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修建了9间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册"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7何,收贮货册153万多本。收贮赏册的玄武潮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2·1·c·n·j·y
A.“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 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
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 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役的依据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国家的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其中对户籍的重视主要是因为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税、徭役的依据,因此D正确;AC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2-1-c-n-j-y
2.下面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使税制更加紊乱 D.加剧了人口南移趋势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不论土户、客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以……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可得出,唐朝两税法实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社会的痼疾,两税法后因土地兼严重而废止,故B项错误;两税法使税制简化,故C项错误;加剧人口南移的是战乱,故D项错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汉代一个农夫一生中(自20岁到70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须为国家远征服两年以上的无偿官役,成丁男女每年还必须在本郡县服一个月以上“更卒”之役。而在隋唐租庸调法下,每丁口一年服役减少到仅有20日,这表明
A.农民承担的赋税徭役减轻 B.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
C.唐代较汉代人口数量增加 D.赋役制度改革保证了自耕农生活安定
【答案】D
【详解】
根据“隋唐租庸调法下,每丁口一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服役减少到仅有20日”可得出隋唐时期的服役时间较汉代有所减少,这有利于保证农时,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服役,没有体现赋税,排除A;农民还是要服役,因此没有减弱,排除B;材料不涉及人口问题,排除C。
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这一措施是在
A.西周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答案】D
【详解】
根据“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夏、秋两次征收”的描述可知这一措施是两税法,两税法是在唐朝制定的,故选D;西周、北魏和隋朝与两税法不符,排除ABC。
5.下面是中国古代某-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B.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C.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D.国家加强r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A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该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映的是租庸调制度,其中庸是指为政府提供力役,但可以通过向政府缴纳物品折抵役期,从而保证了农时,故选A;租庸调是从隋唐开始实行的,排除B;C项是两税法的内容,通过向政府缴纳物品折抵役期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排除CD。www.21-cn-jy.com
6.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 )21*cnjy*com
A.国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答案】B
【详解】
材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随着普通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政府又增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表明我国的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B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材料的一部分信息,排除;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个税改革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并不能说明贫富差距的拉大,D项错误。
7.读下表,选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平均年增长率(%)
1870—1890年
国内生产商品(农业产品、手工制造业产品、近代化工业品、矿冶业产品) 0.32
进口洋货 3.53
A.国内生产商品增长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进口洋货商品增长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进口洋货商品增长迅速说明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变化表明关税主权丧失便利列强倾销商品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0到189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间,由于关税主权的丧失,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商品,这一时期进口洋货的增加,推动了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不断增长和自然经济的解体,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还没有出现发展高潮,对国内市场商品量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A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B项错误;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的说法绝对,C项错误。
8.唐朝中期推行两税法,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原则。这有利于
A.增加税收种类 B.增加赋税收入
C.变革缴税方式 D.固定征税时间
【答案】B
【详解】
两税法秉持“户无主客,以见居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原则,实际是按照资产收税,这样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正确;两税法简化了税种,排除A;两税法改变了缴税标准,而非方式,排除C;征税时间固定和题干所列原则无关,排除D。
9.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B
【详解】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就不再将人作为征收赋税的标准,从而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故选B;赋税制度标准的 变化并不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更和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无关,排除AC;赋税制度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无关,排除D。21教育网
10.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其原因是
A.中央权力的弱化 B.赋税制度的变化
C.经济发展的迟滞 D.保甲制度的推行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 ( http: / / www.21cnjy.com )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故选B;AC不符合史实,排除;D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来源:21cnj*y.co*m】
【点睛】
11.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体禄发放形式的变化,说明的是( )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东汉 唐中期至清末
主要形式 田邑 实物 实物与货币各半 货币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变化
【答案】C
【详解】
根据表格可知和所学知识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征收实物—粮食作为赋税;东汉时,除了征收实物外,还征收算赋和口赋;自唐至清末以征收货币作为征税的主要方式,由此可知体现了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不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制度的变革,而不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俸禄制度的变革不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故选C。www-2-1-cnjy-com
12.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图。出现1730年前后图示情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赋税制度改革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实行闭关锁国 D.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A
【详解】
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1730年前后开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的人口开始急剧增长,人均耕地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雍正帝时期实行的摊丁入亩有关,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丁税,使得人口急剧增加,故选A;土地兼并现象、闭关锁国的实施和农耕经济的发展在173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不是人口增长的最直接原因,排除BCD。
13.如图是古代中国历代人口发展趋势图,据此分析人口爆炸性增长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世界市场”的推动 B.“高产作物”的引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赋税改革”的影响
【答案】D
【详解】
雍正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雍正帝在位是18世纪上半期,故答案为D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完成,排除A项;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朝中后期,即16、17世纪,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即12、13世纪,排除C项。
14.魏晋以来,宗族聚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为传统。隋初,政府实行析户政策,规定“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这一政策旨在
A.削弱宗法观念 B.维护社会稳定
C.扩充人口数量 D.增加赋税收入
【答案】D
【详解】
根据“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丁”可以看出,政府通过析户政策政策,使传统的宗族进行了分家,增加了小农户的数量,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这一政策的主旨,可排除。
15.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明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征银。这一变化表明
A.农本商末理念日益盛行 B.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C.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赋税征收形态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物与货币并存到以货币为主,反映的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逐渐放松对经济的控制,B排除。故选C。21*cnjy*com
16.如表明清两朝全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促使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明洪武26年(1393年) 明万历28年(1600年) 清康熙39年(1700年) 清乾隆59年(1794年) 清道光30年(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0亿 3.13亿 4.30亿
A.引进高产作物可以养活更多人口 B.摊丁人亩使百姓无需隐匿人口
C.户籍改革促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抑商政策促使人口向农业回流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雍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这一赋税制度废除了人头税,征税的依据变成田亩,不再依据人口征税,因此百姓无需再隐匿人口,故选B;高产农作物在明朝就已传入,但明末清初人口还出现了下降,排除A;清朝改革的是赋税制度,而非户籍制度,排除C;抑商政策自战国以来一直在实施,排除D。
17.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制度的差异,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专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分为以“人丁为本”和以“地产为本”两个阶段。下列各项税收制度中,属于以“人丁为本”阶段的是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推丁入亩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是在唐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服役为主要内容。规定均田人户,不论一户家中有多少田产,均按照人丁数量缴纳一定的赋税,A正确;两税法是唐中后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两税法后开始改变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以人丁为主的现象,B排除;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的赋税制度,规定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照田亩折算纳税,C排除;摊丁入亩是清朝雍正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规定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标志着中国古代人丁税税的废除,D排除。故选A。
18.明代一条鞭法将赋役对象侧重于田地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疏于丁户,又以银代役。农民在交纳赋税后可以比较容易地离开土地,去从事各种行业的生产活动;工商业者则因无田而免役。这反映出明朝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减轻了人民生活负担
C.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答案】D
【详解】
一条鞭法顺应社会发展,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民可以有条件地离开土地,工商业者无劳役之忧,反映出明朝时期,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项正确;明代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一条鞭法减轻了人民“生活”负担,B项错误;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9.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人《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从南宋至明代
A.赋税种类由繁到简 B.地籍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赋税征收逐步规范 D.征税开始以资产为标准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了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赋税造册制度,而明代清丈土地,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相比于宋代有很大进步,由此说明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赋税种类的变化,故排除A;丈量土地确定地籍与户籍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分离,故排除B;唐代两税法就已经以资产为标准进行征税,故排除D
20.下表是清雍正年间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反映出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育吏贪污腐败盛行 B.地域经济类型不同
C.丁银折算摊派不均 D.百姓赋税负担加重
【答案】C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实行摊丁入亩后,有的区域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税负担降低,而有的区域赋税负担增加,由此说明丁银折算摊派不均,故选C;表格内容无法体现管理贪污,不能体现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类型,排除AB;并不是所有的百姓赋税负担都加重了,排除D。
21.唐太宗时期将婚姻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龄定为“男20岁,女15岁”。唐玄宗时期,把结婚年龄又降低到“男15岁,女13岁”。唐代降低法定婚龄主要是因为( )
A.刺激经济发展和赋役的需求 B.适应社会愿意多生育的需求
C.社会上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 D.经济发展可以满足人口增多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唐代法定婚龄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因。降低法定婚龄,从维护封建国家的角度考虑可知主要是鼓励生育,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人口,故A项正确;愿意多生育的社会需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影响“法定”婚龄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传宗接代思想源于小农经济和宗法观念,并不是“唐代”法定婚龄降低的主要原因,故排除;政府实施某项措施的主要原因要从维护统治、促进发展等方面思考,“经济发展可以满足人口增多”并不是从统治集团角度考虑的,偏离题意,排除D项。
22.有学者认为:从唐中后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对材料中“实质”的合理解释是
A.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B.封建社会农民不再是税收主要承担者
C.封建经济中工商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
D.封建社会晚期改革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A
【详解】
“两税法”是减少人头税的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清朝“摊丁入亩”人头税被废除,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A正确;农民是封建社会税收的主要承担者,排除B;人头税被废除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不是本质,排除C;封建社会晚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
23.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推动白银货币化
C.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政府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赋税政策,逐步将湖广等八省要缴纳的粮食税折成银两,增加了南方产粮诸省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助于推动白银货币化,B项正确;只改变赋税形式不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A项错误;赋税征银促使农民与市场联系,不能减轻百姓赋税负担,C项错误;改革纳税形式并不能推动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错误;
24.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这些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使人员的社会流动减弱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丁入亩”等措施适应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因此B正确,D排除;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A排除;“摊丁入亩”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C排除。故选B。
25.定额租始于唐宋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代时在江南地区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租佃形式。在定额租下,地主阶级的经营权甚至部分所有权向佃农转移,这成为宋以后封建租佃制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进步。宋以后定额租的发展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导致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D.促使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答案】A
【详解】
定额租的发展,放松了封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定额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导致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与定额租的发展无关,排除C;定额租的发展与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出现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排除D。
26.如表是有关清朝时期赋役制度变化的情况,这一制度的变化
时期 内容
清朝初期 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 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A.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加强
B.彻底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现象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农村出现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供的徭役折银”,是政府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从康熙年间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到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人口增加,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C正确;摊丁入亩减弱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A;摊丁入地只是将丁税平摊至田赋中,而赋役还包括除丁税外的其它项目,因此摊丁入亩不能解决赋役不均问题,故排除B;摊丁入亩后不再征收丁税,农民无必要隐瞒人口,故排除D。21·cn·jy·com
27.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在世界历史悠久的各国中唯一有长期不问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历代王朝重视人口管理主要缘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长期以人丁为基准的赋役制度 B.多子多福的传统生有观念
C.重血缘亲情的宗法观念的影响 D.维护政局稳定的客观需要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古代的赋税征收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丁为主,所以对人口统计和记录比较详细,故A符合题意;历代王朝重视人口管理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而非传统生育观念、宗法观念的影响,更不是维护政局稳定的客观需要,排除BCD。
28.清末,清政府在派出大臣考察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由度支部拟议了《所得税章程》30条,规定对公司所得、工薪所得以及不属于前两种所得范围的其他所得征税,对不属于公司所得的另外两种所得税采用八档累进税率。由此可知
A.首次提出征收个人所得税 B.征税政策得到了真正贯彻
C.征税标准受西方影响 D.征税内容全面和适用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所得税章程》规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得税征收范围和征税税率可以看出,征税标准深受西方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首次”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征税政策的贯彻情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征税内容的全面和适用性,排除D项。
29.下列事实之间,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原因(条件) 结果
A 唐朝时,国家实行租庸调制 均田制正式建立
B 北宋时,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纳钱代役 宋朝停止两税法的实施
C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白银流通量增加 一条鞭法规定赋税折银征收
D 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实行摊丁入亩 政府开始征收定额丁银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规定赋税折银征收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白银货币化,C正确;均田制是在北魏时期确立的,A排除;两税法仅推行于唐朝,B错误;摊丁入亩的实行废除了地丁银,D排除。故选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0.表1明清两朝全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促使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引进高产作物可以养活更多人口 B.摊丁人亩使百姓无需隐匿人口
C.户籍改革促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抑商政策促使人口向农业回流
【答案】B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全国人口的急 ( http: / / www.21cnjy.com )剧增长是在康熙帝以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康熙雍正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特别是摊丁入亩的推行使得百姓无需隐匿人口,故选B;高产作物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此时导致人口变化的原因是赋税制度的变化,而非户籍改革,排除C;“向农业回流”属于人口流动,并非是人口增长的因素,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精耕细作。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详解】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清代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长的相关内容。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知清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稳定;政府取消人头税,进行赋税改革;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土地的开垦等。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资源紧张.环境破坏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原因”可结合材料中“社会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稳定”.“取消了人头税”.“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信息,从社会稳定.国家税收政策.耕作技术.耕地面积.农作物等方面分析。“影响”可联系材料中“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等信息,从人地关系.环境.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即可。——百度)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缓解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压力措施的认识和理解。由“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可知康有为主张向人口较少地区迁移,严复则主张兴办实业;由“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可知还有人主张晚婚晚育。对这些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都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讨和评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人口增长·表现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 ( http: / / www.21cnjy.com )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的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等
材料二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答案】(1)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朝建立起户籍、土地、赋税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汉至唐不断强化(或:至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政府的不断改革(或: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如两税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等)。
(2)特点:以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
作用: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 ( http: / / www.21cnjy.com )籍制度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秦朝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的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第二小问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生产力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2)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可以证明公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据此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在民主政治、政府决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33.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多年中,接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趋于崩渍。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龚汝富、曾耀辉、戴丽华《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呈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特征及原因。
【答案】(1)趋势:征收标准以财产、土地为主;征收形态以货币为主。
(2)特征:具有半殖民地性质,原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财税制度弊端越来越大;推行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力图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改革阻力大,未能推行下去;客观上有利于我国税收制度的规范和统一。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适应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使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推动;原有税收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中,接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可知征收标准以财产、土地为主;征收形态以货币为主。
(2)关于特征,根据材料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具有半殖民地性质,原有的财税制度弊端越来越大;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得出推行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力图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根据材料二“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得出改革阻力大,未能推行下去;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得出客观上有利于我国税收制度的规范和统一。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渍。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可知这时期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推动了税制的改革;根据材料二“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知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未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可知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等角度结合材料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原有税收制度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等方面回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44年清军入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人口土地急剧衰减,大小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清朝统治者继承了明朝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简化赋税总类,并且“丈地计赋,丁随田定”,以期通过赋役合一的方法来消除前弊。康熙五十年(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地摊入田亩之中。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中国封建社会由此出现了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
——摘编自王晶《漫谈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影响。
【答案】(1)原因:是对前朝赋税制的继承与发展,是前清政权巩固的要求;是主动接受中原文明,长治久安的需要。21cnjy.com
(2)积极:顺应了社会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发展的必然趋向;使赋役负担趋于合理,保证国家的正常税收;简化税收程序,减少了官吏的贪污舞弊,减轻了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消极:无法根本解决由封建社会自身缺陷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封建剥削现象。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中“清朝统治者继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了明朝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可知,是对前朝赋税制的继承与发展;根据“人口土地急剧衰减,大小起义暴动此起彼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前清政权巩固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是主动接受中原文明,长治久安的需要。
(2)积极:根据材料中“盛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结合所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摊丁入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使赋役负担趋于合理;根据“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可知,保证了国家的正常税收;根据“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地摊入田亩之中”,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农民和地主以及税收过程、结果等方面分析可知,摊丁入亩简化了税收程序,减少了官吏的贪污舞弊,减轻了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活动。消极: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摊丁入亩政策与封建社会其它赋税改革一样,无法根本解决由封建社会自身缺陷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封建剥削现象。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豪强瞒漏,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徭役负担转嫁到户小力单的穷人之家,导致农民纷纷破产逃亡,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枯竭,入不敷出。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一步在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成效立见。
——摘编自曹大为《评张居正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条鞭法的作用。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政府收入减少。
(2)简化了赋役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了人身控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清朝赋役制度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版权所有:21教育】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明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由于土地兼并、豪强瞒漏,大量徭役负担转嫁到户小力单的穷人之家”可归纳出土地兼并严重和农民负担加重;根据材料“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枯竭,入不敷出”可归纳出政府收入减少。
(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的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体现为:简化了赋役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了人身控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清朝赋役制度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1)唐代比汉代农民的负担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很大减轻。主要原因:唐统治者叹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2)变革:改变过去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原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均田制破坏,租庸调破坏。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 3 )不能落实的原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根本原因:封建政权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以维护贵族的地主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
【详解】
(1)根据“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税和更赋很重”、“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等信息可知唐代比汉代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唐统治者叹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2)变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税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变革主要是改变过去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由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均田制破坏,租庸调破坏。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 3 )不能落实的原因:根据“诏令没有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可知不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主要是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不能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封建政权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以维护贵族的地主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3)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详解】
(1)功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可归纳出控制人民;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归纳出征收赋税;根据材料“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归纳出征发民力和统计人丁。
(2)原因:可从政治、经济、统治者改革、农民反抗及增加税收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限制人口流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详解】
本题考查两税法的改革。(1)提炼材料“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乃厚赋之”即可。
(2)考察材料的分析比较能力。对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则材料,从征收赋税的标准、征收的对象等方面,结合信息“有身则有庸”“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财政总收入增加”,思考两税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
【考点定位】选修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两税法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9年,南京国民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家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14级,最低5%,最高达80%,平均税率为25%,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1/3,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关税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716万元提高到34 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4%。
——摘编自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贸易关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的原因。
(2)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恢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税主权,提高关税; 原因: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影响:树立国家独立的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一定程度提高了政府的关税收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财经和物质准备;客观上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较具现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
【详解】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回答。变化:由材料中的“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等信息可以得出其变化是恢复关税主权,提高关税;
原因:依据材料“南京国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国国民政府这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可以得出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改革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驱动。
(2)影响:依据材料“关税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 716万元提高到34 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4%”,结合第一问的原因和所学可知,影响主要从关税收入变化、国民经济发展、对抗日战争和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的变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国民政府的关税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财经和物质准备;客观上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较具现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
三、论述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两汉时期 编户制度 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
唐朝 租庸调制两税法 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
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部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示例2:
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
从征收的标准来看,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两税法为标志,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从地租的形态来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征银既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又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代役方面来看,由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到可以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使农民劳动时间有了保证,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税种来看,从繁多到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简化了税种,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21·世纪*教育网
总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越来越趋向公平,合理。
【详解】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点,如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论题就可以定为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了人头税。其次,依据论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依据孤证不为史的史学思想,史实应该不少于两点,可从表格中选出三个时间段进行论证,如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担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这部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主题,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册"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7何,收贮货册153万多本。收贮赏册的玄武潮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21教育网
A.“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 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
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 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役的依据
2.下面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使税制更加紊乱 D.加剧了人口南移趋势
3.汉代一个农夫一生中(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20岁到70岁),必须为国家远征服两年以上的无偿官役,成丁男女每年还必须在本郡县服一个月以上“更卒”之役。而在隋唐租庸调法下,每丁口一年服役减少到仅有20日,这表明www.21-cn-jy.com
A.农民承担的赋税徭役减轻 B.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
C.唐代较汉代人口数量增加 D.赋役制度改革保证了自耕农生活安定
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这一措施是在
A.西周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5.下面是中国古代某-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B.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C.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D.国家加强r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国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7.读下表,选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平均年增长率(%)
1870—1890年
国内生产商品(农业产品、手工制造业产品、近代化工业品、矿冶业产品) 0.32
进口洋货 3.53
A.国内生产商品增长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进口洋货商品增长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进口洋货商品增长迅速说明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变化表明关税主权丧失便利列强倾销商品
8.唐朝中期推行两税法,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原则。这有利于
A.增加税收种类 B.增加赋税收入
C.变革缴税方式 D.固定征税时间
9.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0.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其原因是
A.中央权力的弱化 B.赋税制度的变化
C.经济发展的迟滞 D.保甲制度的推行
11.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体禄发放形式的变化,说明的是( )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东汉 唐中期至清末
主要形式 田邑 实物 实物与货币各半 货币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变化
12.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图。出现1730年前后图示情况的最直接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赋税制度改革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实行闭关锁国 D.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3.如图是古代中国历代人口发展趋势图,据此分析人口爆炸性增长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世界市场”的推动 B.“高产作物”的引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赋税改革”的影响
14.魏晋以来,宗族聚居,已为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隋初,政府实行析户政策,规定“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这一政策旨在
A.削弱宗法观念 B.维护社会稳定
C.扩充人口数量 D.增加赋税收入
15.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明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征银。这一变化表明21·世纪*教育网
A.农本商末理念日益盛行 B.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C.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16.如表明清两朝全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促使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明洪武26年(1393年) 明万历28年(1600年) 清康熙39年(1700年) 清乾隆59年(1794年) 清道光30年(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0亿 3.13亿 4.30亿
A.引进高产作物可以养活更多人口 B.摊丁人亩使百姓无需隐匿人口
C.户籍改革促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抑商政策促使人口向农业回流
17.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制度的差异,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专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分为以“人丁为本”和以“地产为本”两个阶段。下列各项税收制度中,属于以“人丁为本”阶段的是www-2-1-cnjy-com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推丁入亩
18.明代一条鞭法将赋役对象侧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田地而疏于丁户,又以银代役。农民在交纳赋税后可以比较容易地离开土地,去从事各种行业的生产活动;工商业者则因无田而免役。这反映出明朝【来源:21cnj*y.co*m】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减轻了人民生活负担
C.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19.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人《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从南宋至明代
A.赋税种类由繁到简 B.地籍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赋税征收逐步规范 D.征税开始以资产为标准
20.下表是清雍正年间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这反映出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育吏贪污腐败盛行 B.地域经济类型不同
C.丁银折算摊派不均 D.百姓赋税负担加重
21.唐太宗时期将婚姻年龄定为“男20 ( http: / / www.21cnjy.com )岁,女15岁”。唐玄宗时期,把结婚年龄又降低到“男15岁,女13岁”。唐代降低法定婚龄主要是因为( )
A.刺激经济发展和赋役的需求 B.适应社会愿意多生育的需求
C.社会上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 D.经济发展可以满足人口增多
22.有学者认为:从唐中后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对材料中“实质”的合理解释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B.封建社会农民不再是税收主要承担者
C.封建经济中工商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
D.封建社会晚期改革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3.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推动白银货币化
C.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加强中央集权
24.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这些改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使人员的社会流动减弱
25.定额租始于唐宋时期,清代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南地区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租佃形式。在定额租下,地主阶级的经营权甚至部分所有权向佃农转移,这成为宋以后封建租佃制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进步。宋以后定额租的发展21*cnjy*com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导致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D.促使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26.如表是有关清朝时期赋役制度变化的情况,这一制度的变化
时期 内容
清朝初期 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 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A.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加强
B.彻底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现象
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农村出现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27.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第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在世界历史悠久的各国中唯一有长期不问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历代王朝重视人口管理主要缘于2-1-c-n-j-y
A.长期以人丁为基准的赋役制度 B.多子多福的传统生有观念
C.重血缘亲情的宗法观念的影响 D.维护政局稳定的客观需要
28.清末,清政府在派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臣考察后,由度支部拟议了《所得税章程》30条,规定对公司所得、工薪所得以及不属于前两种所得范围的其他所得征税,对不属于公司所得的另外两种所得税采用八档累进税率。由此可知
A.首次提出征收个人所得税 B.征税政策得到了真正贯彻
C.征税标准受西方影响 D.征税内容全面和适用
29.下列事实之间,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原因(条件) 结果
A 唐朝时,国家实行租庸调制 均田制正式建立
B 北宋时,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纳钱代役 宋朝停止两税法的实施
C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白银流通量增加 一条鞭法规定赋税折银征收
D 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实行摊丁入亩 政府开始征收定额丁银
A.A B.B C.C D.D
30.表1明清两朝全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促使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引进高产作物可以养活更多人口 B.摊丁人亩使百姓无需隐匿人口
C.户籍改革促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抑商政策促使人口向农业回流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21·cn·jy·com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的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等
材料二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2·1·c·n·j·y
33.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年中,接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1*cnjy*com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 ( http: / / www.21cnjy.com )税体系趋于崩渍。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龚汝富、曾耀辉、戴丽华《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呈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特征及原因。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44年清军入关后,接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人口土地急剧衰减,大小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清朝统治者继承了明朝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简化赋税总类,并且“丈地计赋,丁随田定”,以期通过赋役合一的方法来消除前弊。康熙五十年(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地摊入田亩之中。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中国封建社会由此出现了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
——摘编自王晶《漫谈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影响。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豪强瞒漏,大量徭 ( http: / / www.21cnjy.com )役负担转嫁到户小力单的穷人之家,导致农民纷纷破产逃亡,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枯竭,入不敷出。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成效立见。
——摘编自曹大为《评张居正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条鞭法的作用。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3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家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14级,最低5%,最高达80%,平均税率为25%,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1/3,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关税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716万元提高到34 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4%。 【版权所有:21教育】
——摘编自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贸易关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的原因。
(2)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两汉时期 编户制度 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
唐朝 租庸调制两税法 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