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图为西汉时期的驷马安车,安车是当时的一种坐乘车,常驾四匹马。
▲ 西汉驷马安车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背景
楚汉战争刘邦取胜
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开国皇帝:刘邦(汉高祖)
▲ 西汉形势图
2.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汉初治国理政思想
中央体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
秦代(皇帝、三公九卿、郡县)
地方体制:郡国并行制(15个郡,封7个王)
背景
政策
西汉初立,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政治
“与民休息”(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
经济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结果
汉初“与民休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文帝、景帝时西汉出现“治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将恢复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与民休息”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学习聚焦
二、西汉的强盛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学家。
1.汉武帝集权措施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汉武帝)令诸王得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
——《通典·职官》
(1)颁布“推恩令”和酎金夺爵,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2)设立中朝(内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3)设立13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
司隶校尉:督察三辅、三河、弘农,“公卿贵戚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张汤(?—公元前116年12月),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张汤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
(4).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黑社会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汉高祖下放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经济上:
1.币制改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眼贴生产和销售
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从而使物价稳定。
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对商业贸易进行宏观调控,平抑物价
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是历史上大规模的抑商运动。增加了国家收入,打击了奴隶制残余,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为汉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但西汉后期,商人与官僚、地主逐渐合流,加剧了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
这两项法令,实际上都是秦和汉初以来抑商政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4.颁布算缗、告缗令,抑制工商业者。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董仲舒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设太学,确立儒学正统思想
对外: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2.张骞凿空之旅,开辟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一)王莽篡汉
1.西汉后期境况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新朝的建立与覆亡(公元9-23年)
(1)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2)王莽改制: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新朝覆亡: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引发农
民大起义。23年,因绿林军攻入长安,政权被推翻。
三、东汉的兴衰
(二)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推行一系列措施,实现“光武中兴”: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三)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 …… …… ……
4 和帝 10 27
5 殇帝 1 2
6 安帝 13 31
7 顺帝 11 30
8 冲帝 2 3
9 质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灵帝 12 34
12 少帝 14 14
13 献帝 9 54
平均值 9.5 24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党锢之祸共发生两次,均以士大夫失败告终,最终,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黄巾起义】
背景: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然灾害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概况: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历史9个月,以失败告终。
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乐府诗---上邪
2.文学
3.医学: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张仲景(东汉) :编著《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人成为“医圣”。
华陀(东汉):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和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进行健身。后人称之为“神医”。
《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科技上:
(东汉)张衡
浑象仪
地动仪
1、水运浑象仪
2、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3、地球是圆的,比欧洲早1000多年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为中西文化传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4.农业上: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 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 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中外朝,丞相属外朝 B. 尚书被中书取代
C. 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 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A
2.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
A. 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 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C
3.《史记》曰“(汉)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解释说:“言封子弟塘土交接,若犬牙不正相当而相衢入也。”这些史料说明汉初( )
A. 承袭了秦的治理模式 B. 刘邦极力稳固皇权的治国用心
C. 郡国并行制度的实行 D. 王国严重威胁中央统治的权威
B
4.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这表明当时( )
A. 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 B.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 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 D.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
C
5.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该著作是( )
A. 《论语》 B. 《史记》 C. 《汉书》 D. 《九章算术》
B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 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中外朝,丞相属外朝 B. 尚书被中书取代
C. 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 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2.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
A. 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 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3.《史记》曰“(汉)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解释说:“言封子弟塘土交接,若犬牙不正相当而相衢入也。”这些史料说明汉初( )
A. 承袭了秦的治理模式 B. 刘邦极力稳固皇权的治国用心
C. 郡国并行制度的实行 D. 王国严重威胁中央统治的权威
4.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这表明当时( )
A. 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 B.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 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 D.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
5.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该著作是( )
A. 《论语》 B. 《史记》 C. 《汉书》 D. 《九章算术》
6.《汉书》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在地位上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官吏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依律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此举
A.剥夺了诸侯的官吏任免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趋于完备
C.不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7.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
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
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
8.《后汉书》载:东汉后期,“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这说明当时的豪强地主
A.具有州郡行政治理权 B.成为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
C.不承担赋税徭役义务 D.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9.汉文帝时始设五经博士,晁错、张生、欧阳生因通《尚书》为博士。另外,《论语》《尔雅》等也都设置了博士。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B.说明汉初治国理念的变化
C.为儒学地位提升奠定基础 D.重视官员文化水平的提升
10.东汉时有一部《轻侮法》规定,“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赦免子之死刑而宽恕之”。这说明汉代
A.实行严刑峻法 B.重视封建伦理 C.儒学成为正统 D.儒法思想融合
11.汉帝国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语言朴实、生动 B.铺陈排比体现气势恢弘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D.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12.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A.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
C.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
13.“吴王濞、胶西王印、……皆举兵……汉景帝)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汉初诸王“皆举兵反"源于
A.“均输平准"的实行 B.“推恩令”的推行
C.郡县与分封的并行 D.地方豪强的横行
14.汉代司马相如的《哀秦二世赋》,对秦二世的执政与下场进行了点评,杜笃《首阳山赋》是作者面对首阳山时,对伯夷、叔齐的缅怀和感叹,恍惚间似于伯夷、叔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作品旨在( )
A.表达咏叹历史遗存的家国情怀 B.构筑理想整治的士大夫情怀
C.迎合汉武帝时期思想转型需要 D.呈现汉代大一统的精神面貌
15.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 汉武帝时期大事记(部分)
① 建元五年(前136年) 设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
② 元朔二年(前127年) 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本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
③ 元狩四年(前119年) 在各盐铁产区设立盐官、铁官,组织盐铁生产、销售
④ 元狩五年(前118年) 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
⑤ 元封五年(前106年) 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任选材料中的三则史事,提炼主题并用材料中的史实说明它们与主题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大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汉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答案
A
C
B
C
B
D
B
D
C
D
B
D
C
A
D
16.[答案] 主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说明:①根据所学可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分析回答;②可从“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分析回答;③可从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析回答;④可从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等分析回答;⑤可从设立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分析。
17.答案:(1)理念:大一统。
实现: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特点: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