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2001)六年级科学下册1.1 化石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鄂教版(2001)六年级科学下册1.1 化石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8 21:0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化石(第一课时)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化石》属于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生命科学领域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化石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化石及其分类,化石的成因。这三部分从浅到深,难度逐步加大,层层推进。 本节课是本单元第一课的第一课时,通过学生对化石图片的观察,思考理解,旨在让学生理解化石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图片了解到古生物,并学会通过图片、视频分析获得一般化石的成因。并能意识到化石的形成之珍贵,从而意识到保护天然化石的重要性。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为本单元的学习很好的指明了方向。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理解化石的概念,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化石及其分类。 2、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成因。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观察、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学会分析有关化石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观点,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模拟化石的形成认识到化石的形成条件艰难,意识到化石保护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面临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化石及古生物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信息归纳整理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化石的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在距今约66亿万年前,银河系发生了一次大爆炸,于距今46亿年前形成了如今的太阳系和地球,可是地球上的人类出现历史仅仅只有两三百万年。 教师提问:在人类之前,地球上难道是一片荒芜的吗?有没有生物存在呢? 教师提问:的确,在人类之前地球上有已经有生命存在了,你知道哪些远古时期的生物哪? 出示部分古生物图片(如恐龙),教师提问:这是一幅恐龙的图片,恐龙早已在地球上灭绝,我们是如何了解到恐龙的原貌的呢? 板书: 化石   学生开始被吸引,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开始集中。 学生很快作答,在人类之前,地球上有生物存在。 有着丰富课外知识的学生,能够迅速列举大量古生物名称(如恐龙、三叶虫、桫椤、苔藓等),课堂开始变得活跃。 学生经过思考,意识到人类是通过化石了解到古代生物的。 本环节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导入课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这堂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明确学习目标 化石好似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带我们打开古生物世界的大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化石的世界,来了解化石的奥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一起完成如下的学习目标。 1、理解化石的概念 2、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化石及其分类 3、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学生兴趣盎然,对于本课学习充满热情。 通过本环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后面的学习中有目标的学习。
(三)、认识化石。   近日,化石森林十分热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化石森林日报》内容,请学生朗读。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之间以小组讨论,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 以下图片都像是什么?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你发现这些生物化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昨天死去的生物会在今天生成化石 吗? 通过仔细观察,你觉得什么是化石? 教师板书:化石的概念:遗体、遗物、遗迹→形似石头 教师提问遗体、遗物、遗迹的含义。  学生朗读日报,对化石森林的发现十分好奇。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 这些化石都像石头,分别属于恐龙、苔藓、琥珀、足印、叶片、猛犸象、恐龙蛋、三叶虫化石。 相同点是都形似石头、都是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不同点是化石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不会 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长时间的变化,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学生尝试通过已有认知给出答案。 学生更加明确得认识化石的概念。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并由教师解释遗体、遗物、遗迹的意思,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化石的概念。此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化石的分类 通过我们的发现,虽然所有的化石都形似石头,但是依然会有所区别。我们一起来看看科科的研究有了什么样的进展。 经科科查阅相关资料,化石有如下分类,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化石的分类,并稍作解释,并给出一个化石图例,请学生思考之前我们认识的几种化石分别属于是什么化石? 教师板书:化石的分类 学生理解化石的分类,并能尝试对化石稍加分类。 实体化石:恐龙、琥珀、猛犸象化石 模铸化石:苔藓、三叶虫、叶片化石 遗迹化石:恐龙蛋、足印化石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会了解到化石的分类,并通过一个例证学会准确的分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五)、化石的成因。   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科科发现死去的生物成千上万,却鲜有生物会形成化石。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随科科来看如下的视频资料 出示化石形成的视频 通过视频,你知道化石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吗?鱼化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小组讨论完成交流汇报。 教师板书:化石的形成 学生安安静静、兴趣盎然的仔细观看视频。 学生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交流活动,积极参与讨论。 鱼化石形成需要以下条件: 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 ②被覆盖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 ③经过漫长时间的高温高压 本环节通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只直观理解。借助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较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制作模铸化石模型 历史的长河中,经自然地的鬼斧神工形成了珍贵的化石,你想不想也拥有一块独一无二的化石呢? 教师提问: 你需要什么材料呢?为什么呢? 请思考应该怎么样制作模型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讨论交流活动并汇报。 学生对于该活动十分期待,非常乐意参与。 学生迅速回答,需要橡皮泥,生物等材料,并说出应将生物按压在已展平的橡皮泥上并按压形成印痕,并将模型晒干。 通过该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化石的形成过程,并意识到化石的形成条件的苛刻,从而认识到对天然化石的保护。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出示系相关习题 学生能准确完成课后习题 通过本环节巩固该课的学习,检验学习效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旨在认识化石的概念及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针对这两个内容主要以分组讨论结合课本和视频完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虽然探究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有助于概念理解,但也应该给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的余地。并通过一定的情景是整个知识点连贯起来,是学生构建有关的化石相关知识体系,认识到化石的珍贵,并对应作为了解的化石的分类部分做到通过概念来予以认识,点到即止。但是在本课教学中的教学语言有待精炼,做到不说多余的话,简而精;另外在设计好的实验活动中,与学生的沟通还应该叙述的更加清楚,对于过程应该用更加详尽的文字辅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