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教化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北魏法律规定:父祖七十以上的犯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罪者允许上请,流罪者免于发遣,待父母死后再施流刑;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
A.民主化 B.儒家化 C.自由化 D.法家化
【答案】B
【详解】
材料“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体现的是儒家伦理道德对法律的影响,强调的是法律的儒家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
2.《唐律疏议》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表明唐代
A.政府用法律维护市场秩序 B.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
C.中央行政体制已高度成熟 D.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完备
【答案】A
【详解】
《唐律疏议》明令焚烧有毒 ( http: / / www.21cnjy.com )脯肉,严厉打击出卖、食用有毒脯肉者,表明唐代政府用法律维护市场秩序,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朝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B项错误;中央行政体制已高度成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唐代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完备,D项错误。
3.两汉时期的王杖简部分记录了王杖制度,其中记载“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杀伤人,毋告劾,它毋所坐。”据此可反映出两汉时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政府长期采纳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 B.加强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严密约束
C.通过构建儒家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离儒家传统民本思想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杀伤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毋告劾,它毋所坐”可知,汉代法律对于老人的违法行为从轻处理,这符合儒家思想理念,说明儒家思想影响了汉代法律,即汉代通过构建儒家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C正确;汉武帝时期采取儒家思想,排除A;“严密约束”意味着法律重法不重情,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未背离传统民本思想,排除D。www.21-cn-jy.com
4.《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说:“有事请殴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必以书,毋口请,毋蜀(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A.皇帝权利的至高无上 B.郡县制度在各地全面推行
C.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严密 D.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规定紧急文书必须马上送走,非紧急文书应当在一天内处理完毕,不可久留,否则要按照法律论处,可见秦朝有着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皇权至上的特点,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郡县体制,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系,并突出皇权为核心,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
5.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中国的立法者的主要目标,要使他们的人民能够平静地过生活。他们要人人互相尊重,要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感到对他人负有许多义务,要每个公民在某个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的治国模式中
A.法律就是一种礼制 B.礼制本身具有强制力
C.礼制与法律相结合 D.礼制意味着礼貌待人
【答案】C
【详解】
孟德斯鸠强调中国的立法者的目标是让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姓平静生活,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遵从礼制,由此可见,孟德斯鸠认为中国古代的治国模式中礼制与法律相结合,故C符合题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古代治国模式中礼制与法律相结合,而不是合二为一,故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礼制具有强制力,故排除B;礼制意味着礼貌待人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
6.秦律诉讼有“公室告”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邢、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事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答案】B
【详解】
材料中公室告案件指的是危害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秩序的案件,由官府进行处理。而非公室告案件则指的是家庭纠纷,由家长进行处理,主要是为了维护父系家长在家庭的权威地位。因此,为了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秦律关于这两者的诉讼存在明显差异,B选项符合题意;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儒家的伦理,C选项排除;秦律突出的特征是严刑酷法,理性选择的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7.《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
【答案】B
【详解】
根据《唐律疏议》的内容规定可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法律和伦理关系相结合,变相的要求子孙服从长辈,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B正确;轻罪重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法律细密严苛至少在范围上呈现出宽广,涉及方方面面,而材料中仅仅涉及子孙分家单过或者诈称祖父母,父母死遭受处罚,不能体现出法律的细密严苛特点,C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8.有学者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法律竹 ( http: / / www.21cnjy.com )简,指出秦法具有区别故意或过失犯罪、自首、从宽、诬告者反坐、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等与现代立法精神一致的规定 ,而许多现代人看来严苛残酷的罪行惩罚,其实汉、魏、晋、唐的法律里也都存在,不宜独责秦法。这说明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B.该学者对秦朝法律的研究最为全面
C.历史文献中对秦朝的记载不可信 D.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的说法错误
【答案】A
【详解】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法律竹简显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朝的法律有现代立法精神的影子,而且古代法律中多存在严刑酷法,这一发现有助于纠正传统看法,说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A正确;B错在“最全面”,排除;C不符合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排除;秦朝确实亡于暴政,排除D。
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上述史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
A.强化君主专制 B.渗透儒家伦理 C.充满人文色彩 D.维护民众利益
【答案】B
【详解】
汉朝司法审判中落实“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严惩不赡养老人者、对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杀戮或伤害父母长辈者等做法,主要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司法审判强化了“君主专制”,A项错误;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人文色彩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司法审判维护的是“民众”利益,D项错误。
10.《后汉书》记载:“孔子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表明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适合时代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节其所偏”可知,孔子对礼俗教化的重视,故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
1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宗法制度逐渐淡化 B.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C.伦理文化前后相继 D.身份等级固定不变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表格,从汉简到大清律例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律条文都可以看到对于以下告上、以妻告夫、以子女告父母都被判不受理甚至会受到惩罚,体现了伦理文化前后相继,故选C项;从条文中可以看出是宗法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表现对亲密关系之间诉讼的原则规定,素材单一,不能体现制度健全,排除B项;表格没有对身份等级的变动相关规定,排除D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 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
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答案】D
【详解】
材料中对权势家族的各种规定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对权势家族的法律,并未涉及对平民的保护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加强君主权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得出其并不享有种种特权,故C项错误。
13.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之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
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
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
【答案】B
【详解】
“春秋决狱”的做法就是很大程度上以道德代替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律,削弱法律权威,B正确;汉武帝定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才导致了儒家独尊,A错误;儒家提倡仁政,C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联,排除。
14.曹魏时陈群、刘劭等人制定《新律》,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了“八议”制度,体现了周礼“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北齐律》则以“三纲”为立法准则,创制了“重罪十条”,将违背儒家礼义的10种不忠不孝、悖逆人伦的行为规定为不可饶恕的犯罪。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律制定
A.开始出现援礼人法趋势 B.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 D.为律令儒家化奠定基础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曹魏的“八议”制度中体现了周礼的原则,《北齐律》以“三纲”为立法准则,创制“重罪十条”等,反映出当时的法律制定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援礼入法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法系的形成,C项错误;为律令儒家化“奠定基础”是在两汉时期,并且这一结论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D项错误。21cnjy.com
15.明朝洪武初年,朱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璋颁布《昭鉴录》、《永鉴录》等,取善恶事迹,以示法戒,以劝谕百姓其中有“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六句话,即通称的“六谕”据材料可知“六谕”
A.压抑了人性自由发展 B.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C.具有法律的强制力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
【答案】C
【详解】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六谕”,用政府颁布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令的形式劝谕百姓毋作非为等,说明“六谕”具有法律的强制力,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六谕压抑了“人性”自由发展,A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皇帝下令劝谕百姓遵守“六谕”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D项错误。
16.南宋初,官员王佐之母坟墓被盗掘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弃尸荒野。因官府敷衍,王佐之弟王公衮以一己之力缉盗送官,而地方府衙却轻判当斩之犯,公衮怒而入监手刃仇人后自首。宋高宗主持朝议,终审结论:府衙渎职,公衮释放,盗贼该死。该判决表明
A.南宋政治腐败不堪,官官相护严重 B.南宋统治者牢牢掌握司法审判大权
C.南宋严重的人治思维造成司法不公 D.公衮被释放并不违背南宋刑律原则
【答案】D
【详解】
材料信息清晰展现案件来龙去脉, ( http: / / www.21cnjy.com )按照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下的礼法关系,应该是以礼入法,即任何法律的施行都是以该条法律是否违反儒家确定的礼制,材料所述案件,盗贼行为从儒家情感上难以被接受,而地方官又渎职明显:“轻判当斩之犯”,因此最后皇帝主持的终审结论虽按今天的法治精神,例如反对私刑,罪罚相当(抛尸按今天情感认知虽然也难以接受,但按法律认知无论如何也不会判死刑)等难以理解,但是儒家的礼法精神下,这很正常,符合那个时代的正义和天理观,因此解读历史应该注意历史背景而不应想当然或我认为,因此D正确; A不符合材料说法,排除;B并非材料论述重点,也曲解了历史事实,实际上这种疑难案件受到皇帝重视,也恰恰证明统治者注意维护社会基本的伦理和社会公正,且材料说了“依律上报”,“朝议”并非简单皇帝一人独断专行,因此BC错误。
17.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
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 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
【答案】D
【详解】
“八议制度”规定“亲、故、功、贵”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犯罪可减免刑罚,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D正确;材料并不特指世家大族,排除A;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会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材料与儒学无关,排除C。2-1-c-n-j-y
18.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统治者均把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作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汉书》《后汉书》列入《循吏传》中的官员几乎都在地方办学方面作出了突出政绩。汉代统治者此举意在
A.扩大地方官吏的来源 B.宣扬儒学的教化功能
C.推动教育发展平民化 D.完善官员的考核机制
【答案】B
【详解】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独尊儒学的背景下,汉代统治者大力兴办地方教育,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学说,其目的是通过宣扬儒家思想中的伦理教化等价值观来维护统治,B正确;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看中品德而非文化水平,排除A;汉代统治者重视地方教育,但是其主观目的并不是推动教育发展平民化,排除C;重视地方教育和官员考核无关,排除D。
19.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后发出多道“圣愉”,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封建政权重视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严格控制《四库全书》编撰,强调“修书以遏邪说”,反映了专制皇权推行文化专制,强化纲常伦理,C项正确;封建政权重视文化传承与“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推动了儒学“创新”,B项错误;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0.汉代法律规定“亲亲得相首暨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则,即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除死罪听上请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汉代还多次减轻刑罚,基本上废除劓刑、刖刑,使得犯罪者除了死刑外基本可以自全其身,尊重和保障了犯罪者的人身人格,这些做法体现了汉代
A.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 B.儒道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C.法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 D.法律儒家化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详解】
“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符合儒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伦理观念,同时汉代废除肉刑,尊重和保障犯罪者的人身人格也符合儒家思想的内涵,说明汉代法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即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特征,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代法律的特征而非统治者的法律意识,排除A;题干内容与道家思想无关,排除B;法律本身就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汉代法律中废除肉刑但不等于废除法律,因此说明法家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
21.《周礼》设计的司法制度中,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个制度以“三”冠名,如三刺、正宥、三赦、三让、三罚等。《说文》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天、地代表阴、阳,人乃天地化生之物:化生又涉及五行运化之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A.体现出丰富的儒家仁爱观念 B.蕴含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C.充斥着复杂纷繁的迷信思想 D.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
【答案】B
【详解】
材料“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三之属皆从三”体现的是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B正确;材料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无关,A排除;材料与迷信思想无关,C排除;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22.班固在《汉书》中提出∶“法家者流,盖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这说明班固
A.主张废除严刑峻法 B.立足儒家视角评判法家
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 D.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班固认为法家学说是用来辅助礼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单纯的严刑峻法会破坏宗法伦理。由此可见,班固是站在儒家视角对法家进行的评判,故选B;材料中班固认为法家可以辅助礼制,并不主张废除严刑峻法,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班固对法家的评判,并未对儒家伦理道德重新阐述,故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班固对法家的评判,不能体现班固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的观点,故排除D。21*cnjy*com
23.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朱元璋21·cn·jy·com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主张恢复礼乐制度的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朱元璋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但并没有要恢复礼乐制度,B正确,C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制的教化作用,并非是严刑峻法,A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4.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
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 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
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 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详解】
材料反映了楚庄王问鼎被王孙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劝退的事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形成了明德慎罚、以德配天的治国理念和德治传统,王孙满通过对于“德”阐述,促使楚王退兵,这说明当时地域文化较为落后的楚国也深受“德治”思想影响,证明了德治理念广泛传播,故选D;楚王问鼎的事件说明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微,宗法制瓦解,故排除AC;孔子开创私学,其生活时代晚于楚庄王,故排除B。21*cnjy*com
25.《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是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共三十卷,近三十万字,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据此可知《唐六典》
A.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立法原则 B.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
C.有利于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 D.标志封建法制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答案】B
【详解】
材料“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体现的是《唐六典》对政府的运行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说明的是该法典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B正确;材料未涉及礼法关系,A排除;材料与司法公平公正无关,C排除;《唐律疏议》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成熟,D排除。故选B。【出处:21教育名师】
26.757年,李白作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
A.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答案】A
【详解】
据材料“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可知,这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思想(或民本思想),说明唐朝的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永王割据严重违背的纲常伦理道德,B选项错误;李白并不属于边塞诗人,C选项错误;人本思想属于儒家思想,而非佛道思想,D选项错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7.《大清律例》由体现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总则的“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
C.传统宗法观念淡化 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
【答案】C
【详解】
此题强调法律在财产继承方面不再明确继承对象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嫡庶之分,体现出清代嫡长子观念的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主义,故A项与题目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在家庭内部继承中逐渐分化,与D项相反,故D项排除。
28.清代的《大清律例》和《六部则例》中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不仅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些规定反映出清代法
A.具有民主主义色彩 B.注重以人为本
C.民事权利主体扩大 D.体现重农抑商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经济的发展,清代法律承认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等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说明清代民事权利主体有所扩大 ,C项正确;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仅承认社会成员参加民事活动不能说明其法制具有民主主义色彩,A项错误;只有对社会成员民事权利认可一项不能说明清代法律注重以人为本,B项错误;体现重农抑商与“商人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的规定不符,D项错误。
29.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范围、继承方式及继承份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
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
【答案】B
【详解】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事法律关系与法律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范的新发展,对女子继承权的细密规定就是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宋代法律对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规定仅仅说明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幅提高”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故C项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并没有取得法律赋予男性的诸如宗祧继承权和爵位继承权等权利,故D项错误。
30.唐代律法对犯罪活动的制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仅为了威吓犯罪分子,也是为了恢复宇宙阴阳平衡。司法实践中,重复出现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判刑数量的减少,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有174次大赦来补偿可能的不公正。这表明唐代律法
A.凸显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B.完全不受君主意志的干预
C.强化了君权天授的权力观 D.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中的“也是为了恢复宇宙阴阳平衡”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复出现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判刑数量的减少”等信息可以看出,唐代律法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法律判决受到自然灾害等“天象”的制约,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故答案为D项;为政以德思想提倡德治,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法律适用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不是强调君权神授,排除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发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据王伟、李豫成等《国学精华·下》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怎样“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答案】(1)特点:注重现实;兼容佛道;重视道德;注重思辨;重塑信仰。
(2)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可知,注重现实;根据材料“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可知,兼容佛道;根据材料“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可知,重视道德;根据材料“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可知,注重思辨;根据材料“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可知,重塑信仰。
(2)根据材料“力求解决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可知,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根据所学知识,从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规范的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根据所学知识,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知,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根据所学知识,从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约束、发奋立志的角度可知,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从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材料三 中华民国时期曾经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条文的情况。【来源:21cnj*y.co*m】
——据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整理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析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2)不同:与《唐律》重礼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3)作用: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详解】
(1)根据“《唐律疏议》共十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得出体系完备;据“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得出礼法结合;据“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得出影响深远。
(2)不同之处:据“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祭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得出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入手,据“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并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等角度分析总结。
(3)据“由于明代社会各阶 ( http: / / www.21cnjy.com )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得出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据材“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得出维护统治。
【点睛】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以唐为楷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始移植唐的法律架构并以此为范本并模仿设定日本的法律架构。日本通过移植和模仿全面套搬唐代的法律框架,同时其在唐整体框架下,也对框架内的章节次序予以改变。另外,法律制度经过长期演变,唐代已是条贯折中、集其大成。而对于日本而言,此时却正处于封建制度建立的初期,而唐已经处在封建制度的成熟期。对于处在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唐的法律架构和制度对日本自然就具有了诱惑力,法的移植也就成为必然。
——摘编自霍耀林《唐律对古代日本律的影响》
材料二 日本律令有关婚 ( http: / / www.21cnjy.com )姻制度的法律并不是当时日本社会与婚姻的真实反映,基本上是以唐律为蓝本写成的。唐律保护的是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和以夫权为核心的婚姻,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日本律令时代的情况则是氏族刚刚解体,家庭尚不完整,以女性为主体的访妻婚仍很流行,整个社会处于母权向父权制过渡的时期,父权家长制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维护父权与夫权的法律很难对人们产生约束力量。无论律令国家的统治者怎样虔诚的学习中国的制度,只是日本在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对现今制度的模仿,而且是在固有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技术极不成熟的情况下接触中国较为成熟的法律,因此,就出现了法律与现实的不符。
——摘编自田颖《日本养老律令与中国唐律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学习唐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日本学习唐律存在的问题,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原因:日本大化改新时期法制建设的需要;日本历来对唐朝文化的崇拜;唐代法制相对成熟;中日交流的频繁。
(2)问题:法律和现实不符;唐律不符合日本的实际情况;不能很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看法:学习他国先进制度或文化时,要实事求是,立足本国国情,要有本土化的过程
【详解】
(1)原因:日本方面,从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日本历来崇拜唐朝文化分析作答;唐朝方面,从唐律自身的完善、中日两国交往频繁等方面作答。【版权所有:21教育】
(2)问题:根据材料“就出现了法律与现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不符”归纳出日本的相关问题。看法:这些问题正是由于唐律不符合日本国情所致,故在谈自己看法时,强调立足本国国情等方面。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拿破仑法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详解】
(1)观念,根据材料一“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权力与执法的关系、法律与人伦的关系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变法图强、法律地位、宗法观念、儒家伦理思想等方面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价值,根据材料二“人心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风气、社会矛盾、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35.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绩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大学,史称“熹平石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材料三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摘录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3)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就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结合材料,说明白鹿洞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
材料四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4)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出现的新变化。结合史实,分析新式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教育成就:兴办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主张;整理、修订六经作为教材。影响: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六经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政治理论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特点:政府重视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方以儒学经典作为教材。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www-2-1-cnjy-com
(3)特色:传播理学思想;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
(4)变化:西方文化知识占很大的比重(或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一些课程内容偏向于经世致用。影响:新式教育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促进社会的近代化。
【详解】
(1)成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绩有,兴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主张;晚年整理、修订六经作为教材。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教育实践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教育主张则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孔子整理的文化典籍六经,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政治理论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灵帝令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大学”可知,汉代政府重视教育,官方以儒学经典作为教材。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色:根据材料三白鹿洞书院的“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中“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鹿洞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是,传播理学思想,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
(4)新变化:根据材料四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中学堂课程”,修身和经学占一定比例,而外语、数学和理化等与实用西学相关的学科课时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教育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西方文化知识在很大的比重),一些课程内容偏向于经世致用。影响:根据清末新政的课程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发展新式教育,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和社会的近代化。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孔子
(1)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在封建时代他为何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1教育网
材料三 儒学百年之间成为天下风尚,不可谓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速,但这种“速”不是“德化流传,速于置邮”之速,而是权力“型而范之”之速,亦即爵禄的吸引和强权驱赶的强制性结果……武帝尊儒,兴太学,设博士,对读书人的吸引力极大,这是正面的引导……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将一种生活价值取向强行推行给社会。
——李山《中国文化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儒学能够在汉代成为整体思想和主流文化?
材料四 (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征之一)往往出现皇权宣扬的政治思想和实际政治实践之间的矛盾,皇权高扬儒学的德治主义,但是实际上却又执行严刑峻法,汉宣帝“汉家自有家法,杂王霸道而用之”正道出的是这种情况,这样的矛盾实际上是江山私有和儒家“天下为公”理想之间的不可调和。“杂王霸道”的意思是说,民众顺服,就用王道;不顺服,则用霸道。
——李山《中国文化史》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自汉以后)是如何处理儒法二者关系的?怎样理解“杂王霸道”的这种统治思想的矛盾性?
【答案】(1)核心:仁、礼、中庸。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统一。
(2)内容: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影响:儒家学说成为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原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用(五经)儒家思想教育学生,选择儒生做官。
(4)处理:外儒内法(或礼法并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刑兼备、王霸结合的政治文化模式)。理解:王道和霸道都是君主统治的工具;本质是君主专制;是政治指导思想与法律制度的结合,道德伦理与法律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详解】
(1)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和“中庸”等。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推崇孔子,是因为其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内容:依据材料二中“大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可知,大一统思想;根据“天不变,道亦不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根据“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原因:依据材料三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尊儒,兴太学,设博士,对读书人的吸引力极大”,“爵禄的吸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学生,选择儒生做官等做法,使儒学在汉代成为了整体思想和主流文化。
(4)处理:依据材料四中“汉家自有家法,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霸道而用之”,结合所学知识,(自汉以后)中国古代统治者将二者结合,实行外儒内法,即推行礼法并用、德刑兼备、王霸结合的政治文化模式。理解:根据材料四中“皇权高扬儒学的德治主义”,“实际上却又执行严刑峻法”可知,古代君主专制体制下,王道和霸道都是君主统治的工具;根据“实际上是江山私有和儒家‘天下为公’理想之间的不可调和”可知,其本质是君主专制;根据“‘杂王霸道’的意思是说,民众顺服,就用王道;不顺服,则用霸道”可知, “杂王霸道”的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政治指导思想与法律制度的结合,道德伦理与法律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公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627年),太宗针对司法官吏审理案件指出:“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庶免冤滥”。太宗为弥补自己在怒杀官吏中所犯下的过失下诏“凡决死刑,虽令即杀,仍三复奏。”后又补充规定:“自今以后,在京诸司宜二日内五复奏,天下诸州三复奏。”
——据《贞观政要》卷8
材料二 自肃宗以后, 断狱以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敕成为依据,审案断狱常常“前后矛盾,是非不同”。肃宗因身处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因而“喜刑名,器亦刻深"。代宗即位后,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吸取了肃宗用严刑而使天下怨声载道的教训“性仁恕,常以至德以来用刑为戒。”还下诏:“河北、河南吏民任伪官者,一切不问”。
—一摘编自马晨光《唐代司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司法管理的状况及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后期司法管理出现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状况:集体合议;三省参与司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活动;慎刑慎杀。背景:贞观之治下,国家统一、社会矛盾缓和、政治清明;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实行三省六部制,官僚政治更加成熟。
(2)变化:帝王的好恶成为执法的标准;执法标准不一,司法混乱。原因:社会动荡;皇帝自身素养不高;皇权对法制的破坏。
【详解】
(1)状况:根据材料“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可归纳出集体合议和三省参与司法活动;根据材料“在京诸司宜二日内五复奏,天下诸州三复奏”可归纳出慎刑慎杀。背景:从材料所给时间“ 贞观元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背景可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及三省六部制的推行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变化:根据材料“自肃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以后, 断狱以格、敕成为依据”可归纳出帝王的好恶成为执法的标准;根据材料“前后矛盾,是非不同”可归纳出执法标准不一,司法混乱。原因:结合唐肃宗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唐后期司法管理出现的问题可从社会环境动荡、皇权对司法体系的破坏及皇帝个人素质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8.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乏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甲午前,他写了一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罔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1)概括材料一中三个人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据此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思想:为政以德;法治;无为而治。
(2)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进步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
(3)态度: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利用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胡适认为孔子是礼教法制的招牌,应该打倒。
看待: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应继承和发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详解】
(1)思想,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可知,为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德;根据材料一“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可知,法治;根据材料一“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可知,无为而治。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角度分析可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可知,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进步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的角度分析可知,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3)态度,依据材料三“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可知,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利用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依据材料三“故这块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可知,胡适认为孔子是礼教法制的招牌,应该打倒。看待,正确客观看待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应继承和发扬;要辩证对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39.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例举: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了哪些杰出的思想家?(中、西至少各举两列)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的中国与西方有哪些相似的社会情形?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惑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主要的不同点。
【答案】(1)中国有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西方有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相似的社会情形:经济: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增多;西方,奴隶制下的工商业发展迅速);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思想:空前活跃,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或都出现了人文主义)
(2)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对君主权威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3)宋明理学主张理是万物本源,强调三纲五常,不关注社会实际问题。明清实学思想主张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经世致用,推动社会改革;
【详解】
(1)思想家,根据材料“在公元前800至公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200年”及所学知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西方在古希腊有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相似的社会情形,根据材料“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增多,西方奴隶制下的工商业发展迅速;政治方面,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国家也处于征战状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思想上,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因此空前活跃,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1·世纪*教育网
(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之举”可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二“汉儒鼓吹的‘天人惑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可知,对君主权威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3)根据材料三“宋明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及理学的内容可知,宋明理学主张理是万物本源,强调三纲五常,不关注社会实际问题。根据材料三“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可知,明清实学思想主张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经世致用,推动社会改革
40.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详解】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和睦”“同宗相处”作答。第(3)问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作答。第(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41.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宜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详解】
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
第(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点睛: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4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统治者为了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
——摘编自季林、张玉军《明朝的“普法教育”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普法教育”的认识。
【答案】(1)特点:由政府主导进行;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贯彻君主意志;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融法律教育于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之中。
(2)认识:明朝的“普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扩大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社会法律意识;其实质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与法治社会背道而驰。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统治者为了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普法措施……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定期宣讲圣谕……讲读《大诰》……科举考试从中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方式等方面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统治者为了利用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教育影响、法律影响、实质目的等方面回答对明朝“普法教育”的认识。
4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战国时期魏之所以能“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乃是因为李悝“务尽地力”和“撰次诸国法,著法经”的结果。李悝的《法经》,今虽不传,但从《晋书·刑法志》中可以得知其内容分为《盗法》、《戏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六篇。李悝“以为王者之政,奠急于盗贼”,因而把惩罚“盗”‘‘贼”作为封建统治的首要任务,把《盗法》、《贼法》列为《法经》之首。李悝认为“盗贼须劾捕,故著《因》(原误作”网”)、《捕》二篇。“《杂法》包括惩罚”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六种违法行为的条文,规定了对于淫乱、赌博、盗窃官府印信、贪污贿赂以及僭越逾制和议论政府法令等的惩治办法。《具法》是“以其律具其加减”,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对于犯法者加重或减刑的规定。这部《法经》“商君受之以相秦”;“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谓九章之律”;“魏因汉律,为一十八篇”——隋因北齐…唐圆于隋,相承不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所著《法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悝所著《法经》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内容具体,分类清晰;刑罚是其主要内容;量刑具有灵活性;影响深远。
(2)影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保证改革的推行,使魏国强盛;为后世法家提供了法典依据;成为以后封建立法的蓝本。
【详解】
(1)依据材料从内容、刑罚内容、量刑灵活性以及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社会稳定、国家强盛以及提供立法依据等角度思考回答。
4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详解】
第(1)问,由材料“更定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采魏、晋刑典”等可知,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第(2)问,依据材料中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并结合法律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来分析。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隋朝的改革·隋朝法律的改革
点睛:本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答案不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往的选修题目那样对材料内容归纳。它需要学生翻译原文的同时还要对所学的与之相关知识的整合。需要学生对法律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
45.(春秋决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决狱是西汉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仲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杖击丙,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当殴父,不当坐。”
——摘编自杨健康、黃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等
材料二 “春秋决狱”在汉代极为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明确的法律制度,到唐代基本结束。“春秋决狱”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断案方式,在中国法制史上存在900多年,占中华文明史的近五分之一时间,其精神要义根植于中国法律的深层土壤,对整个中国法治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民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春秋决狱”的历史影响。
【答案】(1)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
趋势:法律的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
(2)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弥补成文法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性化的不足,解决了立法漏洞、立法滞后等问题;考虑了人主观上的善、恶,推动了礼法并用、以礼为主的中国法律传统的形成,推动法律儒家化;量刑趋向宽松,利于纠正、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消极影响:春秋决狱将行为者的动机意图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量刑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司法审判中强调情感伦理道德的作用,可能会对法律的公平、公正目标造成影响;在司法审判中,统治者自己的需要任意解释,实际上并没有客观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难免造成“人治”局面;
【详解】
(1)依据:根据“用《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得出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根据“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得出无殴父心的动机。趋势:根据“《春秋》之义”得出法律儒家化、伦理化;根据“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当殴父,不当坐。”得出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
(2)历史影响:一分为二的看待春秋决狱的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影响,可从有利于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量刑趋向宽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等分析其积极影响;可从不利于法律内容和法律实践的公平公正等分析其消极影响。
【点睛】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经》分为“正律”“杂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具律”三部分。其中“正律”又含“盗”“贼”“囚”“捕”四篇。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法经》始于"盗”“贼二'‘盗主要指对私有财产的侵犯;“贼”主要是指对人身的侵犯。'‘囚”和“捕”相当于唐律中的《断狱律》和《捕亡律》,主要是一些关于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杂律”主要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具律"则是根据具体情节有关加重或减轻刑罚的规定。《法经》还充分体现了法家重刑主义的思想。总的来看,《法经》不仅是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也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在其后的诸部封建法典中得到继承。
——摘编自于语和、董跃《〈法经〉与〈I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第一表,传唤;第二表,审判;第三发,求偿;第四表,家父权;第五表,继承及监护;第六表,所有权及占有;第七表,房屋及上地:第八表,私犯;第九表,公法;第十表宗教法。第丨-表为前五表之补充;第十二表为后五表之补充。可见,《十二铜表法》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着诸法合体,私法为上,程序法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另外,《十二铜表法》是十人委员会赴希腊考察希腊城邦的法律,r要是“梭伦立法”后制的。而“梭伦立法”的核心思想便是推行奴隶制下的“民上政治”及承认“私人所有制”,这两点在《I二铜表法》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摘编自于语和、董跃《〈法经〉与〈卜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法经》和《十二铜表法》的不同。
【答案】(1)相同之处:都保护私有财产;都维护统治秩序;都是成文法典;都是诸法合体;都体现原始性;都体现法治精神: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2)不同之处:《法经》刑法相对发达,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十二铜表法》私法经济法相对发达,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
原因:《法经》:小农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主;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而制定;法家思想是其思想《十二铜表法》:商品经济奠定基础: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来源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人文精神)
评价:《法经》奠定了中国封建刑法学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的基础,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把保护封建私有财产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具有时代进步性。《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罗马法系法律制度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立的基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权利.
【详解】
(1)相同之处:根据“王者之政,莫 ( http: / / www.21cnjy.com )急于盗贼”“继承及监护”等,得出都保护私有财产;根据“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结合所学概括得出都维护统治秩序;根据“是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十二铜表法》”,得出都是成文法典;根据“《法经》分为‘正律’‘杂律’和‘具律’三部分”“存在着诸法合体”得出都是诸法合体;根据“重刑主义”,结合所学《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都体现原始性;根据“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诸法合体”得出都体现法治精神;根据“在其后的诸部封建法典中得到继承”,结合所学得出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2)不同之处:根据“《法经》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充分体现了法家重刑主义的思想”得出《法经》刑法相对发达,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根据“私法为上”“民上政治”得出《十二铜表法》私法经济法相对发达,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原因:《法经》: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小农经济为主;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法家思想影响等分析总结。《十二铜表法》:可从商品经济奠定基础;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来源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等分析总结。评价:根据“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在其后的诸部封建法典中得到继承”,得出《法经》奠定了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把保护封建私有财产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具有时代进步性。根据所学,可从《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系法律制度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立的基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权利等分析总结。
【点睛】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末五代十国,法制非常混乱,极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枉杀滥断现象极为严重。宋初限制地方藩镇专杀之权,由中央最终裁定重大案件。命窦仪等人对前朝法律敕令进行增删修订,统一刊印,颁行天下。 对一般民事犯罪、私贩专卖品等案件,量刑上有所宽松,不像五代十国那样苛酷。对官吏、将士(除边将外)中的贪赃枉法、违纪谋逆者,处罚严厉,动辄腰斩弃市。宋太祖还搜求图书典籍,并多次到国子监视察,对学官和生员加以赏赐。他亲自撰文赞颂孔子、颜渊,在孔子庙实行一品官的礼仪以示尊崇。他公开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劝诫宰相和武将们读书。 在他的倡导下,唐末五代以来形成的重武轻文局面初步得到扭转,文臣治国、重文抑武政策趋向初显端倪。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政治军事卷》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初年法制和文教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法制和文教建设的意义。
【答案】(1)主要内容:增删修订前朝法律;量刑有区别;搜求图书典籍;重视国子监教育;尊崇儒学;劝诫读书等。
(2)意义:有利于法制统一;量刑有据,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统治;推动了重文轻武局面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素质等。
【详解】
(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命窦仪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对前朝法律敕令进行增删修订,统一刊印,颁行天下”得出:增删修订前朝法律;由材料信息“对一般民事犯罪、私贩专卖品等案件,量刑上有所宽松,不像五代十国那样苛酷。对官吏、将士(除边将外)中的贪赃枉法、违纪谋逆者,处罚严厉,动辄腰斩弃市”得出:量刑有区别;由材料信息“宋太祖还搜求图书典籍,并多次到国子监视察,对学官和生员加以赏赐”得出:搜求图书典籍、重视国子监教育;由材料信息“他亲自撰文赞颂孔子、颜渊,在孔子庙实行一品官的礼仪以示尊崇”得出:尊崇儒学;由材料信息“劝诫宰相和武将们读书”得出:劝诫读书。
(2)“意义”,根据材料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唐末五代十国,法制非常混乱,极不统一,枉杀滥断现象极为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法制统一;量刑有据,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由材料信息“在他的倡导下,唐末五代以来形成的重武轻文局面初步得到扭转,文臣治国、重文抑武政策趋向初显端倪”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重文轻武局面的形成;提高了官员素质等。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娇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 ( http: / / www.21cnjy.com ),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
【答案】(1)特点:统治阶层重视;形式灵活多样;渗透儒家思想;功利色彩浓厚;教育对象扩大。
(2)变化: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朝廷直接指导民间家训;强化封建礼教;教化内容增多。
背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商品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社会矛盾复杂化;程朱理学受到推崇。
(3)价值: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政风及社会风气;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女训诫”可归纳出统治阶层重视;根据材料“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可归纳出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材料“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可归纳出渗透儒家思想;根据材料“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可归纳出功利色彩浓厚;根据材料“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可归纳出教育对象扩大。
(2)变化:根据材料“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可归纳出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根据材料“。明太祖颁布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可归纳出朝廷直接指导民间家训;根据材料“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可归纳出强化封建礼教;根据材料“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可归纳出教化内容增多。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需要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复杂、理学的影响及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价值: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于家训的当代价值可从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政风及社会风气、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和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之说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学界所公认,秦律中“严于治吏”的精神在汉律中有着深刻的反映。与秦律相似,汉律亦有关于荐举官吏的法律规定。如《二年律令·置吏律》规定:“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其非吏及宦也,罚金四两,戍边二岁。”秦简《法律答问》中有:“害盗别徼而盗,驾(加)罪之。”而《汉书·王子侯表》也记载:陵乡侯欣“建始二年,坐使人伤家丞,又贷谷息过律,免。”汉律在秦律基础上,针对王侯、官吏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制定了“左官”“附益”“阿党”“更相荐举”等诸法……执法的严格性,使朝廷法令对各级官员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量,督使他们勤于政事,谨慎行事,以免有犯法之嫌。自汉之后,后代统治者在立法、司法方面都非常重视“严于治吏”的举措。秦汉严于治吏、“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精神,在今天也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孙喆《从汉承秦制看西汉“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清代王船山认为周“礼士多,府史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事治,后世令史多而事不济”,因此必须裁汰冗员。王船山认为要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他说:“严者,治史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左传》日:‘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可不戒与”!王船山“把培养官德作为廉政的基本内容”,“把廉政看作吏治的根本”。王船山认为“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所以他认为,惩贪治贪的关键是“唯严之于上官而已矣。严之于上官,而贪息于守令,下逮于薄尉胥吏,皆喙息(即住嘴,此处引申为停止,收敛)而不敢逞”。
——摘编自刘伯兰《王船山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及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严于治吏的法治举措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王船山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法治举措;严禁官吏的渎 ( http: / / www.21cnjy.com )职、失职行为;严惩各级官吏的不廉行为;禁止官吏结党营私,朋比为奸。历史影响:促进了西汉吏治的清明,对后世吏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严于治吏,宽以治民的精神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2)法律思想;革新吏治,裁汰冗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宽以养民,严以治吏;培养官德﹐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严惩上官为治贪之本。现实意义;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提高办事效率;整顿吏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宽以养民"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
【详解】
(1)法治举措;根据“任人以为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得出严禁官吏的渎职、失职行为;根据“有其非吏及宦也,罚金四两,戍边二岁”可得出严惩各级官吏的不廉行为;根据“汉律在秦律基础上,针对王侯、官吏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制定了“左官”“附益”“阿党”“更相荐举”等诸法”可得出禁止官吏结党营私,朋比为奸。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了西汉吏治的清明,对后世吏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严于治吏,宽以治民的精神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等方面概括。
(2)法律思想;根据“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必须裁汰冗员”可得出革新吏治,裁汰冗员;根据“严者,治史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得出宽以养民,严以治吏;根据“把培养官德作为廉政的基本内容”可得出培养官德,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根据“惩贪治贪的关键是“唯严之于上官而已矣”可得出严惩上官为治贪之本。现实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提高办事效率、整顿吏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宽以养民"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概括。
50.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教化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北魏法律规定:父祖七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上的犯人,死罪者允许上请,流罪者免于发遣,待父母死后再施流刑;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21cnjy.com
A.民主化 B.儒家化 C.自由化 D.法家化
2.《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表明唐代2·1·c·n·j·y
A.政府用法律维护市场秩序 B.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
C.中央行政体制已高度成熟 D.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完备
3.两汉时期的王杖简部分记录了王杖制度,其中记载“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杀伤人,毋告劾,它毋所坐。”据此可反映出两汉时期2-1-c-n-j-y
A.政府长期采纳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 B.加强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严密约束
C.通过构建儒家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离儒家传统民本思想
4.《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说:“有事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蜀(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皇帝权利的至高无上 B.郡县制度在各地全面推行
C.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严密 D.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5.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中国的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者的主要目标,要使他们的人民能够平静地过生活。他们要人人互相尊重,要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感到对他人负有许多义务,要每个公民在某个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的治国模式中
A.法律就是一种礼制 B.礼制本身具有强制力
C.礼制与法律相结合 D.礼制意味着礼貌待人
6.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邢、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事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7.《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
8.有学者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法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竹简,指出秦法具有区别故意或过失犯罪、自首、从宽、诬告者反坐、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等与现代立法精神一致的规定 ,而许多现代人看来严苛残酷的罪行惩罚,其实汉、魏、晋、唐的法律里也都存在,不宜独责秦法。这说明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B.该学者对秦朝法律的研究最为全面
C.历史文献中对秦朝的记载不可信 D.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的说法错误
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上述史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
A.强化君主专制 B.渗透儒家伦理 C.充满人文色彩 D.维护民众利益
10.《后汉书》记载:“孔子曰:‘性相近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表明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适合时代
11.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宗法制度逐渐淡化 B.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C.伦理文化前后相继 D.身份等级固定不变
12.《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 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
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13.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之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
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
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
14.曹魏时陈群、刘劭等人制定《新律》,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了“八议”制度,体现了周礼“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北齐律》则以“三纲”为立法准则,创制了“重罪十条”,将违背儒家礼义的10种不忠不孝、悖逆人伦的行为规定为不可饶恕的犯罪。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律制定
A.开始出现援礼人法趋势 B.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 D.为律令儒家化奠定基础
15.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颁布《昭鉴录》 ( http: / / www.21cnjy.com )、《永鉴录》等,取善恶事迹,以示法戒,以劝谕百姓其中有“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六句话,即通称的“六谕”据材料可知“六谕”
A.压抑了人性自由发展 B.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C.具有法律的强制力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
16.南宋初,官员王佐之母坟墓被盗掘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弃尸荒野。因官府敷衍,王佐之弟王公衮以一己之力缉盗送官,而地方府衙却轻判当斩之犯,公衮怒而入监手刃仇人后自首。宋高宗主持朝议,终审结论:府衙渎职,公衮释放,盗贼该死。该判决表明
A.南宋政治腐败不堪,官官相护严重 B.南宋统治者牢牢掌握司法审判大权
C.南宋严重的人治思维造成司法不公 D.公衮被释放并不违背南宋刑律原则
17.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
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 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
18.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统治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均把兴学作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汉书》《后汉书》列入《循吏传》中的官员几乎都在地方办学方面作出了突出政绩。汉代统治者此举意在
A.扩大地方官吏的来源 B.宣扬儒学的教化功能
C.推动教育发展平民化 D.完善官员的考核机制
19.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愉”,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封建政权重视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20.汉代法律规定“亲亲得相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暨”原则,即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除死罪听上请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汉代还多次减轻刑罚,基本上废除劓刑、刖刑,使得犯罪者除了死刑外基本可以自全其身,尊重和保障了犯罪者的人身人格,这些做法体现了汉代
A.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 B.儒道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C.法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 D.法律儒家化的时代特征
21.《周礼》设计的司法制度中,有多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以“三”冠名,如三刺、正宥、三赦、三让、三罚等。《说文》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天、地代表阴、阳,人乃天地化生之物:化生又涉及五行运化之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A.体现出丰富的儒家仁爱观念 B.蕴含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C.充斥着复杂纷繁的迷信思想 D.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
22.班固在《汉书》中提出∶“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这说明班固
A.主张废除严刑峻法 B.立足儒家视角评判法家
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 D.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
23.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朱元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主张恢复礼乐制度的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24.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21*cnjy*com
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 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
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 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
25.《唐六典》,唐玄宗时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共三十卷,近三十万字,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据此可知《唐六典》
A.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立法原则 B.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
C.有利于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 D.标志封建法制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26.757年,李白作诗《永王东巡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
A.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27.《大清律例》由体现法律总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例律"和按照六部管理范围划分的“六律”组成,是清代最为系统的成文法典。在财产继承方面,户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B.法律制定程序趋向近代化
C.传统宗法观念淡化 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盛行
28.清代的《大清律例》和《六部则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规定:不仅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些规定反映出清代法
A.具有民主主义色彩 B.注重以人为本
C.民事权利主体扩大 D.体现重农抑商
29.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范围、继承方式及继承份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
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
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
30.唐代律法对犯罪活动的制裁不仅为了威吓 ( http: / / www.21cnjy.com )犯罪分子,也是为了恢复宇宙阴阳平衡。司法实践中,重复出现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判刑数量的减少,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有174次大赦来补偿可能的不公正。这表明唐代律法21教育网
A.凸显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B.完全不受君主意志的干预
C.强化了君权天授的权力观 D.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发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据王伟、李豫成等《国学精华·下》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怎样“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材料三 中华民国时期曾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条文的情况。
——据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整理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析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以唐为楷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始移植唐的法律架构并以此为范本并模仿设定日本的法律架构。日本通过移植和模仿全面套搬唐代的法律框架,同时其在唐整体框架下,也对框架内的章节次序予以改变。另外,法律制度经过长期演变,唐代已是条贯折中、集其大成。而对于日本而言,此时却正处于封建制度建立的初期,而唐已经处在封建制度的成熟期。对于处在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唐的法律架构和制度对日本自然就具有了诱惑力,法的移植也就成为必然。【版权所有:21教育】
——摘编自霍耀林《唐律对古代日本律的影响》
材料二 日本律令有关婚姻制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律并不是当时日本社会与婚姻的真实反映,基本上是以唐律为蓝本写成的。唐律保护的是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和以夫权为核心的婚姻,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日本律令时代的情况则是氏族刚刚解体,家庭尚不完整,以女性为主体的访妻婚仍很流行,整个社会处于母权向父权制过渡的时期,父权家长制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维护父权与夫权的法律很难对人们产生约束力量。无论律令国家的统治者怎样虔诚的学习中国的制度,只是日本在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对现今制度的模仿,而且是在固有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技术极不成熟的情况下接触中国较为成熟的法律,因此,就出现了法律与现实的不符。
——摘编自田颖《日本养老律令与中国唐律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学习唐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日本学习唐律存在的问题,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拿破仑法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5.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绩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大学,史称“熹平石经”。21·cn·jy·com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材料三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摘录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3)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就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结合材料,说明白鹿洞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
材料四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4)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出现的新变化。结合史实,分析新式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孔子
(1)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在封建时代他为何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儒学百年之间成为天下风尚,不可谓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速,但这种“速”不是“德化流传,速于置邮”之速,而是权力“型而范之”之速,亦即爵禄的吸引和强权驱赶的强制性结果……武帝尊儒,兴太学,设博士,对读书人的吸引力极大,这是正面的引导……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将一种生活价值取向强行推行给社会。
——李山《中国文化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为什么儒学能够在汉代成为整体思想和主流文化?
材料四 (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特征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往往出现皇权宣扬的政治思想和实际政治实践之间的矛盾,皇权高扬儒学的德治主义,但是实际上却又执行严刑峻法,汉宣帝“汉家自有家法,杂王霸道而用之”正道出的是这种情况,这样的矛盾实际上是江山私有和儒家“天下为公”理想之间的不可调和。“杂王霸道”的意思是说,民众顺服,就用王道;不顺服,则用霸道。
——李山《中国文化史》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自汉以后)是如何处理儒法二者关系的?怎样理解“杂王霸道”的这种统治思想的矛盾性?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公元6 ( http: / / www.21cnjy.com )27年),太宗针对司法官吏审理案件指出:“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庶免冤滥”。太宗为弥补自己在怒杀官吏中所犯下的过失下诏“凡决死刑,虽令即杀,仍三复奏。”后又补充规定:“自今以后,在京诸司宜二日内五复奏,天下诸州三复奏。”
——据《贞观政要》卷8
材料二 自肃宗以后, 断狱以格、敕成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据,审案断狱常常“前后矛盾,是非不同”。肃宗因身处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因而“喜刑名,器亦刻深"。代宗即位后,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吸取了肃宗用严刑而使天下怨声载道的教训“性仁恕,常以至德以来用刑为戒。”还下诏:“河北、河南吏民任伪官者,一切不问”。
—一摘编自马晨光《唐代司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司法管理的状况及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后期司法管理出现的变化及其原因。
38.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乏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甲午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www.21-cn-jy.com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罔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1)概括材料一中三个人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据此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9.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21*cnjy*com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例举: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方出现了哪些杰出的思想家?(中、西至少各举两列)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的中国与西方有哪些相似的社会情形?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惑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主要的不同点。
40.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www-2-1-cnjy-com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 ( http: / / www.21cnjy.com )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41.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摘编自季林、张玉军《明朝的“普法教育”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普法教育”的认识。
4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战国时期魏之所以能“强匡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威行四邻”,乃是因为李悝“务尽地力”和“撰次诸国法,著法经”的结果。李悝的《法经》,今虽不传,但从《晋书·刑法志》中可以得知其内容分为《盗法》、《戏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六篇。李悝“以为王者之政,奠急于盗贼”,因而把惩罚“盗”‘‘贼”作为封建统治的首要任务,把《盗法》、《贼法》列为《法经》之首。李悝认为“盗贼须劾捕,故著《因》(原误作”网”)、《捕》二篇。“《杂法》包括惩罚”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六种违法行为的条文,规定了对于淫乱、赌博、盗窃官府印信、贪污贿赂以及僭越逾制和议论政府法令等的惩治办法。《具法》是“以其律具其加减”,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对于犯法者加重或减刑的规定。这部《法经》“商君受之以相秦”;“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谓九章之律”;“魏因汉律,为一十八篇”——隋因北齐…唐圆于隋,相承不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所著《法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悝所著《法经》的影响
4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45.(春秋决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决狱是西汉董仲 ( http: / / www.21cnjy.com )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当殴父,不当坐。”
——摘编自杨健康、黃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等
材料二 “春秋决狱”在汉代极为盛行,魏晋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朝时期形成明确的法律制度,到唐代基本结束。“春秋决狱”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断案方式,在中国法制史上存在900多年,占中华文明史的近五分之一时间,其精神要义根植于中国法律的深层土壤,对整个中国法治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民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春秋决狱”的历史影响。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经》分为“正律”“杂律”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律”三部分。其中“正律”又含“盗”“贼”“囚”“捕”四篇。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法经》始于"盗”“贼二'‘盗主要指对私有财产的侵犯;“贼”主要是指对人身的侵犯。'‘囚”和“捕”相当于唐律中的《断狱律》和《捕亡律》,主要是一些关于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杂律”主要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具律"则是根据具体情节有关加重或减轻刑罚的规定。《法经》还充分体现了法家重刑主义的思想。总的来看,《法经》不仅是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也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在其后的诸部封建法典中得到继承。
——摘编自于语和、董跃《〈法经〉与〈I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包括第一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唤;第二表,审判;第三发,求偿;第四表,家父权;第五表,继承及监护;第六表,所有权及占有;第七表,房屋及上地:第八表,私犯;第九表,公法;第十表宗教法。第丨-表为前五表之补充;第十二表为后五表之补充。可见,《十二铜表法》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着诸法合体,私法为上,程序法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另外,《十二铜表法》是十人委员会赴希腊考察希腊城邦的法律,r要是“梭伦立法”后制的。而“梭伦立法”的核心思想便是推行奴隶制下的“民上政治”及承认“私人所有制”,这两点在《I二铜表法》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摘编自于语和、董跃《〈法经〉与〈卜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法经》和《十二铜表法》的不同。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末五代十国,法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常混乱,极不统一,枉杀滥断现象极为严重。宋初限制地方藩镇专杀之权,由中央最终裁定重大案件。命窦仪等人对前朝法律敕令进行增删修订,统一刊印,颁行天下。 对一般民事犯罪、私贩专卖品等案件,量刑上有所宽松,不像五代十国那样苛酷。对官吏、将士(除边将外)中的贪赃枉法、违纪谋逆者,处罚严厉,动辄腰斩弃市。宋太祖还搜求图书典籍,并多次到国子监视察,对学官和生员加以赏赐。他亲自撰文赞颂孔子、颜渊,在孔子庙实行一品官的礼仪以示尊崇。他公开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劝诫宰相和武将们读书。 在他的倡导下,唐末五代以来形成的重武轻文局面初步得到扭转,文臣治国、重文抑武政策趋向初显端倪。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政治军事卷》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初年法制和文教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法制和文教建设的意义。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朝前期,贵族妇女娇奢问题突出,《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宋朝文人家庭重视女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已经带上封建纲常的烙印。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当代价值。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早为学界所公认,秦律中“严于治吏”的精神在汉律中有着深刻的反映。与秦律相似,汉律亦有关于荐举官吏的法律规定。如《二年律令·置吏律》规定:“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其非吏及宦也,罚金四两,戍边二岁。”秦简《法律答问》中有:“害盗别徼而盗,驾(加)罪之。”而《汉书·王子侯表》也记载:陵乡侯欣“建始二年,坐使人伤家丞,又贷谷息过律,免。”汉律在秦律基础上,针对王侯、官吏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制定了“左官”“附益”“阿党”“更相荐举”等诸法……执法的严格性,使朝廷法令对各级官员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量,督使他们勤于政事,谨慎行事,以免有犯法之嫌。自汉之后,后代统治者在立法、司法方面都非常重视“严于治吏”的举措。秦汉严于治吏、“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精神,在今天也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来源:21cnj*y.co*m】
——摘编自孙喆《从汉承秦制看西汉“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清代王船山认为周“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多,府史少而事治,后世令史多而事不济”,因此必须裁汰冗员。王船山认为要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他说:“严者,治史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左传》日:‘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可不戒与”!王船山“把培养官德作为廉政的基本内容”,“把廉政看作吏治的根本”。王船山认为“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所以他认为,惩贪治贪的关键是“唯严之于上官而已矣。严之于上官,而贪息于守令,下逮于薄尉胥吏,皆喙息(即住嘴,此处引申为停止,收敛)而不敢逞”。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刘伯兰《王船山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及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严于治吏的法治举措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王船山严于治吏的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0.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禁诛于私家······”
——《韩非子·八经第四十八》
材料二“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故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有度第六》
(1)依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韩非子提出这种主张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中国法的产生过程表明,它是从氏族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部生长起来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社会的一种力量。……由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为宗法制度的推行和宗法思想的流行,提供了丰润而厚实的土壤。宗族—宗法制度与国家制度紧密地揉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中国的传统观念并不排斥法。孔子倡导“礼治”,但也讲“齐之以刑”,“宽猛相济”。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王朝都公布有“法典”,也曾出现过许多执法严明的官吏。但在人们的意识中,法不过是一种作用有限的工具。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宗法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专制主义统治和人身依附关系长期存在,人们的法权观念极为淡薄,法律关系也比较单纯,民事法律关系很不发达,民事纠纷的调整以道德伦理为尚,强调调解;“重德轻刑,重义轻利”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又一特点。
——摘编自游绍尹《试论中国法的产生规律》
(2)依据上述材料,从法律文化特点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高宗永徽二年,命长孙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忌、李绩等撰《永徽律》,与此前汉、晋以来法律合刊,计分12篇,共30卷,史称《唐律律疏》。并郑重说明:“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思慎罚故也。”宋太祖建隆四年,经朝廷同意,由窦仪等人主持收集了唐开元到宋建隆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共12篇、502条,刊印颁行,史称《宋刑统》。其律文大多是唐律的翻版,但在制度上更加规范。如规定死者没有子嗣的,其遗产由女儿、近亲依次继承,不得出卖部曲(家仆)、奴婢等,为了避宋翼祖赵敬之讳改“大不敬”为“大不恭”等。
——摘编自徐世虹《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1902年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谕令“按照所陈各节”,“修改删并”,但“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庶以维天理民彝不蔽。”在这次修订法律工作中,沈家本等秉承“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规定禁止刑讯、删减死罪条目,改革行刑旧制、禁革买卖人口、删除奴婢旧制、统一满汉刑律、变通秋审制度,还制定了《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新刑律》、《国籍法》、《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现行刑律》等新律。以上十个新律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法文化,如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颁布而未及实施即告废止。
——《清末修宪与沈家本》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修律“中西结合”的表现,并对清末修律进行简评。
52.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主,法律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辅”的社会治理形式,而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对百姓更为不利的是,在当时的案件审判技术限制下,为了能够尽快平息民愤和上级压力,许多封建朝代都将酷刑苛吏合法化,甚至都有一整套的刑具严刑逼供【出处:21教育名师】
——摘编自陈杰《中国古代冤案略议》
材料二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发生冤案的原因。
(1)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防止冤案的发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