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清查自我检测(解析版) (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考号
)
(时量150分钟,总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1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蝉蜕(tuì) 涨红(zhǎng) 一霎时(shà)
B.水藻 (z o) 姊妹(zǐ) 仿膳(shàn)
C.黄晕 (yùn) 徘徊(huái) 诀别(jué)
D.应和 (yīng) 憔悴(qiáo) 贮蓄(chǔ)
【答案】 D
【解析】考查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D项中“贮”应读zhù。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卖弄 澄清 草垛 呼朋引伴 B.干涩 仁蓄 哄托 山岛辣峙
C.倾诉 蓑衣 郎润 花枝召展 D.骄媚 诱惑 悠远 迫不急待
【答案】A
【解析】考查字形的识记。B. “仁蓄”应为“贮蓄”, “哄托”应为“烘托”,“辣峙”应为“竦峙”。C.“ 郎润”应为“朗润”,“花枝召展”应为“花枝招展” 。 D.“骄媚”应为“娇媚”,“ 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
3.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当今国际形势如火如荼,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会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B.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C.南岳名扬天下的原因,不仅在于秀美绝伦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当中蕴含的丰富文化。
D.2019年中华经典诵读展演会上,内地与澳门学生将中华经典诗文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华语言之美。
【答案】A
【解析】“如火如荼”指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用在此处不恰当,可改为“风云变幻”。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
B.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C.张亮以2小时19分的成绩刷新世界记录,成为全世界陆上赛艇马拉松划得最快的人。
D.家里的客厅常常回荡着爸爸爽朗的笑声和妈妈深情的眼神。
【答案】C
【解析】A选项中的“约”和“左右”语义重复;B选项属于两面一面;D选项搭配不当,“回荡”不能与“眼神”搭配。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_______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本题排列句子顺序,也就是考查对句子内部关系的理解能力。
(二)按原文默写(8分,一空1分)
6.(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请写出连续两句抒写“友情”的古诗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树叶子却绿得发亮, 。(朱自清《春》)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1)风正一帆悬 (2)百草丰茂 (3)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符合题意即可)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5)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6)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注意悬、郎、逼、涯等几个字的写法。
(三)综合性学习(8分)
某校初三(3)班开展向“援鄂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该班班长收集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
2020年3月10日下午,位于武汉市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正式宣布休舱,至此,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0余天的时间里,方舱医院共收治轻症新冠肺炎患者12万多人,“生命之舱”创造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的奇迹。
材料二:
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同心战疫,青年的表现可圈可点。援鄂“90后”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坚守一线的“90后”干警不惧风雨、日夜操劳,“90后”志愿者在城乡社区防控中不辞辛苦、发光发热……
7. 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标题。(2分)
【答案】 武汉16家方舱医院正式宣布休舱
【解析】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信息内容,明确重点内容,然后采用“人+行动+结果”形式进行概括。如有导语时,重点对导语进行提炼。本则新闻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即是导语(概括了重点内容),第二句是对方舱医院的贡献的概述。对导语进行提炼即: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正式宣布休舱。
8. 根据材料二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援鄂青年的赞美之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3分)
【答案】示例:你们是白衣天使,为病患祛除了病魔;你们是钢铁 战士,为战疫守护了平安;你们是新时代的活雷锋,为社区防控默默坚守……
【解析】考查写赞美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笔: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结合;言简意丰,自然流畅音韵美。注意字数与表达上的要求。示例:你们化志向为行动,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写忠诚,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开出绚丽的花朵。
9. 假如你是班长邀请一位援鄂归来的医务人员,于周五下午两点来参加此次主题班会并作报告,你将如何说?(3分)
【答案】 示例:×××叔叔、阿姨,您好!我们班准备开展一次向“援鄂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我代表全班同学,想请您周五下午两点来参加此次主题班会并给我们作报告。请您百忙中抽点时间,我们热切期盼您的到来。
【解析】考查邀请函的拟写。邀请函要写明班会活动的目的(我们班准备开展一次向“援鄂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活动的时间(周五下午两点)、活动的地点(某校初三(3)班)、活动的主题(向“援鄂英雄”致敬),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结尾一般要写常用的邀请惯用语,如“敬请光临”“期盼您的到来”等。
二、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37分)
(一)寻 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0.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 → 遥见草色:
【答案】后悔寻春(责怪自己)(1分)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1分,意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答题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如此答:后悔寻春(责怪自己),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答案意近即可) 考点:人物的情感。
11.品读下面句子,联系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答案】①“飞”是“轻盈的飞翔”的意思,(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1分)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从字词本身的意思、特点去思考,体会作者的字词里蕴含的感情。示例:“飞”是“轻盈的飞翔”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12.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3分)
【答案】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解题时要把握文段内容表达的意思,文中提到的“阴霾、霜雪”好比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只要心里有“春天”就往前走,那么“春天”就好比是目标、希望、理想等。按照此思路去解题,故答案可以是: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13.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3分)
【答案】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读懂内容,把握情感。作者去寻春,但“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作者知道“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示例: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意思接近即可)
14.本文题为 “寻春”,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
【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在初春寒冷的季节里勇敢地展现出一抹新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并联想到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也要有放眼未来,心怀希望的乐观态度。(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但答案脉络要清晰。答题时要从作者眼前看见的,联系作者想到的。示例: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在初春寒冷的季节里勇敢地展现出一抹新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联想到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也要有放眼未来,心怀希望的乐观态度。
(二)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 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 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5.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答案】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母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16.文中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分)
答:(1) (2) 。
【答案】(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让我心痛”这一主题情感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7.结合语境,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答案】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如: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4)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的理解。此文是要表现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故D错误。
19.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答案】“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 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学生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
(三)名著阅读(8分)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 ”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 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选自《朝花夕拾》)
20.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2分)除该篇作品外,“她”还在《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2分)(篇名)里出现过。
【答案】衍太太 《父亲的病》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主要情节和人物的掌握。通过阅读可知,“她”是衍太太,她还在《父亲的病》里出现过。
21.结合两篇作品中“她”的相关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4分)
【答案】示例:①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画,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②自私自利:对自己的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③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又事后装好人;④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⑤热心: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帮我们擦药。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掌握。需要结合具体事迹概括出形象特征。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2分)
(一)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①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②于此,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以为能胜其任也( ) (2)匠人斫而小之( )
【答案】(1)经得住/能承担 (2)使变小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胜”:能承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4分)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答案】暂且舍去/放弃你所学的(本领),听从我(的吩咐去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姑:姑且。舍:放弃。”
24.孟子对齐宣王有怎样的期待?他是采用什么方式劝谏齐王的?(6分)
【答案】治国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信任人才、给人才以自由/让贤人发挥各自的本领/用贤图治,让他们学以致用。(或:不要钳制人才、束缚贤人的手脚/不能依着统治者的好恶爱憎或个性来治理国家。)借用木匠和玉匠设喻/类比来劝谏齐王。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抓住孟子的话: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意思是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与教玉人雕琢玉一样,这样做才会学有所用,用必所学。希望治理国家要发挥人才的特长。第二问,孟子用工匠加工木料、玉匠雕琢玉石作为比喻,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25.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解析】题干要求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6.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考查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根据诗句所写内容知道,本诗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的情操。
四、作文(共60分)
27.请以“踏上开往 的列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卷上;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例文】 踏上开往太空的列车
23世纪的某一天,我们几个最好的朋友商量了一个重要活动--要去旅游了!我们大家满心欢喜,去什么地方呢?去太空吧。“太好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下面就开始分工了。
我们一共六个人,小明负责带照相机,用于给太空拍照。小丽负责带她爸爸发明的翻译器与外星人交流;小华负责带些食物,饿的时候吃;我带了一把冲锋枪,如果外星人对我们不友好,就必须和他们打;小雨带了一个望远镜,用来侦察;小刚带了一本本子,记录旅途中发生的一切。
第二天,我们带着各自准备的物品,踏上了开往太空的列车,“嘟嘟……”列车开动了,我们贴着窗户四处观望,
过了一会儿,列车平稳地上了轨道。只见小明赶忙拿起照相机“咔嚓,咔嚓”地拍起照来,太空可真是美极了,各个星球飞速地转动,突然听到“轰隆”一声,我们差点儿摔倒,列车上的广播告诉我们:“到了第一站了,是月球,大家快下去吧。”我们纷纷下了列车,这时小雨拿出望远镜看了看说:“快来看,太阳真的照着月亮呢!”我们大家看了之后,都叫着“好美呀”!这时小华拿出了吃的东西,大家边吃边坐在月亮上看星星,突然出现了一个外星人,我赶紧举起冲锋枪做出攻击的样子,小丽拿起翻译器,对着外星人,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对着翻译器叽里咕噜地讲了起来,噢!原来是外星人出来玩时,飞船坏了,只能呆在月球上,小华拿出一个面包对翻译器说:“我不吃了,给你吃吧。”外星人点点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们又用翻译器让外星人带我们去看看他的飞船,在我们的帮助下,飞船修好了。外星人感激地冲着我们微笑,开着飞船回自己的星球去了。
这时,我们也上了列车,去了其它的星球,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外星生物,以及宇宙中美丽的星空图。
有一次,从一个巨大的黑洞边经过,由于黑洞正处于能量爆发期,巨大的吸引力差点将我们乘座的列车吸进那张大嘴里,差点就把小命丢了,现在想来还令人后怕。
这次的太空旅行让我明白了太空中不仅有美景,也有危险,可不像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那样美丽而宁静。
【解析】本篇想象作文,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月球上遭遇外星人、看到外星生物、黑洞边遇险的事,叙述详略得当,充分突出“太空中不仅有美景,也有危险”的感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的运用,使故事更加生动。
(
第
1
页
共
15
页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清查自我检测(原卷版)
(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考号
)
(时量150分钟,总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1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蝉蜕(tuì) 涨红(zhǎng) 一霎时(shà)
B.水藻 (z o) 姊妹(zǐ) 仿膳(shàn)
C.黄晕 (yùn) 徘徊(huái) 诀别(jué)
D.应和 (yīng) 憔悴(qiáo) 贮蓄(chǔ)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卖弄 澄清 草垛 呼朋引伴 B.干涩 仁蓄 哄托 山岛辣峙
C.倾诉 蓑衣 郎润 花枝召展 D.骄媚 诱惑 悠远 迫不急待
3.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当今国际形势如火如荼,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会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B.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C.南岳名扬天下的原因,不仅在于秀美绝伦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当中蕴含的丰富文化。
D.2019年中华经典诵读展演会上,内地与澳门学生将中华经典诗文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华语言之美。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
B.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C.张亮以2小时19分的成绩刷新世界记录,成为全世界陆上赛艇马拉松划得最快的人。
D.家里的客厅常常回荡着爸爸爽朗的笑声和妈妈深情的眼神。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_______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二)按原文默写(8分,一空1分)
6.(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请写出连续两句抒写“友情”的古诗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树叶子却绿得发亮, 。(朱自清《春》)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综合性学习(8分)
某校初三(3)班开展向“援鄂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该班班长收集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
2020年3月10日下午,位于武汉市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正式宣布休舱,至此,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0余天的时间里,方舱医院共收治轻症新冠肺炎患者12万多人,“生命之舱”创造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的奇迹。
材料二:
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同心战疫,青年的表现可圈可点。援鄂“90后”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坚守一线的“90后”干警不惧风雨、日夜操劳,“90后”志愿者在城乡社区防控中不辞辛苦、发光发热……
7. 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标题。(2分)
8. 根据材料二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援鄂青年的赞美之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3分)
9. 假如你是班长邀请一位援鄂归来的医务人员,于周五下午两点来参加此次主题班会并作报告,你将如何说?(3分)
二、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37分)
(一)寻 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0.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 → 遥见草色:
11.品读下面句子,联系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12.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3分)
13.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3分)
14.本文题为 “寻春”,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
(二)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 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 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5.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16.文中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分)
答:(1) (2) 。
17.结合语境,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4)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19.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三)名著阅读(8分)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 ”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 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选自《朝花夕拾》)
20.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2分)除该篇作品外,“她”还在《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2分)(篇名)里出现过。
21.结合两篇作品中“她”的相关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4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2分)
(一)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①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②于此,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以为能胜其任也( ) (2)匠人斫而小之(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4分)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24.孟子对齐宣王有怎样的期待?他是采用什么方式劝谏齐王的?(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25.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4分)
26.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作文(共60分)
27.请以“踏上开往 的列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卷上;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
第
8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