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9 10: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是由居住于共同的地域、分享共同的利益和命运、拥有共同的政府和完整的主权、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意识的人们组成的独立的稳定的共同体。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推动了国际法的产生
西欧在近代以前是没有民族国家观念的,那时候基督教会在整个西欧建立了强大的精神统治。各级封建贵族频繁征战,国王在贵族们眼里只是“平等人中的第一人”,一场战争和一次联姻便可以轻易导致领土易主。15世纪以后,各国君主权威加强,频繁变动的各领主分界线被稳定而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取代,各国居民也不再只认同自己所属的教派或家乡的小村庄,而是首先认同自己是某国国民的身份。在这个进程中,国家主权概念明确起来,并超越了宗教神权和各级地方权力。19世纪以后,民族国家观念传播到欧洲以外的亚非拉各地区
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封建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割据。
世俗王权和基督教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百年战争期间,农家姑娘贞德揭竿而起,宣布上帝召唤她来拯救法国,她的号召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尽管贞德后来不幸牺牲,但当时法国民众对她夹杂着迷信的崇拜,被历史学家视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第一次明确体现,贞德从此成为法国的民族英雄。此后,英国人被驱逐出法国,法国人开始树立起“法国人的法国”的观念。
百年战争(1337-1453)不仅激发了英国民众反对法国国王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一体性,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从而缔造了英吉利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以激励民族国家的形成。
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产生原因
1455年至1485年,英国金雀花王朝的两个分支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之间发生内战,在这场战争中,两大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如恩格斯所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
②西欧王权国家产生的推动
法国专制王权建立
国王 在位时间 主要事迹
路易十一 1461-1483 收回勃艮第公爵领地、诺曼底等,
统一法国领土。
法兰西斯一世 1515-1547 建立和规范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王室领地几乎扩大到整个法国。
亨利四世 1589-1610 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开始波旁王朝的统治。
路易十三 1610-1643 对内摧毁贵族、教会反对势力,
对外提高法国国王在欧洲的国际地位。
路易十四 1643-1715 国王直接控制军队,享有立法、行政、司法的绝对权力。“朕即国家” 、“君权神授”。
强大的王权是新兴城市(经济)的保护者,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观念的形成。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反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
1、"因信称义"。
2、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简化宗教仪式。
4、王权高于教权。
5、建立本民族教会。
教会权威大大下降,基督教世界分裂,世俗王权乘势而起。
③宗教改革的影响。
④对民族语言的日益重视。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并为英国人广泛使用。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先驱威克里夫把《圣经》翻译成英语,主张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抵消拉丁语的影响。
——徐志强《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从13世纪开始,对法语的赞美之词便不绝于书,例如: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最为甜美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雅致、最高贵的语言等等。到了15世纪中叶,法语逐渐从北方到南部被广为使用。
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等国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的《圣经》译本。
——张洁颖《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任,也否认王朝国家是自己的祖国,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呼声,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成为国家的成员,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宣布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民族主义》
▲⑤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最终促成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王权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英王的专制统治建立(16世纪)
1534年英国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2.产生过程
严厉镇压反叛贵族;
建造凡尔赛宫。
法王路易十四(1638年-1715年)
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17-18世纪)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专制王权国家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盟,寻求统一
拥戴国王
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抛弃国王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国家
以上图示反映了是什么原因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欧洲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⑥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为什么会从拥戴国王到抛弃国王?
分裂
割据
③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为纪念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后来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
3.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建立
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②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表现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马赛曲》
为国歌
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1)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局面,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3)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4)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 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各国以强调各自之主权、扩大本国利益为务,使得武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仲裁者,由此而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个你争我斗的决斗场,国对国正如狼对狼的自然状态……呼唤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戒律与普遍适用的处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
(1)民族国家的形成后,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出现普遍适用的国际法;
(3)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打破了神学观念;
(4)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影响;
(5)地理大发现后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
1. 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 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①奠定基础: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正式形成:
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历史背景:欧洲三十年战争
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德意志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战争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而宣告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欧洲三十年战争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40%的人口,其中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可谓是十分惨烈,也给了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意志
国家体制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领土划分
宗教问题
1648
主要内容:
①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
②重申“教随国定”原则;
③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权等。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患、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③范围扩大: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在1815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在会上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从而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积极影响: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各国之间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消极影响: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第一等级
大使和教皇使节
或教廷大使
第二等级
特使
第三等级
常驻公使
第四等级
代办
3. 外交制度建立
①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②进一步发展: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4.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
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积极:
消极: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破坏
新的阶段
一战后发展
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的破坏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非战公约》
评价: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又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二战破坏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二战后发展
《联合国宪章》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原则不同)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普遍适用性不同)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作用不同)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破坏
新的阶段
一战后发展
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的破坏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非战公约》
二战破坏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二战后发展
①《联合国宪章》
②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
国际司法制度
③各类国际组织推动了
④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
颁布了一系列···
评价
积极: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国际法的发展演变趋势:
从无“法”到有“法”
从无“组织”到有“组织”
从无“机制”到有“机制”
特朗普上台后,鼓吹和奉行美国第一、美国优先—事事处处必须让美国利益最大化,否则“退群”。比如,特朗普认为,加入巴黎协定美国吃亏了,所以必须要退出;特朗普认为伊朗没有全面履行伊核协议,哪怕最权威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表态,伊朗全面履行了伊核协议,但特朗普就要一意孤行,认为美国在伊核协议中没有得到最大利益,所以要“退m群”。
特朗普“退群”
面对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面对国际法遭遇的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D
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地名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旧贵族向新贵族转变
C.地方独立思潮的兴起
D.东方修史传统的影响
A
路德用充满活力的德意志方言翻译了《圣经》全文。在那之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民族标准语言。这反映了宗教改革
A.推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获得了德意志世俗王公的支持
C.导致德意志民族意识产生
D.加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
D
19世纪60年代,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国际法原理》的译本《万国公法》得以发行,清政府试图用国际法来反击列强的侵略,并在世界各国设立驻外使馆等。这反映了
A.清政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清政府主动推动外交近代化
C.列强对清政府采取和平外交政策
D.官僚集体改变排外观念
B
1927年4月,法国建议法美两国缔结永不相互交战的条约,但美国认为这个条约的签订国必须是广泛的,希望先由法、美、英、德、意、日六国签署一个多边非战公约,然后再对所有国家的参加敞开大门。最终,美、法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非战公约》的签订过程反映出 (  )
A.帝国主义间矛盾错综复杂
B.美国试图提高国际联盟的作用
C.法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美国延续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