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9 10:42: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综合卷-【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答案】B
【详解】
试题分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分析材料,西周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本题选B项。A选项错误;C选项当时还没有这种思想;D选项错误,专制制度当时并不存在。2·1·c·n·j·y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2.唐代史书多称武则天为“皇”;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则仅称其为“后”,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料搜集程度不同 B.正统观念标准不同
C.女性社会地位不同 D.社会主流思想不同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唐代史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称武则天为“皇(帝)”不同,宋代《资治通鉴》仅称其为“(皇)后”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宋代理学的发展,正统观念标准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史料搜集程度不同不是导致唐宋史书对武则天定位不同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唐宋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同不是造成史书对武则天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唐、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基本一致,D项错误。21·世纪*教育网
3.“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C.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D.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答案】B
【详解】
题干中“邓稼先、焦裕禄、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进喜”等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要学习他们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故选B项;A项是改革开放以后;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D项是朝鲜战争时期。【版权所有:21教育】
4.1980年8月,邓小平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21*cnjy*com
A.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人人有依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进以法治国的坚定决心,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法制建设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排除C项;材料探讨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问题,排除D项。
5.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详解】
获利、勤奋劳动、节俭等均有助于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这些新教思想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因行称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1*cnjy*com
6.清代法律制度是“律”、“例”并行,而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上经常起作用的是“例”,因为法律条文是简约的,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例是具体的,可供参照,可以补律文之不足。《大清律》修成,律文436条,附例1409条。“例”不仅数量多,而且其效力与律等。由此可知
A.“律”相对灵活并贴近和顺应社会变化
B.“例”体现了皇权威严和法律基本精神
C.“律”给官僚们随心所欲,出入人罪开方便之门
D.“律”“例”对当时社会关系起着实际的调节作用
【答案】D
【详解】
清代简约的“律”和具体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丰富的“例”并行天下,效力一致等说明清代“律”、“例”共同调节着社会关系,D项正确;相对灵活并贴近和顺应社会变化的是“例 ”,A项错误;“例”体现的是具体和实用的法律规范作用,B项错误;“律”是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约束着官僚地主,使其不能随心所欲,C项错误。
7.1964年7月2日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仅仅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和出生国而拒绝雇佣某人。这是www.21-cn-jy.com
A.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的实现 B.美国公民积极斗争的结果
C.美国社会已消除种族歧视的体现 D.美国法律不具有阶级属性的体现
【答案】B
【详解】
材料表明美国《民权法案》规定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止雇工歧视,这是美国公民积极斗争的结果,B项正确;“自由平等的实现”“已消除种族歧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法律具有阶级属性,D项错误。【出处:21教育名师】
8.统治阶级提倡妇女守节,理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程顾甚至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据学者统计,南宋一本小小的《夷坚志》里面记载61例妇女改嫁的事件,三嫁者6人,连皇帝的妃子都可以改嫁,如宋光宗的一个贵妃就改嫁到民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当时理学社会影响有限 B.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动摇
C.程朱理学并不束缚人性 D.婚姻自由成为主流取向
【答案】A
【详解】
虽然理学在南宋时期是官方哲学,理学家程顾甚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依然有很多妇女改嫁事件发生,这表明在当时理学的社会影响力有限,故选择A;新文化运动使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动摇,排除B;程朱理学强调“三纲五常”,東缚人性,排除C;婚姻自由在近代才开始成为主流取向,排除D。
9.《御制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剧律令》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这说明
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明朝初年杂剧题材的偏狭
C.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 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
【答案】C
【详解】
明朝法律禁止杂剧戏文中妆扮历代帝王后妃 ( http: / / www.21cnjy.com )、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政府对文化领域的严格管控,C正确;不能扮演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不等于乐人地位低下,两者之间不具备因果联系,排除A;题干内容与杂剧题材无关,排除B;D表述绝对,题干仅仅列举了《大明律》中一项内容,不能证明法律覆盖了社会各个层面,排除。
10.《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法自君出 B.轻罪重罚 C.法不阿贵 D.以礼入法
【答案】D
【解析】
“儿子殴打父母”和“父母殴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儿子”处理结果大不相同,这是受贵贱有序的“礼”的影响,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特点,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法自君出、轻罪重罚以及法不阿贵,所以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我国在1988年、199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999年、2004年先后通过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1982年宪法的内容,使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况”,这说明中国
A.现代化发展使宪法逐步完善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信息显示1988年以来,中国先后四次修改完善1982年宪法,这是宪法本身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致,所以A项说法最符合题意,B项在1982年宪法颁布后即已实现,C D两项与题意无关。www-2-1-cnjy-com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12.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时提出:“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这一讲话
A.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推进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调在立法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因此D选项正确;“文革”结束于1976年,A选项错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B选项错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C选项错误。故选D。
13.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8年或者1975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文革”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新时期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D.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联系所学可知,54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而后因为文化大革命,造成54宪法确定的原则一度被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革”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且与史实不符,文革宪法主要违背了人民民主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受人为因素影响大较大,且史实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故选A。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对“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 表述正确的是B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五四宪法》,A项错误;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C项错误;“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项错误。
15.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察举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
B.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D.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推举“有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重视教化,并未涉及察举选官制度;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教化的重视,并未体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之后,不是在汉高祖和汉文帝时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1989年8月,邓小平指出,必须革除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其主要是鉴于
A.“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C.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状态
D.“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9年邓小平指出的民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这主要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故A项正确;这体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是“鉴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理念,故D项错误。21cnjy.com
17.在秦代,“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由此可见,当时
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 D.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答案】C
【详解】
题目提供的材料首先叙述秦朝时县长的职责,然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他们要向所属郡负责,说明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C正确;A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题干内容是郡县机构的运作,无法通过这一材料判断当时国家政治局面是否稳定,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18.1945年10月,51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
①各国主权平等②各国都可在安理会上行使否决权
③各国善意履行宪章义务④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不得以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和平,因此这一机构中,各国主权平等,各国善意履行宪章义务,不得以武力分割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等几项都是应该遵循的原则,而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一个重要机构,由11个理事国国组成,其中只有中国、苏联(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
19.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在12块铜牌之上。上述做法(  )
A.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 B.强化了个人自然权利的保护
C.保护了旧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文明发展的时代诉求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铸刑书”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二铜表法》都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冲击了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体现了文明发展的时代诉求,D选项正确;上述做法限制的是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并非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A选项错误;上述做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并未强化对个人自然权利的保护,B选项错误;这些做法冲击了旧贵族的特权,不是保护旧贵族特权,C选项错误。故选D。
20.1215年,伦敦25名贵族强迫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该宪章
A.保障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 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 D.初步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13世纪英国签署的《大宪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体现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原则 ,以法律形式限制王权,故C项正确;当时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A选项错误;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的是英国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错误;初步确立近代民主政治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D项。
21.《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干的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唐代与清代通过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C项正确。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无法完全体现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排除A项;BD两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属于无关项,应排除。
22.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太祖之妹初嫁米福德,守寡后再嫁高怀德:范伸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才归宗。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再无皇亲公主多次下嫁记载,民间再婚现象日渐式微。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儒学地位得到巩固 B.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
C.抑商政策成效显著 D.理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答案】A
【详解】
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进入南宋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再婚现象日渐式微,礼教之风渐趋严厉,主要反映了儒学地位得到巩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B项错误;“抑商政策”与材料现象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发展的“世俗化趋势”,D项错误。
23.《大唐新语》曾记载:“武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贞观之代,宫人(宫女)骑马者,依《周礼》旧仪,多着冪而全身障蔽。”而到玄宗时期,则要求妇人“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这反映出唐代
A.封建经济日益繁荣 B.中外交流得到加强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社会风气走向开放
【答案】D
【详解】
从唐朝初期依《周礼》、按旧仪,要求宫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骑马时把全身“障蔽”起来,到唐玄宗时期要求妇人“大露面,不得有掩蔽”,反映出唐代的社会风气走向开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封建经济“日益繁荣”,A项错误;中外交流得到加强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被誉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答案】C
【详解】
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誉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C正确;A是1949年;B是1982年不是宪法;D是关于国家统一思想。
25.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
【答案】A
【详解】
材料信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可知立足历史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故A项正确;B项并非题干的意义,排除;C项“生活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中共十八大上,形成了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D项错误。21教育网
26.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里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礼乐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强调西周的礼乐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希望通过礼乐制度来维系社会稳定,因此周政指的是礼乐制度,选项A正确;井田制属于经济制度,排除B;郡县制产生之后,后世儒家并不强调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选项C、D排除。【来源:21cnj*y.co*m】
27.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是指官员审判案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可以将五经,尤其是《春秋》中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表明儒家的伦理和思想主张在当时已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D错误。
28.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答案】D
【详解】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政府部门,即乡镇(含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镇)以上各级行政部门,不包括党的机关,也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居委会(基层自治组织),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排除A、B、C。
29.商汤伐夏时说:“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夏多罪,天命極(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逐渐萌发,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神权统治的思想,而是人民的意志,排除A项;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排除B项;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项。
30.“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答案】B
【详解】
材料“唯治为法”“二柄者,刑德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现了法家思想,实行以法治国,厉行赏罚的主张,B项正确;A项属于儒家思想,排除;C项属于道家思想,排除;D项属于墨家思想,排除。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材料分析题
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自李悝撰《法经》以来,个人作律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萧何作《九章律》、叔孙通作《傍章》、张汤作《越宫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诏陈群、刘邵、韩逊、庾嶷、荀说等人纂修《魏律》。汉初实行尚简的立法精神,约法省刑,到汉魏禅代之际,汉律十分繁杂,“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余条,七百七十三万余言”,魏律按照“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原则,实行律、令分编,将原来的傍律、单律、章句等归并到正律中,废除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将各项律令中同类的条目合并为一律,又于律外再修编魏令一百八十余篇,分为州郡令、尚书令和军中令三大类,内容涉及民治、吏治和将治,属于行政法规。汉律中具律在第六篇,具律规定罪名条例,是律文的总则,既不在篇首,也不在篇末,魏律改具律为刑名,置于篇首,统领全文,“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这种体例遂成此后封建法典的定制,也与现代法典总则在前相吻合。
——摘编自刘笃才《论魏晋时期的立法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编撰魏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律编撰在立法史上的影响。
【答案】(1)个人作律盛行,法律杂乱;汉律繁杂,为断案带来困难;部分律令有名无实。
(2)开创了集体修订法律的先例,为后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借鉴;在编纂体例上总则在前,影响后世法律编写体例;条文简要,开始就繁至简的转变;律令分编,开始刑法与政令的分离
【详解】
(1)由材料“个人作律盛行……等人纂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律》”,可见个人作律盛行,法律杂乱;由材料“汉魏禅代之际,汉律十分繁杂”,可见汉律繁杂,为断案带来困难;由材料“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可见部分律令有名无实。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根据材料中由个人作律到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纂修,可以分析出开创了集体修订法律的先例,为后世所借鉴;根据材料“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可分析出在编纂体例上总则在前,影响后世法律编写体例;根据材料“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废除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可以分析出律令分编,开始刑法与政令的分离,同时还可以得出条文简要,开始就繁至简的转变。
32.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详解】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和睦”“同宗相处”作答。第(3)问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一族长幼……悉心向善”作答。第(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三、论述题
33.20世纪60年代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雷峰在日记中写道:“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雷峰认识的理解。
【答案】(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结合时代背景对雷峰的认识进行论述。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奉献的角度论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角度论述。2-1-c-n-j-y
②结合三位人物的卓越贡献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拼搏精神进行论述从张秉贵作为普通劳动者扎根基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角度论述;从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石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角度论述;从黄大年作为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角度论述③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路是:首先,概括雷锋的认识;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该认识进行解读。“认识”,依据材料和雷锋生活的时代得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奉献精神。“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充分调动各阶层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雷锋在这一时期被官方宣扬,充分体现了这时期国家建设的社会大环境。根据材料中所列的三位人物,如张秉贵是售货员,王进喜是石油工人,黄大年是科技工作者,三人虽然在不同的岗位,但是都体现了奉献精神。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结合自己的劳动观和价值观简要总结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综合卷-【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2.唐代史书多称武则天为“皇”;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则仅称其为“后”,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料搜集程度不同 B.正统观念标准不同
C.女性社会地位不同 D.社会主流思想不同
3.“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C.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D.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4.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www.21-cn-jy.com
A.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5.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www-2-1-cnjy-com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清代法律制度是“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例”并行,而事实上经常起作用的是“例”,因为法律条文是简约的,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例是具体的,可供参照,可以补律文之不足。《大清律》修成,律文436条,附例1409条。“例”不仅数量多,而且其效力与律等。由此可知【来源:21cnj*y.co*m】
A.“律”相对灵活并贴近和顺应社会变化
B.“例”体现了皇权威严和法律基本精神
C.“律”给官僚们随心所欲,出入人罪开方便之门
D.“律”“例”对当时社会关系起着实际的调节作用
7.1964年7月2日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仅仅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和出生国而拒绝雇佣某人。这是【版权所有:21教育】
A.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的实现 B.美国公民积极斗争的结果
C.美国社会已消除种族歧视的体现 D.美国法律不具有阶级属性的体现
8.统治阶级提倡妇女守节,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程顾甚至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据学者统计,南宋一本小小的《夷坚志》里面记载61例妇女改嫁的事件,三嫁者6人,连皇帝的妃子都可以改嫁,如宋光宗的一个贵妃就改嫁到民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当时理学社会影响有限 B.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动摇
C.程朱理学并不束缚人性 D.婚姻自由成为主流取向
9.《御制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令》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这说明【出处:21教育名师】
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明朝初年杂剧题材的偏狭
C.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 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
10.《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2-1-c-n-j-y
A.法自君出 B.轻罪重罚 C.法不阿贵 D.以礼入法
11.我国在1988年、199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999年、2004年先后通过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1982年宪法的内容,使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况”,这说明中国
A.现代化发展使宪法逐步完善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2.1978年邓小平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讲话时提出:“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这一讲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推进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13.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8年或者1975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文革”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新时期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D.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15.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察举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
B.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D.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6.1989年8月,邓小平指出,必须革除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其主要是鉴于
A.“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C.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状态
D.“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17.在秦代,“令长皆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由此可见,当时21教育网
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B.秦统一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
C.郡是县的上级行政部门 D.广大人民的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18.1945年10月,51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
①各国主权平等②各国都可在安理会上行使否决权
③各国善意履行宪章义务④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不得以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9.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 ( http: / / www.21cnjy.com )刑书”,把法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在12块铜牌之上。上述做法(  )
A.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 B.强化了个人自然权利的保护
C.保护了旧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文明发展的时代诉求
20.1215年,伦敦25名贵族强迫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该宪章
A.保障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 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 D.初步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
21.《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21·cn·jy·com
A.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22.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太祖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妹初嫁米福德,守寡后再嫁高怀德:范伸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才归宗。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再无皇亲公主多次下嫁记载,民间再婚现象日渐式微。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儒学地位得到巩固 B.女性贞洁观深入人心
C.抑商政策成效显著 D.理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23.《大唐新语》曾记载:“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贞观之代,宫人(宫女)骑马者,依《周礼》旧仪,多着冪而全身障蔽。”而到玄宗时期,则要求妇人“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这反映出唐代21*cnjy*com
A.封建经济日益繁荣 B.中外交流得到加强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社会风气走向开放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被誉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5.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21cnjy.com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
26.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里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礼乐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7.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28.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29.商汤伐夏时说:“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夏多罪,天命極(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2·1·c·n·j·y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30.“治民无常,唯治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二、材料分析题
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自李悝撰《法经》以来,个人作律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萧何作《九章律》、叔孙通作《傍章》、张汤作《越宫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诏陈群、刘邵、韩逊、庾嶷、荀说等人纂修《魏律》。汉初实行尚简的立法精神,约法省刑,到汉魏禅代之际,汉律十分繁杂,“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余条,七百七十三万余言”,魏律按照“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原则,实行律、令分编,将原来的傍律、单律、章句等归并到正律中,废除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将各项律令中同类的条目合并为一律,又于律外再修编魏令一百八十余篇,分为州郡令、尚书令和军中令三大类,内容涉及民治、吏治和将治,属于行政法规。汉律中具律在第六篇,具律规定罪名条例,是律文的总则,既不在篇首,也不在篇末,魏律改具律为刑名,置于篇首,统领全文,“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这种体例遂成此后封建法典的定制,也与现代法典总则在前相吻合。
——摘编自刘笃才《论魏晋时期的立法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编撰魏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律编撰在立法史上的影响。
32.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21*cnjy*com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21·世纪*教育网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33.20世纪60年代初,雷峰在日记中写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雷峰认识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