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学习目标] 1.识记15世纪之前、新航路开辟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概况,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搜集相关的图文、音像等资料,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认知商品所承载的文化特色。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 大陆之间。
2.新航路开辟后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亚欧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咖啡、 、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③贸易的扩大促进了 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
(3)影响: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烟草
股份
欧洲
3.工业革命以后
(1)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 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北美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 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关税
【提醒】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而非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它的签署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但其规定对所有成员并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不能真正克服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也没有真正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 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4)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世界贸易
【思考】
你认为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全球贸易网是逐步形成的,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20世纪各国之间联系的进一步增强是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前提。在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不断扩大,并最终形成了全球贸易网。因此,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条件
(1)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 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 、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贸易
知识
2.表现
(1)饮茶风俗:
①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 ,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②16世纪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③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______”。
美学
万里茶道
茶室
④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 ”,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茶道
【拓展】
中国的茶叶在16世纪以后传到了欧洲。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公主有饮茶的嗜好,到了英国后她仍然保持着饮茶习惯,并且用茶招待来访的宾客,英国贵族们纷纷效仿,于是饮茶成为一种时尚,茶在英国上流社会成为首选饮料。
(2)服饰变化: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 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______”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 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龙凤
孔子
和服
(3)钟表技术: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 传入中国内地。
②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③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 特色。
澳门
文化
3.发展
(1)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 、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电影
探究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13—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 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材料一主要论述了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化,注意根据时间段划分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
【我的结论】地区:亚洲。主要原因: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开始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世界经济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材料二 各缔约方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的影响。
【教你读史】材料二中“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体现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即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贸易壁垒。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
【我的结论】宗旨: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贸易壁垒,实现互惠互利。影响:创造了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论从史出
全球贸易的发展特征
(1)全球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经济活动运行要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即为一个周期,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联系,经济周期的存在也使得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2)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全球贸易的增长点。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逐渐独立出来,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深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驱动下,全球贸易逐渐向以金融服务、文化教育等为主的服务贸易转变。
(3)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提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到全球价值链,进行产品的生产、制造与组装等,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规模取得了长足进步。
(4)交易地理范围更广,交易的市场范畴更大,运输成本更高,具有更加高昂的市场风险和准入成本,交易操作复杂,管理难度更大。
(5)交易的追偿困难,增加了经营风险;交易的数量大,有更多的交易变数;交易利润大,更吸引人加入,同时受环境因素、各国风俗影响大。
(6)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
探究二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材料一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 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卖得988 510荷盾,获利651 629荷盾。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你读史】材料一主要讲述中国茶叶流入西方社会后的影响,注意通过“茶价相当昂贵”“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获利651 629荷盾”“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概括影响。
【我的结论】①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②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③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教你读史】材料二中“‘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表明服饰单一化;“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表明服饰多元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我的结论】①改革开放;②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③民众思想观念变化;④外来文化影响。
论从史出
商品流动引起的文化交流
(1)饮茶习俗的传播。中国的饮茶习俗伴随贸易活动向世界各地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在英国形成“下午茶”的习俗,在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2)各国服饰的变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服饰对欧洲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服饰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也深受国外因素影响,具备中西合璧的特征。
(3)钟表技术的传播。钟表诞生于欧洲,伴随早期商贸活动传入中国,并结合中国习俗变迁,更多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特征。
(4)宗教思想和文化的互动。在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中,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进入中国,同时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艺术也进入欧美地区,并对其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5)科学技术的交流。早期的商品流通过程中,东西方科技不断交流,如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及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6)文学艺术的影响。在早期商品贸易中,各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进入其他地区,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产生了新的创作素材和表现形式。
(7)媒体艺术的交流。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体现不同文化的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共31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1.识记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交流概况,感知其对东西方人类文化交流发展的杰出贡献。
2.搜集整理地图、文物、音像等各种资料,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丝绸之路
1.名称来源
在经由中国西北和 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上发现了大量的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2.地位
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中亚
3.发展历程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 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2)张骞通西域:
①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 出使西域。
②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③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欧亚
河西走廊
【思考】
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凿空”
答案: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有一定道理。
(3)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 、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4) 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新疆
唐朝
【拓展】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一卷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接受并使用。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综述
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2.概况
(1)“草原丝绸之路”:
①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 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② 、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里海
匈奴
(2)“西南丝绸之路”:
①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②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 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亚
(3)“海上丝绸之路”:
①早在 ,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 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西汉
广州
郑和
【提醒】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并非一直世界领先,中国古代由于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早在汉朝时期就开辟了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但多为政府主导的行为。特别是明清时期又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加萎缩。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
(1)对外输出:
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 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养蚕
④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 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 、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 ______或墓碑的装饰品。由于社会需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 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引入中国: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________”,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瓷器
西亚
建筑
审美
汗血马
② 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 、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 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西瓜
服饰
棉花
2.精神和文化
(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 ,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3)继佛教之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陆续传到中国。
(4)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 王朝广受欢迎。
(5)中医药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 地区。
石窟
汉唐
阿拉伯
探究一 古代世界的商路
材料一 张骞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希望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被汉武帝封为太中大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是什么
【教你读史】材料一主要讲述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通过“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我的结论】①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联系,加强了中原同西域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②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证了丝绸之路沿线的畅通。
材料二 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入安东道;二曰登州(今山东蓬莱市)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今越南北部)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新唐书·地理志》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交通发达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教你读史】注意材料二信息“关戍走集最要者七”可见有七条主要交通要道,据“海行”“西域”“天竺”等信息概括表现即可;“原因”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回答。
【我的结论】 表现:①海陆交通畅通,开辟了通往边地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②陆路和海路远达亚欧一些国家。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②经济繁荣;③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④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
论从史出
不同时代的古代商路
(1)丝绸之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也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象征。
(2)草原丝绸之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历史上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多沿此路进行。
(3)西南丝绸之路:中印两个古代文明最早的联系纽带,形成于汉代,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然后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成都、大理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腾冲是国内西南丝绸之路的最后驿站。
(4)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线,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5)茶马古道:我国历史上内地同西南边疆地区和周边邻国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最为兴盛,是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西部国际贸易古通道之一。
(6)汉志商道:阿拉伯半岛沿海的汉志地区在6世纪前后一直是当时连接欧亚的主要交通要道,从东方经长途跋涉而来的商品会首先运至也门,然后用骆驼从汉志运往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再运往欧洲。
探究二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今广东徐闻县设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过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
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教你读史】材料一论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通过“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两宋……设有市舶司……还制定市舶法”和“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提取关键信息。
【我的结论】①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路更多);②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③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④民间外贸日益发达。
材料二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胡豆(蚕豆)、大蒜、苜蓿等陆续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开通有何意义。
【教你读史】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传到中国”总结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我的结论】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通的要道;②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联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论从史出
东西方的往来交流
(1)工艺品的交流与交融。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手工艺品交流频繁。丝绸织品、瓷器、茶叶等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交换货品,另外,中国的铁器、纸张、漆器、铜镜、黄金、银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东南亚和中亚、西亚等地。西方的玻璃器皿、香料和各色珠宝也纷纷传入中国。
(2)农作物品种的交流与互传。中国的白菜、韭菜、茄子、芹菜等作物的种子传入中亚,从西亚、中亚通过西域传入中国的则有胡椒、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等。这些果蔬食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食物品种,增强了人们的体质,影响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3)动物品种的相互补充。例如,传入中原的动物有“汗血马”等西域名马,还有来自中亚和非洲的羚羊、狮子、鸵鸟、斑马、长颈鹿等。狮子尤其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被尊为万兽之王,成为权威和实力的象征。
(4)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养蚕缫丝、制陶烧瓷、纺织缝纫、冶铁、凿井、桥梁建造、造纸、雕版印刷、烹饪、种茶、医药、数学、天文、地图绘制等领先技术都相继外传,域外的科技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比如玻璃制作工艺、熬糖法等。
(5)中外精神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外的精神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流、激荡、融汇、衍生,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中国的儒学、道教、文化艺术等向西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继佛教传入之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相继传入中国。
(6)中外制度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法律体系、科举选官制度对世界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科举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被西方各国改造使用,成为现代文官制度的重要来源之一。单元综合检测四 (第四单元)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 ( )
A.玉米 B.丝织品
C.马铃薯 D.烟草
解析:由材料“丝路花雨”可知该贸易通道为丝绸之路,流通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故B项正确。
答案:B
2.“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C.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原
解析:“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欧亚大陆的商路,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没有经过丝绸之路,所以答案选B项。
答案:B
3.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解析:根据材料“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
答案:D
4.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一些分支,其南线是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越帕米尔高原,经由阿富汗,向西通往地中海东岸,向南通达的目的地是 ( )
A.阿富汗 B.印度
C.波斯 D.大食
解析:丝绸之路南线经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越帕米尔高原,过阿富汗,南下目的地是印度,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5.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它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这说明 ( )
A.商品交换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
B.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文化交流总是在商品交换中实现
D.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才得以传播
解析:“丝绸之路”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说明在商业贸易中进行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项符合题意;商品交换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观点是错误的,A项错误;文化交流有很多途径,并不是只有商业贸易这一种,C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答案选B项。
答案:B
6.古代贯通中外的一条交通要道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这条线路被称为 ( )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海上丝绸之路 D.汉志商路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题干描述的商路是西南丝绸之路,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7. 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本图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政府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8.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东西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西方文化崇尚廉俭
解析: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中国与古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罗马人因地制宜改造纺织品,不涉及两地纺织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与崇尚廉俭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9.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欧洲生产的丝绸,“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这种“赝品”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故选B项。根据“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可知A项错误;C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10.著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波斯、白匈奴、印度、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 ( )
A.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国际交流
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C.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解析: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据材料“描绘了大唐、波斯、白匈奴、印度、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可以得出体现了当时国家间的交流,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是陆上贸易通道,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国家间的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故C项错误;“大使厅”壁画中没有关于宗教因素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11.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许可下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说明当时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
答案:D
12.16世纪,“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上述现象反映了 ( )
A.奴隶贸易的进行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D.价格革命的发生
解析:根据“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特权贸易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故C项正确。
答案:C
13.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材料表明 ( )
A.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C.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没有体现国际经济秩序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故B、D两项错误;题干表明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然后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组装和生产,这反映了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C
14.17至18世纪的英国人普遍喜欢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农民到贵族,英国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 ( )
A.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
B.开始崇尚东方的思想文化
C.贵族与平民的界限日益模糊
D.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解析:材料中的“农民到贵族”都“消费茶叶”,不一定能反映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茶叶又不是当地特产,更不能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A项错误;B、C两项通过材料无法推断,排除;茶叶之所以在英国能够大量被消费,这与英国的海外贸易有关,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15.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一款服装。下列有关中山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形成基础是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B.体现了中国服饰对西装改革的推动作用
C.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主要特点
D.前身四个口袋象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解析:中山装是民主革命的产物,与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很大的差别,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将中国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因此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
答案:B
16.《红楼梦》描写刘姥姥见到某种新式器械的文字:“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 ’ 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这反映了 ( )
A.自鸣钟等商品开始传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钟表的情况
C.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
D.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钟表,反映了官宦人家使用钟表的情况,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自鸣钟等商品开始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的结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代相比有何新变化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可以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商品”“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可以提炼得出。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身着中国的丝绸”“摆放着中国瓷器”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说明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商品”“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材料二“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身着中国的丝绸”“摆放着中国瓷器”可以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1)条件:①张骞出使西域;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③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内容:①商品;②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原因: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②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广泛的经济交流。变化:①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②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
(3)特征:①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②具有双向性、互惠性。影响:①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②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这一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出发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然而,不管收益如何,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包括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了起来。17世纪中期,它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日益困难。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
——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方殖民者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
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7分)
答案:(1)背景: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②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海上竞争;③英国政府大力支持海外贸易(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①由特许垄断经营到被终止;②由“单次航海”到“多次航海”制;③由临时合资到建立稳定的有限责任制。
(2)影响:①棉花、棉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②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③推动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④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学者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一书中论述世界贸易发展的状况时,用到了以下一些词汇:丝绸、瓷器、茶叶、服饰、钟表、呢绒、鸦片。
请从以上词汇中选择3个,并参考课本第51页的“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确定一个观点或者视角,对19世纪及以前的世界物质文化交流情况进行论证。(12分)
解析:参考“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可以论述19世纪及以前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文明交流方面的作用。
答案:示例:
中国古代的中西交流
在古代的贸易中,丝绸之路占据着重要地位。19世纪及以前,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欧洲,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一直在中西贸易中占据优势,同时世界各地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也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道,促进了中西之间的友好往来;西方的科技、文化等传入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手工生产技术等也传入西方。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宋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等。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使欧洲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要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6分)
答案:(1)原因:①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②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兴盛;④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评价:
合理性:①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走向海洋缺乏经济动力;②明清实行闭关自守政策;③古代中国没有成为近代意义上真正的世界海上强国。
片面性:①汉唐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②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③古代中国在一定时期内是世界海洋大国。
(2)变化:①从区域性市场发展为世界性市场;②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③从农业、手工业产品发展为工业制成品;④从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⑤全球化进程加快。
PAGE1.《汉书》载:“……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历史上第一位“博望侯”是 ( )
A.司马迁 B.张骞
C.张角 D.班超
解析:据题干信息“《汉书》”“凿空”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第一位“博望侯”是西汉的张骞,因此答案选B项。
答案:B
2.2 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解析:“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
3.“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此通道向西迁徙的两个民族有 ( )
A.匈奴、 突厥
B.匈奴、大月氏
C.印欧、 赫梯
D.贵霜、日耳曼
解析: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向西迁徙的民族有匈奴和突厥,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
4.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大幅提升,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当时中国海船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 )
A.帆索和磁罗盘
B.地球仪、航海图
C.星盘、地动仪
D.天文定位、星盘
解析:宋元时期,人们采用了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使中国海船能够横渡大洋,持续航行,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
5.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过陆路或海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苜蓿、胡萝卜也传入中国。这说明 ( )
A.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重要贸易通道
B.丝绸之路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饮食习惯
C.丝绸之路是一条物质文化的交流之路
D.丝绸之路推动了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苜蓿、胡萝卜也传入中国,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物质文化的交流之路,因此答案为C项。A、D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高祖刘邦,统一华夏。建都长安,西汉盛大。极盛汉朝,经济繁华。……纵贯西亚。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教,纺织日杂。……开阔眼界,来往驼驾。
——何朝东《丝绸之路》
材料二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衔接,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1)根据诗歌内容,说一说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教,纺织日杂”可以概括出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根据材料二内容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
本课提要
(1)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2)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基础巩固】
1.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到西域之外,又从中亚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等物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卫青 D.张骞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将中原文明传播到西域之外”可知“他”是张骞,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D
2.“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大大推进丝绸之路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最早开始于( )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D
3.丝绸之路在唐朝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割据、战乱的影响
B.东西方海路的繁荣
C.国家政策的改变
D.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
解析:丝绸之路的衰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割据、战乱的影响,也有东西方海路日益活跃的影响,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使陆路交通的重要性大大降低,陆路不再是当时唯一的便利化选择,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D
4.匈奴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我国南北朝之后的史书上已经不见踪影,学者推测其西行迁入欧洲地区。他们最有可能是沿着哪条商路迁徙的 ( )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海上丝绸之路 D.汉志商道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行的,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5.研究资料表明,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今印度洋一带海域),而阿拉伯商船从波斯湾出发向东,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据此可知,宋代 ( )
A.中外交通贸易兴盛 B.海外贸易规范有序
C.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解析:材料强调海上交通贸易并未涉及陆地,不能反映出中外交通贸易兴盛,故A项错误;由材料“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结合所学可知更换船舶是由于宋代遥遥领先的造船及航海技术,故B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答案:C
6.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历史上空前之壮举,他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给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
A.引进了果蔬胡桃、胡瓜、胡葱等
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新格局
C.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
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解析:据材料“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历史上空前之壮举”可知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故选C项;引进果蔬胡桃、胡瓜、胡葱等是在汉朝时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并非为了经济利益,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消耗了国家巨大资源,难以推动明朝经济走向繁荣,排除D项。
答案:C
7.下图是一幅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壁画,画中显示的是一位身着丝绸外衣翩翩起舞的女子。画中女子 ( )
A.有资格参与各种公众活动
B.可能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
C.丝绸及其技术来自东方的中国
D.可能也使用青花瓷餐具
解析:罗马帝国时期的妇女没有权利参与政治,故A项错误;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所以东罗马帝国的女子不可能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故B项错误;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经丝绸之路传至罗马,故C项正确;青花瓷在明清时期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8.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大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解析:根据材料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发现大量唐代陶瓷器,可以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答案选B项。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了所谓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分置北庭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地的羁縻州府,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袤的沿线上焕发着新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了所谓安西四镇……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欧亚大陆人民交往的桥梁等角度分析。
答案:(1)原因:①唐朝西部疆域广阔,先后设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贸易往来,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②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国力富庶,对很多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③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
(2)作用:①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②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③成为欧亚大陆人民交往的桥梁等。
【拓展提高】
10.《史记》中记载:“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
A.了解风土人情 B.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
C.开辟丝绸之路 D.设立西域都护府
解析:据“灭胡”“使月氏”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故选B项。
答案:B
11.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解析: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另据材料“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选C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并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经商”有利于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汉朝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
答案:C
12.文献与考古资料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代
D.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波斯锦”输入中国,并不会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代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输入中国”“生产‘胡式锦’”说明文化交流的互动日益深入,故D项正确。
答案:D
13.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3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
A.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
B.广州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外贸港口
C.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D.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已领先世界
解析:在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说明秦汉时期中国和非洲、波斯有经济交流,据此推断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外贸港口,排除B项;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造船业的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C
14.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内地的,但唐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知( )
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
B.古代“东学西渐”的社会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
解析: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方盛行的植物纹也传入中国,而中国的《证道歌》又回传至印度,这体现了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故选C项;“中外贸易同化”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东学西渐”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异变,排除B、D两项。
答案:C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徙、多民族的交融、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立,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互动几乎无处不在”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族群的迁徙、多民族的交融……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概括,再结合所学分析论述。 第(2)问,侧重点在于找准角度,可以从旧路弊端、政权对立(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回答。
答案:(1)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互动交往长久不衰。意义:①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②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③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2)主要因素: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剧增;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PAGE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咖啡、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
A.引起了价格革命
B.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C.引发了商业危机
D.引发了经济危机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洲际商品贸易的流动,这些是贸易开始全球化的表现,故选B项。
答案:B
2.“新航路开辟后,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以上现象反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 ( )
A.海上贸易频繁
B.商品价格上涨
C.新型股份公司
D.商路中心转移
解析:材料中“参股集资”是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这属于经营方式变革的表现,故C项正确。
答案:C
3.某份多边贸易协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 )
A.目的在于减少各国贸易壁垒
B.不利于实现贸易的自由化
C.有利于确立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
D.对所有的国家都是有利无害的
解析:题干中的规定是关于国与国之间贸易的,根据其中的内容可以得出该协定是关贸总协定,其目的就是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但是这对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答案:A
4.茶叶是中国文化元素的重要象征之一,饮茶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B.历史上中俄之间形成著名的“万里茶道”
C.英国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D.饮茶文化不断发展,在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解析: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不是英国,因此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5.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这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
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可知西方文明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发生在民国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B
6.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解析:第(1)问,据“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等信息分析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据“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应当联系所学从开辟新航路、工业革命、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和新通信媒体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注意区分两个阶段。第(3)问,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人类的文明交流促进世界的文化融合与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来辩证分析说明。
答案:(1)影响:①域外植物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②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拓宽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
(2)表现:①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扩大;②奴隶贸易活动频繁。原因:1500—1800年间: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的促进;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1990年后:新的通信媒体技术的发展。
(3)认识:人类的文明交流促进了世界的文化融合与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
本课提要
(1)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2)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基础巩固】
1.16世纪,一方面美洲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亚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贸易自由化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世界各地,加强了洲际经济联系,故A项正确。
答案:A
2.17世纪上半叶是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英、法、荷等国在国内外贸易中竞争的重要手段是 ( )
A.殖民扩张 B.组建股份公司
C.军事征服战争 D.输出商品
解析:17世纪初,为了有效地控制国内外贸易,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3.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将1500年和1900年定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这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
B.欧洲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过程
C.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
D.近代史上野蛮和文明进程的交织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和1900年分别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和最终形成,故A项正确。
答案:A
4.下表是1850—1870年国际贸易统计表(单位:亿马克),据此表可知 ( )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A.工业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
B.大国贸易发展不均衡
C.欧美经济扩张的趋势日益明显
D.英国贸易增速居首位
解析: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在1850—1870年的世界贸易总额中占比最大,遥遥领先于法、德、美,所以说大国贸易发展不均衡,故选B项;工业革命之前国际贸易一直存在,工业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1850年欧美四国国际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6.97%,1870年欧美四国国际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6.90%,所以,欧美经济扩张的趋势不明显,排除C项;法国贸易增速居首位而不是英国,排除D项。
答案:B
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余年间,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约为0.7%。然而,从1948年开始的20余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7.8%。战后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 ( )
A.国家之间关税壁垒的消除
B.工业化的批量生产需要
C.跨国公司的建立
D.世界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
解析:A项表述中的“消除”说法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需要和世界贸易的增长并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C项表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表现,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1948年开始的20余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7.8%”得出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促进世界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从而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6.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中国茶蕴含的文化元素是 ( )
A.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与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B.大一统的传统儒家与法家思想
C.富有东方韵味、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
D.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解析:饮茶是中国传统习俗,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
7.孙中山参照中国传统的服装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亲自主持设计出中山装,并对其构成赋予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如前面五个纽扣代表的是“五权宪法”,四个口袋代表的是儒家倡导的礼、义、廉、耻。由此可知 ( )
①中山装体现了近代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 ②孙中山学习西方的同时不忘中国传统文化 ③服饰的变迁反映出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 ④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孙中山设计中山装时结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①正确;纽扣和口袋的含义表明②正确;③④是透过服饰变迁的现象得出的认识,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D
8.13世纪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14世纪意大利出现打点塔钟,16世纪小型机械钟出现。下列关于钟表流入中国过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B.18世纪的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很多
C.国人制作的钟表体现了浓郁的西方色彩
D.一些清朝高官收藏进口钟表
解析: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多体现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因此C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饮茶风俗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出现了“以茶当酒”的习俗,华中地区饮茶已比较普遍。魏晋以来直到近现代,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茶品日益丰富,品茶日益考究。
——摘编自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叶在全世界传播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茶叶传播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信息,从茶叶、茶品及品茶等角度考虑;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茶叶的种植与经营、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角度考虑。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茶叶价值、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中国文化向外传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外交通等角度入手作答。第(3)问,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茶叶传播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及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等角度考虑。
答案:(1)变化:①茶叶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饮品;②茶品由简单到丰富;③品茶日益考究。影响:①推动了茶叶的种植与经营;②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③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①茶叶本身较高的饮用价值;②新航路开辟及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③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⑤中外交通的拓展。
(3)茶叶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拓展提高】
10.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
知 (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的时间 传入中国的时间 中国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6世纪初 16、17世纪之交 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解析:由表格中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时间可以判断,这些物种的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选B项;“部分物种”的传播和种植情况,不能说明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排除A项;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但不是禁止一切对外交往,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排除C项;仅由中国产量世界第一,不能直接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也有可能是种植面积大的原因,排除D项。
答案:B
11.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特许了如下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而不牵连其他责任。这一制度 ( )
A.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B.使东印度公司获得垄断贸易权
C.导致商品流通数量和品种增多
D.奠定了近代工厂制度的基础
解析:“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而不牵连其他责任”使投资人的利益得到保护,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故选A项;“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而不牵连其他责任”与东印度公司获得垄断贸易权无关,也不能直接导致商品流通数量和品种增多,排除B、C两项;东印度公司是一个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并未奠定近代工厂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
答案:A
12.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奠定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 )
A.《雅尔塔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欧洲共同体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雅尔塔协定》是关于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协定,与材料促进国际贸易不符,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故B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成就,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贸易协定,故D项正确。
答案:D
13.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解析: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D项正确。
答案:D
14.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回国后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大袍式系列取名为“孔子”;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这说明 ( )
A.西方社会普遍崇尚中国服装
B.中国服装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
C.服饰变化体现了文化的相互影响
D.20世纪法国服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文化对法国服饰产生深刻影响,中国近代服装也参考了西式服装,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古时期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怀表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的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摘编自(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依据材料,提炼相关信息得出相关主题,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
答案:论题:科技的进步与钟表的演变。
论证: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的计时工具日晷依靠自然现象来判断时间。
文艺复兴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钟表的精确度大大提高,但价格昂贵使钟表并未普及。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化生产使钟表价格下降,得到普及。
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钟表精确度大大提高。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表出现,功能增多。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推动了钟表的演变,使钟表得以普及,精确度提高,功能增强。
PAGE单元综合提升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1.历史意义
(1)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2)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 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3)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中原,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4)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陆续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2.现实价值
(1)形成了交流、融合、合作、共赢的经济价值。丝绸之路的经济价值是各国经济贸易和文化融合的必然,证明了各国之间经济贸易活动的必然性,让现代亚欧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更加顺畅和便利,合作更加紧密,过程更加愉快。
(2)展示了中国对亚欧各国进行深度交流和合作的情怀。丝绸之路对欧亚文明的交流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现在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和亚欧各国之间都有发展和合作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加深经济贸易与合作。
(3)中国与国际社会共赢的新起点。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迫切需要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亚欧大陆区域合作的新平台,也是国际合作共赢的新平台。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基本特点
1.形成过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进程
15世纪末至16世纪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资本 欧洲殖民侵略、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殖民扩张、争霸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基本特点
(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
(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
(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
(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
三、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贸易互惠之路:中国的丰盛物产资源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欧洲区域;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西方;中亚的畜皮毛、毛织品,西亚的翡翠、琉璃器等传入中国。
(2)宗教文化传播之路:在思想和文学方面,佛教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印度寓言、童话,对中国古代志怪、传奇文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代高僧守温仿古代印度梵语体系,制定汉语三十个字母,为汉语音韵学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3)科技交流之路:造纸术、冶铁术、凿井术、水力技术、金银器皿、钱币、雕版印刷、丝织技术、中药由中国传到西方;天文学、历法、数学、医药、建筑技术、制糖技术、制玻璃技术、酿酒技术、缝合木船技术等由西方传入中国。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