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8 17:33: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唐代科举考试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考生可自行报名投考。这一做法
A.选拔了优秀官员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强化了士族特权 D.固化了社会阶层
【答案】B
【详解】
根据“唐代科举考试没有出身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的限制,考生可自行报名投考。”可得出广大学子都能参加科考,这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科举并不一定能选拔优秀的官员,排除A;科举制削弱了士族的特权,排除C;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错误。2-1-c-n-j-y
2."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国家编户齐民的稳定"。该制度
A.以德才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该制度铲除残余的士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促使官员队伍不断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科举制。根据材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该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故A,C选项排除;封建社会的农民是"编户齐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也保证国家编户齐民的稳定"可推断出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故排除D项。
3.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发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存在的弊端 B.察举制的进步
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
【答案】A
【详解】
根据“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别居”,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孝廉,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不能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人,察举制存在弊端,故选A,排除B;C是九品中正制,排除;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袭官位,排除D。
【点睛】
4.《新唐书》中关于选官制提到“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由此表明
A.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B.唐科举缺乏创新精神
C.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D.唐朝官员由民选产生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因此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5.“幽、并、凉州……进仕路狭。……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该选官制度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魏晋 D.隋唐
【答案】B
【详解】
根据“举孝廉”可知该选官制度是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的察举制,故选B;秦朝皇帝任免官吏,排除A;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高低选拔官吏,排除C;隋唐实行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排除D。
【点睛】
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的重大创新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制的确立,因此C正确;A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A排除;B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故选C。
7.“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在针砭哪种选官制度的弊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赐官制
【答案】B
【详解】
题意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即选官主要标准为门第,世家大族垄断了选官途径,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察举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B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故A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故C错误;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
9.察举制,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有效的减少了腐败的滋生,这一制度出自
A.春秋战国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答案】B
【解析】
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答案为B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实行世官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排除A、C、D项。【来源:21cnj*y.co*m】
10.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指的是科举制,故选C;世袭制是夏朝以来王位继承制度,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制度,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制度,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
11.隋朝在创新选官制度方面做出的贡献有
A.正式确立三省六部 B.开始分科考试
C.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D.首创殿试武举
【答案】B
【详解】
隋朝确立了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这是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官制度方面的贡献,B正确;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开创殿试武举首创于武则天时期,排除C、D。
12.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的是
A.察举制 B.军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3.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
A.殿最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监察制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让各郡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实行察举制,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监察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D。
14.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是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故选A;B是九品中正制,C是世袭制,D是察举制,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5.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涉及到唐朝哪一制度(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两税法 D.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详解】
依据材料《登科后》以及“春风得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描写了登科之后的喜悦心情,描述的是科举制,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央政治制度、两税法是唐代的赋税制度,明显不符合题意,故AC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自隋选官制度多为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
16.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
B.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C.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D.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
【答案】A
【详解】
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故选A;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排除B;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排除C;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是通过推恩令而实现,排除D。
17.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表述有误的是
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重要体现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C.杜绝了政治腐败和低效现象
D.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稳固了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束皇帝,也不可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和D符合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事实。排除。
1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19.伏尔泰曾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21cnjy.com
A.提高了官员的道德素养
B.有利于官吏选拔的公平公正
C.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D.有利于官员创造意识的提升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试的人才能进入....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可知科举制为选拔政府官员提供了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式,B项正确;A项是科举制的作用,但与材料不符,排除;主权在民是指人民掌握权力,与题意不符,排除C;材料主旨与官员创造意识无关,排除D。
【点睛】
20.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说:“……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下列制度中,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的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包括先秦的世袭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因此科举制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21.伏尔泰认为,通过考试制度 选用有能力的的官员,是形成中国政治制度良性运作的基基础,下列选官制度中,通过考试选择官吏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干问题,再结合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是一种通过考试录用人才的一种选官方式,D项正确;军功爵制是一种兴起于春秋战国时的一种授官方式,主要通过军功来获得官职,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是一种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兴起于魏晋,是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涉及考试,排除C项。
22.据载,唐高祖继位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这表明唐代实行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唐高祖继位后”、“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秀才、俊士、进士”、“县考试”、“设考课之法”可知,唐代实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员,所以D正确;材料内容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所以A错误;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且B项与材料无关,所以B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C错误。
23.东汉时,选士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重视门第家世,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受到特别的看重。这些现象反映了东汉时期
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受阻 B.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
C.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激烈 D.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选官注重门第家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第家世越显赫就越受到重视,体现了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所以D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体制,所以B错误;材料强调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没有体现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所以C错误。
24.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九品中正制度确立
C.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对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察举制的垄断,C正确;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A排除;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是在魏晋时期,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1*cnjy*com
25.在官吏选拔制度方面,隋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设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一官吏选拔制度是21·cn·jy·com
A.世袭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答案】C
【详解】
设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的官吏选拔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科举制,隋朝时期确立,故答案为C项;世袭制世代相袭,不存在考试,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排除B项;察举制是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制度,排除D项。
26.在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发展史上,出现过依靠门第的高低来确定官职高低的作法,实际上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倒退,这种选官制度是
A.宗法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答案】C
【详解】
根据“依靠门第的高低来确定官职高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作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依据门第的高低确定官职高低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C;宗法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世官制依据血缘,排除B;察举制前期依据的是才学和品行,后期沦为依据门第,排除D。
2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答案】A
【详解】
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古代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分子入仕为官,提高政治地位的理想,结合所学克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并完善,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故选A;察举制是汉代的主要选官制度,故排除B;投笔从戎戍边、投做官吏幕僚均不是隋唐以后知识分子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故排除CD。
28.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军功授爵制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使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B项正确;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A项错误;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冲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C项错误;军功授爵制与“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不符,D项错误。www.21-cn-jy.com
29.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 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的开创性举措( )
A.选拔了最优秀的人才 B.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通过科举制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拔官吏,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故选C;A项“最优秀”表述太绝对,错误;B项是八股取士的局限性,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版权所有:21教育】
【点睛】
30.《太平广记》载:不论士庶举子,皆以科举“建功树名,出将入相”。该现象始于
A.西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君主专制强化
(1)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设的具体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补充完成古代中国在其他领域制度创设的史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答案】(1)内外朝;三省六部制度;
(2)行省制度、刺史、科举制度
【详解】
(1)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设立内外朝制度;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加强了皇权。21教育网
(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便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隋唐时期,确立了以才选官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三、材料分析题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家世,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演变:由以孝廉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
特点: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相对公平公正
(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解】
(1)演变:根据材料“初令郡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举孝廉各一人”“区别人物家世,第其高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归纳出演变标准是由以孝廉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社会原因:根据材料“ 随着门阀世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衰落”和所学知识可知,其社会原因是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特点:根据材料“投牒自进,按科应试”“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可归纳出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相对公平公正。
(3)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作用可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等角度作答即可。21*cnjy*com
33.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
(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严密;公平(公正)。
(2)进步性: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www-2-1-cnjy-com
(3)原因:清末新政;科举制难以培养选拔出近代经济、教育、外交等专业人才。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科举制从隋朝确立一直延续至清朝,延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可知,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可知,科举制选拔方式严密、公平(公正)。【出处:21教育名师】
(2)进步性:根据材料’科举之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能破朋党之私”可知,科举制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根据材料“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可知,科举制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根据材料“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重视才学,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由中央组织选拔,加强了中央集权。
(3)原因:根据材料“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可知,清末新政需要新式人才;根据材料“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可知,科举制难以培养选拔出近代经济、教育、外交等专业人才。
34.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进步,是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这套制度在唐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
——摘编自韩昇《“三省六部制”从制度上避免腐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科举制确立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选官的主要依据。
(2)材料二中“这套制度”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政治运作的主要特色。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代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因素。
【答案】(1)主要原因:庶族地主的壮大;统治者用人政策的调整;南北朝考试取士的基础。
依据:考试成绩。
(2)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色:权力分工,相互牵制,有效监督。
(3)因素:制度创新。
【详解】
(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可知,庶族地主的壮大;根据材料“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可知,统治者用人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从南北朝时期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可知,南北朝考试取士的基础。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制度:根据材料“摘编自韩昇《‘三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部制’从制度上避免腐败》”可知,三省六部制。特色:根据材料“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可知,三省六部制实行权力分工,相互牵制,有效监督。
(3)因素: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可得出,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政治原因是制度创新。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制度:世官制。
(2)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为西汉强盛选拔了人才。(两点即可)
(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造就了庞大的读书人阶层;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详解】
(1)根据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信息,可以得出制度:世官制。
(2)根据“一曰德行高妙,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等信息,可以从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为西汉强盛选拔了人才回答。2·1·c·n·j·y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回答,可分别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发展、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回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拆》,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戍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整理自《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以科举为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选拔途径发展为科举考试和新的选拔方式相结合,再到废除科举制。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向现代社会转型,科举制成为障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舆论的抨击及权臣的奏请对清政府有很大触动。
(2)影响:培养出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据材料二提到,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向现代社会转型,科举制成为障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2)根据材料一提到,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据材料二提到,到戍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培养出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原因 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唐代科举考试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考生可自行报名投考。这一做法
A.选拔了优秀官员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强化了士族特权 D.固化了社会阶层
2."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国家编户齐民的稳定"。该制度21*cnjy*com
A.以德才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3.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发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存在的弊端 B.察举制的进步
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
4.《新唐书》中关于选官制提到“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由此表明
A.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B.唐科举缺乏创新精神
C.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D.唐朝官员由民选产生
5.“幽、并、凉州……进仕路狭。……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该选官制度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魏晋 D.隋唐
6.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的重大创新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7.“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在针砭哪种选官制度的弊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赐官制
8.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9.察举制,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有效的减少了腐败的滋生,这一制度出自
A.春秋战国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10.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11.隋朝在创新选官制度方面做出的贡献有
A.正式确立三省六部 B.开始分科考试
C.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D.首创殿试武举
12.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的是
A.察举制 B.军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3.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
A.殿最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监察制
14.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21cnjy.com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孝廉,父别居
15.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涉及到唐朝哪一制度( )【来源:21cnj*y.co*m】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两税法 D.九品中正制
16.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
B.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C.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D.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
17.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表述有误的是
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重要体现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C.杜绝了政治腐败和低效现象
D.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稳固了统治基础
1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19.伏尔泰曾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2·1·c·n·j·y
A.提高了官员的道德素养
B.有利于官吏选拔的公平公正
C.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D.有利于官员创造意识的提升
20.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一书中说:“……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下列制度中,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的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1.伏尔泰认为,通过考试制度 选用有能力的的官员,是形成中国政治制度良性运作的基基础,下列选官制度中,通过考试选择官吏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2.据载,唐高祖继位后,“诏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这表明唐代实行了21·世纪*教育网
A.三省六部制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3.东汉时,选士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重视门第家世,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受到特别的看重。这些现象反映了东汉时期21·cn·jy·com
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受阻 B.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
C.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激烈 D.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
24.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九品中正制度确立
C.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5.在官吏选拔制度方面,隋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设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一官吏选拔制度是www-2-1-cnjy-com
A.世袭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
26.在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发展史上,出现过依靠门第的高低来确定官职高低的作法,实际上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倒退,这种选官制度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宗法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2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28.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军功授爵制
29.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 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的开创性举措( )
A.选拔了最优秀的人才 B.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30.《太平广记》载:不论士庶举子,皆以科举“建功树名,出将入相”。该现象始于
A.西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1.君主专制强化
(1)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设的具体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补充完成古代中国在其他领域制度创设的史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三、材料分析题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家世,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33.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
(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21教育网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34.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进步,是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2-1-c-n-j-y
——摘编自韩昇《“三省六部制”从制度上避免腐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科举制确立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选官的主要依据。
(2)材料二中“这套制度”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政治运作的主要特色。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代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因素。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拆》,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www.21-cn-jy.com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戍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整理自《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