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强化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9 09:29: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先进的文明对周边四邻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周边国家希望与中国接洽,向中国学习。但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即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要居于核心地位,于是四邻国家与汉唐王朝建立一种“朝贡”体系,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而政治统治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所以“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不是多重同心圆网络形成的根源,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针对国内而言,并不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控制力,排除C项;册封朝贡制度形成也根源于农耕经济的领先,排除D项。www-2-1-cnjy-com
2.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几千年来不断积淀的结果。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是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建设,设典客、典属国,分别处理内外民族事务,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与“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无关,排除A项;“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由此可知
A.茶马古道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B.茶马古道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
C.西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中心
D.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
【答案】B
【详解】
依据“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可知茶马古道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B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茶马古道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但仅凭这一点不足以得出茶马古道一定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事实上当时中西方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应是丝绸之路,A排除;题干反映了茶马古道促进了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但没有体现西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中心,C排除;题干反映了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但不代表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直接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D排除。故选B。
4.如图所示石碑是唐朝时期波斯教士景净等在长安设立的。该碑记述了景教(基督教的一支)传入中国的路线和在长安建寺度僧、宣传教义的情况。该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体现了唐朝三教并立的局面
B.说明大量唐朝人信奉基督教
C.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D.是中国与波斯文明交往的最早证明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图片所示石碑记述了景教(基督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支)传入中国的路线和在长安建寺度僧、宣传教义的情况,由此可见唐朝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外来宗教也传入中国,因此该碑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C正确;唐朝三教并立是指儒佛道三者,并不包括景教,A排除;题干反映了唐朝时期基督教传入中国,但没有体现唐朝人对这一宗教的态度,无从得出大量唐朝人信奉基督教,B排除;题干不足以证明中国与波斯文明的交往一定始于唐朝,D排除。故选C。www.21-cn-jy.com
5.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晋朝时,一些内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表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同自己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表明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故B项错误;“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6.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当时
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 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中的“而是‘某郡某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人”“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所出现的这种现象推动了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故答案为D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这种现象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C项中的“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
7.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鼾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鼾。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这说明
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终点 B.《经行记》是中非交往最早记载
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 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D
【详解】
汉唐时期的史书和传记中对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录和描写,说明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终点,A项错误;《经行记》是中非交往最早记载与西汉时期《史记》中即提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等不符,B项错误;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在材料中并未提及,C项错误。
8.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
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答案】A
【详解】
唐太宗认为对少数民族“盖德泽洽,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四夷可使如一家”,既如果能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就能够促进“大一统”,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故选A;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材料并非强调民族差异的淡化,而是强调民族情感,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理念产生的效果,排除D。
【点睛】
9.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
A.破坏了郡县制 B.形成了王国问题
C.沿袭了分封制 D.体现了因俗而治
【答案】D
【详解】
材料“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体现的是西汉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管辖措施,D正确;该制度与分封制、郡县制无关,AC排除;王国问题的形成是汉初分封导致的,B排除。故选D。
10.《国语》记载,祭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谋父曾以“先王耀德不观兵”谏止周穆王伐犬戎。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慎用武力、偏重怀柔的思想,影响深远。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采取笼络办法的是21教育网
①设置羁縻府州 ②册封哲布尊丹巴活佛 ③设置鸿胪寺 ④扩建避暑山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羁縻府州——指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册封哲布尊丹巴活佛——康熙帝册封罗桑丹贝坚赞为呼图克图大喇嘛,统管蒙古喀尔喀部宗教事务;扩建避暑山庄,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都体现了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笼络政策,故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③设置鸿胪寺——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不符合题意,A、B、C项错误。
11.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B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朝代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替、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全国文字的统一在秦朝时期实现,故A项错误;C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12.中国古代某新朝代建立之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绅或庶民的发型、服装依旧崇尚“胡俗”。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分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国子监生、生员亦各订有衣冠。这位皇帝是
A.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 B.加强中央集权的宋太祖
C.除去蒙古习俗的明太祖 D.怀柔汉人的清顺治皇帝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蒙古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立的,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汉族王朝,因此根据材料“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分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可以判断出是这位皇帝是除去蒙古习俗的明太祖,,C正确;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的说法与材料“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相冲突, A排除;宋太祖与材料无关,,B排除;清朝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D排除。故选C.21*cnjy*com
13.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
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 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
【答案】C
【详解】
元朝的宣政院以及宣慰司设置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味着西藏被纳入中央管辖,明清两朝沿袭这一行政管辖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正确;A错在“开始”,而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题干未涉及不同民族,而是强调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方式,排除B;南部边疆的开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14.1686年(康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五年)三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边城以战。“此战的胜利
A.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的通道 B.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助推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D.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涉及的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点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雅克萨之战,这一战役的胜利,助推了俄国接受中国谈判的建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C正确;噶尔丹活动在西北地区而非东北,排除A;改土归流是在云贵地区实行的,排除B;多伦会盟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D排除。
15.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目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交融 B.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分化管理加强统治 D.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
【答案】C
【详解】
南人、汉人多为汉族,但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级不同,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主要目的是分化管理以加强统治,C正确;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制度,不利于民族团结交融,更不利于民族平等发展,排除A、B;D与四等人制度无关,排除。
16.我国今天的版图,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康熙帝的大一统的民族政策,怀柔开明大度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信任及使用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民族政策。下列中关于康熙帝民族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 B.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C.体现了他善于学习和创新 D.有效的维护了国家主权
【答案】D
【详解】
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主要指的是其打败沙俄,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订《尼布楚条约》,并未涉及民族关系,D符合题意;康熙帝积极学习汉文化,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康熙帝因俗而治,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B排除;康熙帝善于学习,民族政策多有创新,C正确。
17.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详解】
通过观察图1、图2,结合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可知,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原区域的扩展等,反映的主题是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B项正确;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材料中的双向箭头不符,A项错误;华夏的崛起与兴盛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题,C项错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展示的中原、戎、狄等民族均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不符,D项错误。
18.下表所列事件均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些史实可以佐证当时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35年 唐蒙出使夜郎,以其地置犍为郡。
公元前127年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
公元前105年 汉乌和亲,细君远嫁乌孙。
公元前101年 自敦煌筑亭至盐泽,于轮台渠犁置卒屯田。
A.凿空西域,对外交流 B.经略边疆,民族交融
C.滥用民力,统治腐朽 D.国家统一,皇权强化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西汉政府通过军事行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置郡县、移民边疆等方式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还通过使者出使、和亲等方式促进与边疆民族交流,由此可见,材料强调的是西汉时期经略边疆、民族交融的主题,故B符合题意;“凿空西域”指的是张骞出使西域,且夜郎不在西域地区,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汉滥用民力,统治腐朽,故排除C;材料与皇权强化无关,故排除D。
19.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明代开始到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除。“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在西南地区
A.实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因俗而治 B.官员选用由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任期制
C.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因地制宜管理 D.设置与六部地位相同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答案】B
【详解】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实际上是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选用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制,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改土归流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A;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在改土归流中并未体现,排除C;理藩院和改土归流不是同一内容,排除D。21*cnjy*com
20.《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答案】C
【详解】
材料“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C正确;A错在“册封制度的确立”,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通婚的情况,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通过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是加强唐朝对吐蕃的管辖,当时唐朝并未对吐蕃进行管辖,D项错误。
2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
A.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 B.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C.北方民族大交融出现 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详解】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少数民族立传,说明在其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中,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这种意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汉代是大一统的国家,汉武帝时期对政权的巩固促进了民族融合,B正确;A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题干中涉及的是四夷而非仅仅有北方,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22.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
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 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
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长’字汉代瓦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汉归义羌长’印”等汉代出土文物的共同史料价值在于印证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疆域范围极其广阔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周边民族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
23.出身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坚宣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朕方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光大明朝“大一统”局面的明成祖也称:“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者,皆朕赤子,岂有彼此。”二人思想的共同出发点是
A.宣扬君权神授 B.加强中央集权
C.规范等级秩序 D.维护政权稳定
【答案】D
【详解】
明成祖的言论带有君权神授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彩,而苻坚的言论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问题,故B项错误;依据“视夷狄为赤子”“华夷本一家”“皆朕赤子”,可知二人主张民族平等,而不是为了“规范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依据“混六合为一家”“华夷本一家”并结合所学可知,二人都主张平等的民族政策,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故D项正确。
24.秦国蜀守李冰大力兴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
A.促进了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上升 B.推动了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
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 D.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
【答案】B
【详解】
据题干“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令治民”“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可知,李冰和文翁的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巴蜀地区的管理,根据律令治民和“化夷为夏”有利于巴蜀民众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推动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故B选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巴蜀地区政治地位上升的结论,A选项错误;“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与“化夷为夏”反映出秦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是一致的,C选项错误;题干旨在强调李冰与文翁二人因地制宜治理巴蜀地区,未涉及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相关信息,D选项错误。
25.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
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居住在中国的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人很多,而且很多外国人在中国任职做官,这体现了唐朝在对外政策上的开放与包容,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未涉及到国家治理制度,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政策,而不是国内各民族情况,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没有涉及到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D。
26.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鲜卑 ( http: / / www.21cnjy.com )、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
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
【答案】D
【详解】
材料“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体现的是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互补,这主要和二者的经济形态不同有关,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互市有一定的限制,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在汉朝得到强化,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1·cn·jy·com
27.东汉班固在谈及边患时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房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这一主张
A.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B.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
C.体现了道家小国寡民的治国理念 D.强调和亲对解决边患的决定作用
【答案】A
【详解】
班固认为解决边患“不若因今施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上策”,这有助于缓和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A正确;B中的“完全”表述绝对,排除;小国寡民与题无关,排除C;班固并不主张和亲,而且也认为和亲对解决边患具有决定作用,排除D。
28.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但无猜阻”,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権场贸易
A.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 B.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事务
C.有效地控制了周边少数民族 D.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答案】B
【详解】
榷场属于“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互市场所”,是当时各个政权之间进行经 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设置榷场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即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一 种手段,故选B项;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相符。【版权所有:21教育】
29.下图是唐朝墓葬中出土的胡人着大唐衣冠打马球的壁画。打马球壁画在唐代贵族墓中多有发现。这类壁画体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华夏文化对域外文化的优势地位 B.文人审美与市井风情的融合
C.中原生活方式决定胡人生活方式 D.唐人对竞技体育活动的热爱
【答案】D
【详解】
马球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球壁画在唐代贵族墓中多有发现,体现了唐人对竞技体育活动的热爱,D选项正确;分析题干可知,题干的重点在于打马球壁画在唐代贵族墓中多有发现,而不是强调中原文化、生活方式与域外文化、生活方式间的关系,AC选项不符合题意;题干说明的是唐代贵族墓中发现许多打马球的壁画,与文人审美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
30.如图系制作于乾隆年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的16幅战图之一。该组战图围绕“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再现清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的历史,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起稿绘图后送往法国雕刻成铜版。该组战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还原了伊犁叛军受降的真实场景 B.结合了西方立体派绘画创作特点
C.反映了科技实力落后法国的现状 D.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
【答案】D
【详解】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是乾隆年间平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的战图,其隐含的史料价值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的归属事实,D正确;战图有歌功颂德之意,不能完全真实的还原历史,排除A;战图并未体现立体绘画特征,排除B;战图显示的是清政府对西北地区展开的军事行动,与法国无关,排除C。 .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 材料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夹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是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晶,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碰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延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平在入关之前,已经颁布《蒙古律例》,入关之后,对这部法律不断增补修订,备庆年间,修成《理落院则例》713条,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隆民族地区、具有管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延也针对不同边碰地区领市了一些区城性立法。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乾隆时颁行了《回疆则例》;对西藏,乾隆一朝先后颁行《西藏善后祖》《定西藏章程》等多部法规。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部国归清朝,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和宴请。21cnjy.com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措施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①设立专门的机构,皇帝重视。②推行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③民族立法兼顾普遍性和区域性。2·1·c·n·j·y
(2)积极意义:①有利于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地区开发,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③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立法经验。
【详解】
(1)根据材料“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清延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隆民族地区、具有管遍意义的民族法规…也针对不同边碰地区领市了一些区城性立法”从机构设置、立法、注重因地制宜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理藩院直接受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碰民族地区的需要…备庆年间,修成《理落院则例》713条…适用于各个边隆民族地区、具有管遍意义的民族法规…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部国归清朝”结合所学从民族地区管理、民族区域开发、民族融合及为后世提供借鉴进行分析阐述。
3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周边各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民族如突厥、回纥(两族均分布于阿尔泰山地区,今新疆及以北地区)吐蕃(分布于今青藏高原地区)靺鞨族(今东北地区)均迅速发展,唐先后平定各族,加强统治,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进行管理,派文成公主入藏通婚,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及医药书籍等,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曾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清初建立的历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并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和清初统治者采取上述措施的历史作用。
【答案】(1)民族观:民族平等,天下(华夷)一家。
措施: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加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各民族文化交流(通婚或传播文化技术);建立尊孔崇儒的文化传统;构建各族一家的民族意识;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2)有利于推动统一多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利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利于国家疆域的扩大。
【详解】
(1)民族观:根据“朕独爱之如一”得出民族平等,天下(华夷)一家。
措施:根据“先后设安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进行管理”得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根据“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得出加强与各民族文化交流(通婚或传播文化技术);根据“康熙帝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得出建立尊孔崇儒的文化传统;根据“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得出构建各族一家的民族意识,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推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等角度分析总结。
3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谊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席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席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影响。
【答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解析】
(1)从“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可以得出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从“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体现出先试点后推广的特点;从“任命谊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从整体来看,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这一改革首先是对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有积极作用。从经济文化角度看,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概述唐太宗在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材料二体现了康熙时期清政府面临的哪两方面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体现了康熙帝在哪两个方面的功绩?
(3)唐太宗、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措施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民族团结政策(或开明的民族政策)。击败突厥后,设置机构进行管辖,任用当地贵族为首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与吐蕃和亲。
(2)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
(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坚决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分裂中国领土的图谋。【来源:21cnj*y.co*m】
【解析】
(1)从材料“朕独爱之如 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以看出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团结的政策。结合缩写,可以答为:击败突厥后,设置机构进行管辖,任用当地贵族为首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与吐蕃和亲。
(2)从材料二的图片可以分析的出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康熙帝面临着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和与沙皇俄国侵略者的矛盾。康熙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打败了国内分裂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主权完整。
(3)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我国的现阶段的民族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答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坚决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分裂中国领土的图谋。
35.“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狩二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
﹣﹣罗哲文《长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在西域地区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对西域地区来说有何意义?
材料二:《新唐书 地理志》说:“举唐之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所谓“西过之”就是指唐朝营西域的范围超出了汉代。不仅如此,唐朝还在西域设置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巩固和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为后代管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说唐代对西域的经营,应该是7、8世纪西域史的最重要的内容。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
(2)材料二中的“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结合所学,举例说明西域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材料三: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息了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整个新疆地区被置于清王朝的统一行政管理之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实施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和各参赞大臣等中央派出官员,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在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主要生活区域实行札萨克制,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则继续实行伯克制度。鸦片战争后,随着新疆内外形势的变化,伯克制度的废除成为必然趋势。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新疆的伯克制度。
﹣﹣整编自杨亚雄《论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伯克制度的政策演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理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废除新疆伯克制度的时代背景。
【答案】(1)措施:发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设置郡县等行政机构加强管理;修筑河西长城。意义: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有利于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安西都护府,羁縻州府等。唐朝高僧玄奘经过西域到天竺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特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时代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方列强企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阿古柏率领军队侵占新疆地区;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详解】
(1)措施:根据“武帝令骠骑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得出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根据“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得出设置郡县等行政机构加强管理;根据“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得出修筑河西长城。意义:可从抵御匈奴的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分析回答。
(2)根据所学得出安西都护府,羁縻州府等。地位:西域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结合玄奘西游取经,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来说明。
(3)特征:根据“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则继续实行伯克制度”“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新疆的伯克制度”得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时代背景:根据所学,可从西方列强企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阿古柏率领军队侵占新疆地区、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等分析总结。
36.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从他的仁爱出发,“仁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人”,“忠恕为仁”,他秉持一种以人同此心的假定为基础处理夷夏关系。他主张夷是可变的,各族可以亲近兼容。所以传统处理夷夏关系的原则就是‘观德不耀兵”……儒家强调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当以德服人……在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政策,即主张各族人们和平共处,友好往来,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后,自然融为一体。孔子还明确指出武力征服强权压制的办法后患无穷。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材料二 汉武帝统治时期以儒学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汉武帝在统一过程中除对匈奴、南越用兵征伐外,其余基本上是通过和平交往逐步实现的……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治统一,其他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汉武帝不断招抚匈奴降将,争取、分化、联合少数民族进步势力,以德服人……武帝即位之初按传统搞过和亲,但匈奴贵族反复无常,侵扰仍未中止,才迫使他兵戎相见……儒学及汉武帝的民族政策对汉代及后世封建时代处理统一过程中的民族关系,开拓、发展和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在大一统影响下保持一种民族凝聚力,使中国能以统一的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材料三 隋唐时期汉族与突 ( http: / / www.21cnjy.com )厥、吐谷浑、吐蕃、羯、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融合,形成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至今,海外的唐人街、唐服唐装、东亚一些国家的唐代建筑等,无一不是唐代民族融合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结果。
——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民族的百年梦想》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处理夷夏关系的主张。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和唐太宗为分别采取哪些民族政策推动民族融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族政策有何影响?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主张:仁;德治;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武力征服。
(2)汉武帝:①用兵征伐匈奴、南越;②以政治统一为则,不改变各民族习俗;③招抚少数民族降众,重用少数民族人才;④和亲政策。
唐太宗:①实行积极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妥善处理与东突厥、西突厥的关系;②采用和亲政策处理与吐蕃的关系:文成公主入藏。
(3)影响:①对后代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 ( http: / / www.21cnjy.com )鉴;②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拓、发展和巩固;③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推动民族融合,奠定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⑤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认识: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孔子从他的仁爱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仁者,爱人’,‘忠恕为仁’,他秉持一种以人同此心的假定为基础处理夷夏关系”“儒家强调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当以德服人”可知孔子主张仁、德治;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政策,即主张各族人们和平共处,友好往来,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后,自然融为一体。孔子还明确指出武力征服强权压制的办法后患无穷。”可知孔子主张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武力征服。
(2)汉武帝: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在统一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除对匈奴、南越用兵征伐外,其余基本上是通过和平交往逐步实现的” 可知用兵征伐匈奴、南越;根据材料二“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治统一,其他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可知以政治统一为则,不改变各民族习俗;根据材料二“汉武帝不断招抚匈奴降将,争取、分化、联合少数民族进步势力,以德服人……武帝即位之初按传统搞过和亲”可知招抚少数民族降众,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和亲政策。唐太宗:根据材料“唐时期汉族与突厥、吐谷浑、吐蕃、羯、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融合……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结合所学可以从实行积极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妥善处理与东突厥、西突厥的关系;采用和亲政策处理与吐蕃的关系:文成公主入藏等方面分析回答。
(3)影响:通过对孔子、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帝和唐太宗民族关系的分析,可以从对后代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拓、发展和巩固;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民族融合,奠定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认识:根据材料和所学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认识。
37.历代王朝大都致力于我国疆域的开拓与维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
为了防止关东六国的复燃,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后,数次东巡海疆,公元前212年,立石于朐界(今江苏连云港市),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
西汉时,临海的刺史部有5个,临海的郡多达21个。包括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钱塘(今杭州)、临淄等。汉武帝也多次巡狩海疆。
——摘自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
材料二 明建国后,封锁海疆, ( http: / / www.21cnjy.com )“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朝贡贸易是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与明朝廷有朝贡关系的国家,允许前来通海互市,双方以“贡”与“赐”的关系交换物品,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从1368年开始,明朝在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辽东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1553年开始,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
——摘自李国强、刘俊珂《挑战与变调——明代海疆政策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维护海疆的举措,并概括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以来海疆形势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明朝的海疆政策。
【答案】(1)举措:设置行政机构;皇帝巡视。影响: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促进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2)变化: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评价: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也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
【详解】
(1)举措:根据“秦由东北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得出设置行政机构;根据“数次东巡海疆”得出皇帝巡视。影响:可从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等分析总结。21·世纪*教育网
(2)变化:根据“建立军事防御机构”“戚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得出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评价:根据“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得出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根据“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得出也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
【点睛】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1949年9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
——摘编自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答案】(1)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
(2)评述:首先,清王朝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族际间的人口流动,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其次,各民族自主权越来越少,说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第三,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
(3)主线:民族团结。
措施: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制度,增强民族政策的有效性;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
【详解】
(1)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秦在开疆拓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汉王朝亦然…….”可知,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据材料一“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据材料一“西域都护……其职责主要是……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可知,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一“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知,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据所学秦汉历史可知,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据材料一“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从历史影响来看,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
(2)据材料二“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可知,清王朝限制族际间的人口流动,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据材料二“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可知,各民族自主权越来越少,说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据材料二“清王朝的民族政策……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可知,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
(3)第一小问主线,据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团结互助’”、“《论十大关系》中……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一定要……加强各民族团结’”、“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民族工作主题’”可知,为民族团结。第二小问政策和措施,据所学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可知,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民族政策的有效性;据材料三《共同纲领》、《论十大关系》、《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等文件可知,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据材料三“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可知,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
39.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蜀志》记载,秦灭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项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 ( http: / / www.21cnjy.com )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设置行省是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即“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布达拉宫由吐蕃时的藏王宫殿演化成后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赖喇嘛驻憩的宫院,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吸收了佛殿的建筑艺术”……一座建筑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和族群关系。宫殿寺庙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取法自然、依山舒展、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艺术上的时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的汁比,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也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上的愉悦。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还采用了哪些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和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方面的实践。
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角度说明布达拉宫“为人类建筑历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指出白宫的功用。
【答案】(1)政策措施:移民实边;刑罚从宽;赋税从轻;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特点: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
裂的地理基础;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重对地方吏治的整顿。
举措:中央以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
(3)①唐太宗: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并带去中原的文化。
康熙帝:加强与藏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分掌藏族地区的喇嘛教务,活佛直辖于清廷;派满、汉工匠进藏,参加布达拉宫扩建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于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②艺术特点:藏汉合璧;宫廷建筑与佛殿建筑结合;群体组合,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鲜明的艺术对比。
功用: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主殿东大殿是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的地方。
【详解】
(1)政策措施:根据“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出移民实边;根据“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得出刑罚从宽;根据“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项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可得出赋税从轻;根据所学可得出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特点:根据“岭北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可得出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根据“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得出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根据“元朝以五事(即“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得出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重对地方吏治的整顿。举措: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央以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
(3)根据所学知识可概括为唐太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并带去中原的文化。康熙帝:加强与藏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分掌藏族地区的喇嘛教务,活佛直辖于清廷;派满、汉工匠进藏,参加布达拉宫扩建工作。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于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艺术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藏汉合璧;根据“艺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的时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可得出宫廷建筑与佛殿建筑结合;群体组合,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鲜明的艺术对比。功用:根据所不可从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主殿东大殿是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的地方等方面概括。
40. 材料一 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对少数民族),方务怀柔……卒用彦博(温彦博,人名)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字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部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惟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出处:21教育名师】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熙帝在统治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民族是指出,治之得其道——柔远能迩。雍正帝则指出统治少数民族要注意“从俗从宣,各安其学”。乾隆帝进一步指出:驾驭外藩之道,“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要“宽猛互济”,“恩威并用”。
材料三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初与唐初在民族措施、政策方面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孙中山民族思想提出的背景并指出其民族思想后来有何新发展?
【答案】(1)共同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武力和招抚(怀柔)相结合。
(2)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国人进一步接受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新发展: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并指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详解】
(1)共同点:根据“太宗(对少数民族),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怀柔”、“治之得其道——柔远能迩”得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部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宽猛互济”、“恩威并用”等信息得出恩威并施、武力和招抚(怀柔)相结合。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山民族思想提出的背景主要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国人进一步接受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并指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41. 材料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早在入关之前,已经颁布《蒙古律例》,入关之后,对这部法律不断增补修订,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713条,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领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乾隆时颁行了《回疆则例》;对西藏,乾隆一朝先后颁行《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等多部法规。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部回归清朝,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和宴请。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措施的积极意义。
【答案】(1)措施:设立中央机构理藩院,直接归皇帝领导;强调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事务;民族立法兼顾了普遍性和区域性。
(2)积极意义:有利于加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可知设立中央机构理藩院,直接归皇帝领导;根据材料“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早在入关之前,已经颁布《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713条,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领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可知强调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事务;民族立法兼顾了普遍性和区域性。
(2)根据材料内容可以从有利于加强中央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回答。
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 ( http: / / www.21cnjy.com ),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 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答案】(1)关系: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2)特点: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
【详解】
第(1)问,依据材料中“琉球接受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得出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依据材料“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等信息概括得出支持明朝抵御倭寇以及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等。
第(2)问,依据材料中“明廷‘定令二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等信息可得出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等。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 古代对外贸易 明代和琉球贸易
【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琉球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明代理藩外交或朝贡外交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周边国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被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并不是扩张式的帝国外交。本题的命制是以当今中日关系为基础的,再次提醒考生复习备考时要注意长效热点。
三、论述题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政府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据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整理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对外交往的历史,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民族关系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秦汉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影响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汉代时期,中原王朝击败匈奴,推行和亲政策,昭君出塞,维持了汉匈之间多年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唐朝时期,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元朝时期,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和版图。综上所述,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中华文明的进步,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繁荣。
【详解】
根据材料中古代中国对于少数民族的管理以及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脉络可以得出观点:民族关系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信息,选择不同时期的举措来分析古代政权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秦汉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影响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汉代时期,中原王朝击败匈奴,推行和亲政策,昭君出塞,维持了汉匈之间多年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唐朝时期,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元朝时期,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和版图。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得出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中华文明的进步,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繁荣。
44.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研究课题"中华文化与世界",但课题组还面临一系列任务,请帮其完成。
(1)请围绕主课题"中华文化与世界",确立两个子课题。
(2)如果以"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为研究子课题,请确立观点,选择两个视角结合史实对其说明。
(3)指出上述课题研究需要哪些研究途径?
【答案】示例∶
(1)子课题∶儒学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途径。
(2)观点∶东亚文化受唐文化影响深远。
说明∶日本学习唐朝政治制度,进行政治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朝为蓝本,促进了日本向封建化过渡。唐朝生活习俗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特的日本茶道;唐朝服装经改造成为日本"和服"。因此,唐文化对东亚文化影响较大。
(3)研究途径∶史料研究;实地考察;访谈等。
【详解】
(1)子课题:根据题目要求,围绕“中华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与世界”这一课题,从制度、物质或精神文明发展史中选择一个内容,找出两个角度,联系古今中外所学知识,确立两个具体的课题作为子课题,如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学作为研究对象,可得出儒学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途径等子课题。
(2)观点和说明:根据要求,明确中心问题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梳理所学相关知识,选择一个具体时间、具体国家确定一个具体观点,如东亚文化受唐文化影响深远;确定观点后,从文化的广义内涵中选择两个角度,确定两个视角,如政治、生活等,然后搜集相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展开说明,如以日本大化改新为例,从政治视角上具体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封建化的影响,再联系现实和所学,以日本学习、改进中国饮茶和服装,发展个性文化为例,从生活视角说明唐文化对东亚文化影响较大。
(3)研究途径:综合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可知,研究中华文化与世界这一课题,需要用到的历史研究途径主要有史料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等。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 ( http: / / www.21cnjy.com )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又被称为香料之路、陶瓷之路。
朝代 海上商路到达地 主要始发港口 主要输出商品 主要输入商品
汉 中南半岛、印度、斯里兰卡、红海、地中海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徐闻、合浦、番禺 丝绸等丝织品 珠玑、犀角、玳瑁、乳香等
两宋 东南亚、阿拉伯沿岸、东非、红海、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杭州、扬州、广州、登州、泉州、明州、越州、温州、台州、莱州 瓷器、丝绸、药材、五金原料等 香料、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琉璃、玛瑙、乳香等
清前期 与全球海上贸易路线衔接,基本能到达世界各地 广州 茶叶、丝绸、瓷器、中草药等 棉纱、毛纺织品、皮货、金属制品等
阅读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自拟一个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一题目: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商业繁荣;航海技术进步,远航能力提高;北方政权纷立,传统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海上丝绸之路之兴盛,促进宋代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题目:清朝前期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封闭。
清朝前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在新航路开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础上能到达世界各地;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为唯一通商口岸,阻碍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限制了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
总之,封闭使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材料信息“繁荣于唐宋时期”,图表信息“东南亚、阿拉伯沿岸、东非、红海、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杭州、扬州、广州、登州、泉州、明州、越州、温州、台州、莱州”,可得出题目: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论证时从南方经济的发展、宋代航海技术、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的政策等角度回答即可。依据材料信息“转变于明清时期”,图表信息“广州”,可得出题目:清前期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封闭。论证时从新航路开辟看世界发展情况、国家的政策等角度回答即可。2-1-c-n-j-y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答案】示例:民族融合促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和战争模式,推动了赵国实力的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话、写汉字、定门第、与汉族通婚等,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到了隋唐,各民族交往融合进一步深化,大量胡人在关中经商、定居,甚至有人官至宰相,唐代绘画及文学作品也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开放的政策与包容的心态,推动了大唐盛世的出现。
总之,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详解】
示例:根据材料“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可以总结材料观点: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论证: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民族融合较为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显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大一统时期,从少数民族吸收汉文化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角度论证。具体而言,春秋时期,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和战争模式,推动了赵国实力的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话、写汉字、定门第、与汉族通婚等,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到了隋唐,各民族交往融合进一步深化,大量胡人在关中经商、定居,甚至有人官至宰相,唐代绘画及文学作品也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开放的政策与包容的心态,推动了大唐盛世的出现。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回归论题总之,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融合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春秋 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秦汉 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
唐朝 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
清朝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用相关史实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春秋时期,生产力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秦朝,秦王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夷”和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促进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创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唐朝前期,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推动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对东突厥一部分允许内迁,大部分在原地设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对西突厥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对吐蕃王朝实行和亲。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强大的国力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国家的统一清朝前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康熙帝平定“三藩”割据,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满汉关系和团结蒙藏的措施,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随着历朝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加强,大一统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
【详解】
据表格内容,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得出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据表格内容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从秦朝和汉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方面进行阐述;据表格内容唐朝“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从唐朝国力强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分析阐述;根据表格内容清朝“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从康熙皇帝等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史实阐述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2.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几千年来不断积淀的结果。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21·世纪*教育网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由此可知
A.茶马古道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B.茶马古道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
C.西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中心
D.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
4.如图所示石碑是唐朝时期波斯教士景净等在长安设立的。该碑记述了景教(基督教的一支)传入中国的路线和在长安建寺度僧、宣传教义的情况。该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体现了唐朝三教并立的局面
B.说明大量唐朝人信奉基督教
C.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D.是中国与波斯文明交往的最早证明
5.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6.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当时21*cnjy*com
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 D.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7.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鼾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诸国中也包括黎鼾。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这说明
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终点 B.《经行记》是中非交往最早记载
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 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8.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
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9.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
A.破坏了郡县制 B.形成了王国问题
C.沿袭了分封制 D.体现了因俗而治
10.《国语》记载,祭公谋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曾以“先王耀德不观兵”谏止周穆王伐犬戎。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慎用武力、偏重怀柔的思想,影响深远。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采取笼络办法的是
①设置羁縻府州 ②册封哲布尊丹巴活佛 ③设置鸿胪寺 ④扩建避暑山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12.中国古代某新朝代建立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士绅或庶民的发型、服装依旧崇尚“胡俗”。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分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国子监生、生员亦各订有衣冠。这位皇帝是
A.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 B.加强中央集权的宋太祖
C.除去蒙古习俗的明太祖 D.怀柔汉人的清顺治皇帝
13.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21·cn·jy·com
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 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
14.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康熙下令:“今罗刹复……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边城以战。“此战的胜利www.21-cn-jy.com
A.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的通道 B.为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C.助推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D.使喀尔喀蒙古贵族臣服
15.元代“四等人制”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目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交融 B.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分化管理加强统治 D.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
16.我国今天的版图,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与康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的大一统的民族政策,怀柔开明大度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信任及使用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民族政策。下列中关于康熙帝民族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2·1·c·n·j·y
A.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 B.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C.体现了他善于学习和创新 D.有效的维护了国家主权
17.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8.下表所列事件均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些史实可以佐证当时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35年 唐蒙出使夜郎,以其地置犍为郡。
公元前127年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
公元前105年 汉乌和亲,细君远嫁乌孙。
公元前101年 自敦煌筑亭至盐泽,于轮台渠犁置卒屯田。
A.凿空西域,对外交流 B.经略边疆,民族交融
C.滥用民力,统治腐朽 D.国家统一,皇权强化
19.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明代开始到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除。“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在西南地区【来源:21cnj*y.co*m】
A.实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因俗而治 B.官员选用由贵族世袭制改为朝廷委派任期制
C.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的因地制宜管理 D.设置与六部地位相同的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20.《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2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
A.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 B.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C.北方民族大交融出现 D.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2.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
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 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
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23.出身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坚宣称:“朕方混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光大明朝“大一统”局面的明成祖也称:“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者,皆朕赤子,岂有彼此。”二人思想的共同出发点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宣扬君权神授 B.加强中央集权
C.规范等级秩序 D.维护政权稳定
24.秦国蜀守李冰大力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
A.促进了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上升 B.推动了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
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 D.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
25.唐太宗时期,境内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21*cnjy*com
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26.汉代的互市成为汉民族与匈奴、 ( http: / / www.21cnjy.com )鲜卑、乌桓等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汉朝以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艺品及粮食等,交换少数民族的牛马及土特产品。这反映了
A.各民族群众可以自由进行贸易 B.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D.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的差异
27.东汉班固在谈及边患时指出:“汉兴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房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这一主张
A.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B.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
C.体现了道家小国寡民的治国理念 D.强调和亲对解决边患的决定作用
28.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但无猜阻”,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権场贸易
A.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 B.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事务
C.有效地控制了周边少数民族 D.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29.下图是唐朝墓葬中出土的胡人着大唐衣冠打马球的壁画。打马球壁画在唐代贵族墓中多有发现。这类壁画体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华夏文化对域外文化的优势地位 B.文人审美与市井风情的融合
C.中原生活方式决定胡人生活方式 D.唐人对竞技体育活动的热爱
30.如图系制作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得胜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中的16幅战图之一。该组战图围绕“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再现清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的历史,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起稿绘图后送往法国雕刻成铜版。该组战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还原了伊犁叛军受降的真实场景 B.结合了西方立体派绘画创作特点
C.反映了科技实力落后法国的现状 D.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 材料 在统治多民族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夹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是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晶,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碰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延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平在入关之前,已经颁布《蒙古律例》,入关之后,对这部法律不断增补修订,备庆年间,修成《理落院则例》713条,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隆民族地区、具有管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延也针对不同边碰地区领市了一些区城性立法。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乾隆时颁行了《回疆则例》;对西藏,乾隆一朝先后颁行《西藏善后祖》《定西藏章程》等多部法规。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部国归清朝,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和宴请。2-1-c-n-j-y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措施的积极意义。
3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族均分布于阿尔泰山地区,今新疆及以北地区)吐蕃(分布于今青藏高原地区)靺鞨族(今东北地区)均迅速发展,唐先后平定各族,加强统治,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进行管理,派文成公主入藏通婚,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及医药书籍等,封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曾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 ( http: / / www.21cnjy.com )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并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和清初统治者采取上述措施的历史作用。
3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谊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席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席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影响。
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 )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概述唐太宗在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材料二体现了康熙时期清政府面临的哪两方面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体现了康熙帝在哪两个方面的功绩?
(3)唐太宗、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措施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35.“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狩二年,武帝令骠骑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
﹣﹣罗哲文《长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在西域地区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对西域地区来说有何意义?
材料二:《新唐书 地理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所谓“西过之”就是指唐朝营西域的范围超出了汉代。不仅如此,唐朝还在西域设置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巩固和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为后代管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说唐代对西域的经营,应该是7、8世纪西域史的最重要的内容。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
(2)材料二中的“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结合所学,举例说明西域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材料三: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了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整个新疆地区被置于清王朝的统一行政管理之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实施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和各参赞大臣等中央派出官员,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在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主要生活区域实行札萨克制,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则继续实行伯克制度。鸦片战争后,随着新疆内外形势的变化,伯克制度的废除成为必然趋势。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新疆的伯克制度。
﹣﹣整编自杨亚雄《论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伯克制度的政策演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理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废除新疆伯克制度的时代背景。
36.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从他的仁爱出发,“仁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人”,“忠恕为仁”,他秉持一种以人同此心的假定为基础处理夷夏关系。他主张夷是可变的,各族可以亲近兼容。所以传统处理夷夏关系的原则就是‘观德不耀兵”……儒家强调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当以德服人……在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政策,即主张各族人们和平共处,友好往来,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后,自然融为一体。孔子还明确指出武力征服强权压制的办法后患无穷。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材料二 汉武帝统治时期以儒学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汉武帝在统一过程中除对匈奴、南越用兵征伐外,其余基本上是通过和平交往逐步实现的……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治统一,其他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汉武帝不断招抚匈奴降将,争取、分化、联合少数民族进步势力,以德服人……武帝即位之初按传统搞过和亲,但匈奴贵族反复无常,侵扰仍未中止,才迫使他兵戎相见……儒学及汉武帝的民族政策对汉代及后世封建时代处理统一过程中的民族关系,开拓、发展和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在大一统影响下保持一种民族凝聚力,使中国能以统一的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材料三 隋唐时期汉族与突 ( http: / / www.21cnjy.com )厥、吐谷浑、吐蕃、羯、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融合,形成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至今,海外的唐人街、唐服唐装、东亚一些国家的唐代建筑等,无一不是唐代民族融合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结果。
——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民族的百年梦想》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处理夷夏关系的主张。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和唐太宗为分别采取哪些民族政策推动民族融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族政策有何影响?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37.历代王朝大都致力于我国疆域的开拓与维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
为了防止关东六国的复燃,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后,数次东巡海疆,公元前212年,立石于朐界(今江苏连云港市),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
西汉时,临海的刺史部有5个,临海的郡多达21个。包括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钱塘(今杭州)、临淄等。汉武帝也多次巡狩海疆。
——摘自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
材料二 明建国后,封锁海疆,“禁濒海民不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私出海。”朝贡贸易是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与明朝廷有朝贡关系的国家,允许前来通海互市,双方以“贡”与“赐”的关系交换物品,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从1368年开始,明朝在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辽东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1553年开始,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
——摘自李国强、刘俊珂《挑战与变调——明代海疆政策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维护海疆的举措,并概括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以来海疆形势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明朝的海疆政策。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1949年9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21教育网
——摘编自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39.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蜀志》记载,秦灭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项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设置行省是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即“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布达拉宫由吐蕃时的藏王宫殿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化成后世达赖喇嘛驻憩的宫院,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吸收了佛殿的建筑艺术”……一座建筑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和族群关系。宫殿寺庙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取法自然、依山舒展、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艺术上的时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的汁比,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也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上的愉悦。21cnjy.com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还采用了哪些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和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方面的实践。
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角度说明布达拉宫“为人类建筑历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指出白宫的功用。
40. 材料一 太宗(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数民族),方务怀柔……卒用彦博(温彦博,人名)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字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部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惟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熙帝在统治少数民族是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之得其道——柔远能迩。雍正帝则指出统治少数民族要注意“从俗从宣,各安其学”。乾隆帝进一步指出:驾驭外藩之道,“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要“宽猛互济”,“恩威并用”。
材料三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初与唐初在民族措施、政策方面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孙中山民族思想提出的背景并指出其民族思想后来有何新发展?
41. 材料 在统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早在入关之前,已经颁布《蒙古律例》,入关之后,对这部法律不断增补修订,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713条,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领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乾隆时颁行了《回疆则例》;对西藏,乾隆一朝先后颁行《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等多部法规。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部回归清朝,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和宴请。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措施的积极意义。
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 ( http: / / www.21cnjy.com )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 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www-2-1-cnjy-com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三、论述题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政府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据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整理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4.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研究课题"中华文化与世界",但课题组还面临一系列任务,请帮其完成。
(1)请围绕主课题"中华文化与世界",确立两个子课题。
(2)如果以"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为研究子课题,请确立观点,选择两个视角结合史实对其说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指出上述课题研究需要哪些研究途径?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又被称为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版权所有:21教育】
朝代 海上商路到达地 主要始发港口 主要输出商品 主要输入商品
汉 中南半岛、印度、斯里兰卡、红海、地中海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徐闻、合浦、番禺 丝绸等丝织品 珠玑、犀角、玳瑁、乳香等
两宋 东南亚、阿拉伯沿岸、东非、红海、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杭州、扬州、广州、登州、泉州、明州、越州、温州、台州、莱州 瓷器、丝绸、药材、五金原料等 香料、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琉璃、玛瑙、乳香等
清前期 与全球海上贸易路线衔接,基本能到达世界各地 广州 茶叶、丝绸、瓷器、中草药等 棉纱、毛纺织品、皮货、金属制品等
阅读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自拟一个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出处:21教育名师】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融合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春秋 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秦汉 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
唐朝 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者开明有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
清朝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用相关史实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