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共16题;共32分)
1.对化学反应:M+H2SO4=CaSO4↓+2N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N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 相对分子质量:M>N C. M可能是CaO D. N可能是HNO3
2.二百多年前,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汞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这位科学家是( )
A. 门捷列夫 B. 拉瓦锡 C. 道尔顿 D. 阿伏伽德罗
3.镁带在耐高温的密封容器中(内含空气)加热,如图所示能正确地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4.严查酒后驾驶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一种“酒精检测仪”的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应为()
A. Cr2O3 B. CrSO3 C. Cr2(SO4)3 D. CrS
5.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下列关于该反应前、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总数减少 B. 分子种类不变 C. 原子种类不变 D. 分子总数不变
6.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故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C.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发生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D. 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7.将2.4 g镁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的质量( )
A. 等于2.4 g B. 大于2.4 g C. 小于2.4 g D. 无法确定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 2 1 16 16
反应后质量 17 m 6 11
A. 物质Y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 反应后Z和Y的质量比为6:1 D. 反应的Z和W的质量比为2:1
9.下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 ”和“ ”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 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改变
C. 该反应可能为2H2+O2 2H2O D. 该反应的生成物为两种
10.某化合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X+3O2 ═ 2CO2+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 CH4O B. C2H6 C. C2H6O D. C2H4
11.向一定量的稀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后,下列图示中的图象中不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的是( )
A. B.
C. D.
12.纯净物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B. X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C. 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 X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3.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右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反应结束时最多能收集到(a-b)g氧气 B. 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 在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 在0~t2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不变
14.某种燃料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X+3O2 2CO2+3H2O。则X物质的化学式为( )
A. CH3COOH B. C2H5OH C. C2H4 D. C2H6
15.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n%)随时间(t)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6.常温下,向一定质量的CaO和CaCO3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不饱和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溶液乙和沉淀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为4g
B.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O2质量为4.4g
C. 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106g
D. 溶液乙中只含一种溶质
二、多选题(共4题;共20分)
17.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聪明,以下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守恒思想 B.化学与生活
⑴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⑵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物质总质量不变 ⑴硬水软化一可向硬水中加入活性炭 ⑵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一使用乙醇汽油
C.化学用语 D.性质与用途
⑴2Cl两个氯原子 ⑵CuSO4硫酸铜 ⑴CO具有可燃性一可用作气体燃料 ⑵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一氧气具有可燃性
A. A B. B C. C D. D
18.甲、乙、丙、丁分别是C、O2、CO、CO2中的一种。甲和乙化学性质相似,且他们都能和丙发生反应,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丁可能是CO2 B. 乙可能是C C. 丙一定是O2 D. 甲一定是CO
19.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6.4 3.2 4.0 0.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 7.2 0.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a和b是反应物,d一定是催化剂
B. 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9g
C. 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 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20.将一定量的乙醇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6 8.0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5.4 4.4 a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表中a的值为26 B. 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一定不含氢元素 D. 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无X生成
三、综合题(共5题;共48分)
21.2020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
(1).伊通河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消毒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单一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
(2).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将肥皂水放入水样后,振荡,浮渣多、泡沫少的为 。
(3).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 (填序号)。
A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浸灌为喷灌
B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D用工业废水浇地
(4).水通电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
22.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
(1)A实验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好的现象是________。
(2)用B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中红磷必须足量的原因是________;若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450 mL,当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是________mL。
(3)用C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上的气球先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_。
(4)化学实验常在容器中放少量的水,但作用各不相同。图 D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
23.二氧化铬(CrO2)可用于生产电子信息记录材料,制备CrO2的主要流程如下:
(1)上述流程中,Cr元素的化合价有________种。
(2)推测反应器1放出的气体中含N2 , 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________。
(3)上述流程中,用于分离提纯的设备有________。
24.某物质 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回答下列问题:
(1).R的化学式为 .
(2).CO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5.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由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的新技术,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请推断出物质丁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甲→丁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类比乙醇的燃烧,写出甲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若22g CO2全部转化为CH3OH,且反应中其它物质均不含碳元系,可生成CH3OH的质量为________g。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2.【答案】 B
3.【答案】 B
4.【答案】 C
5.【答案】 C
6.【答案】 C
7.【答案】 B
8.【答案】 B
9.【答案】 C
10.【答案】 C
11.【答案】 B
12.【答案】 A
13.【答案】 C
14.【答案】 B
15.【答案】 C
16.【答案】 B
二、多选题
17.【答案】 A,C
18.【答案】 A,D
19.【答案】 A,D
20.【答案】 A,B
三、综合题
21.【答案】 (1)蒸馏
(2)硬水
(3)AB
(4)氢原子、氧原子(或H、O)
22.【答案】 (1)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2)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90mL
(3)红磷燃烧放热,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4)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23.【答案】 (1)3
(2)反应物中含有氮元素
(3)过滤器、洗涤槽
24.【答案】 (1)
(2)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25.【答案】 (1)CO2、H2O
(2)CO2+3H2 CH3OH+H2O
(3)2CH3OH+3O2 2CO2+4H2O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