.保证了权力集中 B.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C.有利于防止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
5.明英宗时,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著称,但考之史实,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天顺日录》中可以看出,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这反映出明代(  )
A.内阁不具有合法性 B.阁臣对皇权的依附性
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 D.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黄宗羲这番言论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六部沦为宦官下属
C.中央集权的发展 D.内阁掌控朝政实权
7.中国古代,一个政权除了“先天的”配天之外(在起兵时自称应天而起,替天行道),还需要“后天的”配天(在建立政权后,勉力敬德保民,以巩固天命)该做法旨在(  )
A.宣扬天命观念 B.推行仁政维护公平
C.强化儒家伦理 D.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8.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材料认为统治者应该(  )
A.农商并重 B.以粮救荒 C.以农为本 D.顺应自然
9.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
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 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10.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11.汉武帝时期,国家管理盐铁、财政的官员均为大商人,在这些人主持下推行“算缗钱”,即对商人按资产收税,商人若不如实呈报资产,一经告发,罚戍边并没收资产,告发者将获得一半奖励。这一政策(  )
A.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商业发展,破坏社会风气
12.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开沟排水、锄草、培肥、灭蝗,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推广……这些史实说明(  )
A.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缓慢 B.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C.古代农业的重要地位 D.古代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13.明末清初的《补农书》中说:“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地之利为薄,多种田(种粮食的地)不如多治地(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  )
A.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C.导致了男耕女织模式瓦解 D.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兴起
14.明清时期,包租制的租佃关系取得了支配地位。地租数额固定,主佃双方恪守“丰歉两无加减”的约定,佃户甚至逐渐获得了永久耕佃即“永佃”的权利。他们还要求获得转让所佃耕土地的权利,形成了事实上的“一田二主”甚至“一田多主”现象。这(  )
A.改变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C.巩固了封建的小农经济 D.消除了佃农的人身依附
15.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这反映了(  )
A.古代中国农业科技的实用性不强 B.小农经济对科技发展有阻碍作用
C.封建王朝不注重推广先进技术 D.农民的思想意识需要与时俱进
16.唐中叶时,已经出现了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一定发展 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7.“(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史书这一记载反映南北朝时草市(  )
A.促进区域性商业集团发展 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C.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建立 D.受到政府的行政管理
18.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19.明初朝廷招诱流亡农民垦荒屯田,由官家发给耕牛、种子,并允许将所开垦荒地作为自己的产业;迁徙长江下游苏州等地无业农民到淮河流域开垦;组织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做法(  )
A.实现了社会稳定 B.推动了农业恢复
C.扩大了统治范围 D.解决了土地兼并
20.图1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体现了(  )
图1
A.域外风情与华夏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西方写实与传统写意的结合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1.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  )
A.建立集权制度 B.实现富国强兵
C.完善人才选拔体制 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
22.董仲舒高扬“崇儒更化”旗帜,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涵盖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之后,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知汉代儒学(  )
A.具有包容性和政治张力 B.尚未确立天下独尊的地位
C.适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无法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23.元朝虽为来自大漠的蒙古人所建,但在理学发展史中,却是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的时代。其主要原因是元朝(  )
A.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 B.确立了殿试制度
C.将《四书集注》定为科举依据 D.尚未形成心学
24.出身于“灶丁”(煮盐工人)的王艮在经商致富之后潜心修学,成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王艮所收的弟子也颇多工商业者和市井小民。材料表明此时的心学(  )
A.代表市民阶层利益 B.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超越时代发展要求
25.顾炎武提出的“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顾炎武当时提出这些主张旨在(  )
A.削弱了清初的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C.影响西方国家的启蒙和革命 D.鼓舞志士仁人为国家民族奋斗
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着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纪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发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据王伟、李豫成等《国学精华·下》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怎样“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6分)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5*3=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C C B A B A D C C B D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 C B A D C B A D A C B D
二、非选择题(25分)
26.
(1)特点:成为城郊的中心市场;位于交通要道;商业繁荣;突破时间限制。(6分)
(2)原因:前代草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促进。(7分)
27.
(1)特点:注重现实;兼容佛道;重视道德;注重思辨;重塑信仰。(6分)
(2)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