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件40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件40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1-09 09:3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人教版 化学(初中)
(复 习)
重点难 点
2
预习检测
4
学习目标
3
1
新课引入
3
3
合作探究
3
5
典例精讲
6
归纳小结
3
8
课堂内容
达标检测
3
7
复习目标:
复习重难点:
1、巩固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正确书写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重要的化学方程式。
3、利用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由对温室效应及CO毒性等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及健康安全的意识。
1、碳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3、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知识框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物质 物理性质 对应的主要用途
金 刚 石
石 墨
①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
的固体
①装饰品——钻石
②划玻璃、钻头等
①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
②有滑腻感
①制造铅笔芯, ②做润滑剂
③优良的导电性
③石墨电极
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用途
木炭
活性炭
焦炭
炭黑
冶炼金属
制造墨、油墨、油漆、鞋油和颜料,增加轮胎制品的耐磨性
吸收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的色素、吸收有异味的物质
吸附能力比木炭强、吸附毒气、制糖工业里脱色制白糖
2、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的用途比较
每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结构类似足球,又名足球烯,性质稳定,在材料科学、超导体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3. C60
① C60是分子。
②每个C60的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
③ C60分子的结构形似足球。(足球烯、富勒烯)
④每个分子结构包括20个六边形,12个五边形
知识拓展
4、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举例(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说明
碳单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还原性
C + O2 CO2
用墨书写的档案能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
2C + O2 2CO
C + 2CuO 2Cu +CO2↑
3C + 2Fe2O3 4Fe +3CO2↑
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
均为黑色固体
现 象:①黑色粉末变为亮红色
②产生大量无色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条件:高温
C + 2CuO 2Cu + CO2↑
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结 论:
5.木炭还原氧化铜
例1. (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下列物质中,
硬度最大的是(  )
A.金刚石 B.石墨
C.焦炭 D.活性炭
【典例精讲】
A
【答案】A
【解析】A、金刚石具有正八面体的结构,它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所以A对B、石墨最软的物质之一,故B不对C、焦炭是煤在干馏时得到的产物,它的硬度不大,故C错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硬度也不大,故D错,故选A
【典例精讲】
例2. (2021·湖北宜昌市·中考真题)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
关系错误的是( )
A.石墨导电性好可作电池电极
B.活性炭吸附性强可作冰箱除味剂
C.金刚石硬度大可制作铅笔芯
D.炭黑常温化学性质稳定可制墨汁
C
【典例精讲】
【答案】C
【解析】A、石墨导电性好可作电池电极,故选项正确;B、活性炭吸附性强可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选项正确;C、石墨在刻划时容易留下痕迹,可以制作铅笔芯,故选项错误;D、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可制墨汁,故选项正确。故选:C。
【典例精讲】
例3.(2019辽宁大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C60可用作超导材料
B.木炭可用作电池电极
C.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
D.金刚石可用于裁割玻璃
B
【典例精讲】
【典例精讲】
【答案】 B
【解析】C60可用作超导,催化,医学及生物领域,所以A正确,用于做电极的是石墨,而不是木炭,所以B错误;石墨质软,具有滑腻感,所以可用于制铅笔芯,所以C正确;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所以可用于裁割玻璃,D正确。
故选B。
例4.(2020吉林省卷)木炭是一种常见的燃料。
(1)在实验室中,用酒精灯点燃木炭,从燃烧条件分析,酒精灯的作用
是 。
(2)将机制木炭制成空心管状,可使其燃烧更加充分,原因是
______ _____ _。
【典例精讲】
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1)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解析】(1)在实验室,用酒精灯点燃木炭,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将机制木炭制成空心管状,可以增大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其燃烧更加充分。
【典例精讲】
总反应为:CaCO3+2HCl CaCl2+H2O+CO2↑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与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 CaCl2+H2CO3
H2CO3 H2O+CO2↑
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发生装置的选择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①固液不加热型适用于:反应物为固态和液态,反应不需加
热等条件制取气体。
②固固加热型适用于:反应物为固态,反应需加热,制取气体。
②固固加热型
①固液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的选择
气体的溶解性、气体的密度
a.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且不与水反应。
b.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c.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a
b
c
【典例精讲】
例5.(2020四川乐山)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b_____________。
(2)上述装置中,可用于收集氢气的是____ ___ __(填仪器装置下方的
字母,下同)。
(3)若要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则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锥形瓶
D或E(D和E)
BC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典例精讲】
【典例精讲】
【答案】(1)锥形瓶 ;(2)D或E(D和E);
(3)BC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4)
【解析】(1)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
(2)氢气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故用B;二氧化碳密度重于空气而溶于水,因此收集用C不用E,故该空填BC;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验证二氧化碳是
否收集满;(4)B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用其制取氧气时利永过氧化氢
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氧气和水,方程式为:

探究实验1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
现 象
结 论
用 途
下面蜡烛比上面的先熄灭
①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常用于灭火
② CO2密度大于空气
(ρ=1.977g/L,是空气的1.5倍)
实验6 - 3
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探究实验2 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
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现象
结论
瓶子变瘪
CO2能溶于水(1:1)
探究实验3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归纳与总结
步 骤 现 象 分 析





紫色小花变红
紫色小花变红
紫色小花不变色
紫色小花不变色
稀醋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说明石蕊是一种指示剂,遇酸变红色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红色又变成紫色
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所以红花又变成紫色
直接放入CO2中
喷水
喷上稀醋酸
喷水后放入CO2中
将Ⅳ中的小花取出,加热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现象:将喷水后的小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
当加热时,碳酸分解,从溶液中逸出二氧化碳,所以红色石蕊溶液又变成紫色。
CO2 + H2O H2CO3
H2CO3 H2O+ CO2↑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需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CO2 + Ca(OH)2 CaCO3 ↓+ H2O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
01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等含碳燃料。
②乱砍滥伐
02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二氧化碳、臭氧、甲烷、 氟氯代烷
03
温室效应的危害
①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全球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
②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04
防止温室效应的方法
①减少使用化石燃料②使用清洁能源
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一氧化碳
一、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1.250g/L),难溶于水
思考:一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排水法
密度跟空气相近不能用排空气法
1、可燃性
①火焰呈蓝色
②放热
③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CO的化学性质
2CO + O2 2CO2
点燃
点燃CO和空
气的混合气
可能会爆炸,
在点燃CO之
前要验纯
煤炉中的化学变化
C+O2 CO2
点燃
C+CO2 2CO
高温
2CO+O2     2CO2
点燃
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讨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CO)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便于及时发现煤气的泄漏。
如发现煤气的泄漏,应及时打开门窗通风,并关门阀门。
2、一氧化碳的毒性
实验步骤中注意:
通CO
加热
停止加热
停止通CO
点燃烧掉
(炼铁原理)
3、还原性
CO+CuO Cu+CO2

⑶结束时,先_________后___________。
⑴通CO前先 ;
⑵“加热”与“通CO”的先后顺序是先 ,后 。
⑷ 尾气的处理方法_______,以防止 。
验纯
尾气中的CO污染空气
实验现象: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石灰水变浑浊,尾部有蓝色火焰。
3 CO+ Fe2O3 2Fe+3CO2
高温
实验现象:
红色固体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尾部有蓝色火焰。
若将装置中的氧化铜换成氧化铁,反应方程式是:
CO2与CO化学性质比较
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可燃性
还原性
氧化性
毒性
与水的反应
与石灰水的反应
不能燃烧      
不具氧化性
没有毒
2CO + O2 2CO2
点燃
CO2 + C 2CO
高温
不具还原性
有剧毒
CO2+H2O=H2CO3
不与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不与石灰水反应
CO+CuO Cu+CO2

【典例精讲】
例6. (2021·山东泰安)“碳达峰、碳中和”是近期频繁出现的热词。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D
【典例精讲】
【答案】D
【解析】A、碳循环、氧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碳循环、氧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绿色植物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不符合题意;D、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符合题意。故选D。
【典例精讲】
例7.(2020四川巴中)如图所示进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的实验现象为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乙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液体倒吸,丙装置的作用是 ,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CO+CuO Cu+CO2
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
2NaOH+CO2=Na2CO3+H2O
【典例精讲】
【答案】(1)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CO+CuO Cu+CO2
【解析】(1)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甲处的实
验现象为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CuO Cu+CO2;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 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随一氧化碳的增多,液体被压入烧杯内,而一氧化碳收集在丙中,丙装置的作
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2)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1.完成配套练习册单元检测题;
2.预习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作业布置】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