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创造宣言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创造宣言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9 18: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1创造宣言练习题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一、单选题
阅读课文《创造宣言》,下列对课文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
B.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C. 作者在本文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
D.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教师的成功是________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2)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________点滴的创造而不为。
(3)绝望是懦夫的________。
(4)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________起来。
A. 创造 轻视 幻想 贯通 B. 制造 轻视 理想 连通
C. 创造 鄙视 幻想 连通 D. 制造 鄙视 理想 贯通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B. 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
C.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D.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下列对《创造宣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展开全文。
C. 课文列举了大量翔实的论据,构成了富有气势的排比句,使文章激情澎湃。
D. 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我校决定加快创建信息化校园的规模与速度。(删掉“规模与”)
B. 一些地方假借“弘扬传统文化”为旗号,大量兴建仿古建筑,以刺激当地经济,实不可取。(将“为”改为“的”)
C. 中南建筑设计院承接雷神山医院建设任务后,从施工、设计、验收到移交,仅仅用了十天时间,创造了又一个中国奇迹。(将“施工”和“设计”互换位置)
D. 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句末加上“的生动局面”)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石像 繁植 倘若 用武之地 从天而降
B. 惯通 单调 封锁 哑口无言 先知先觉
C. 镰刀 枯干 茅草 走头无路 接二连三
D. 屋檐 瀑布 飞禽 一丝一毫 参天大树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B.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C. 陶行知之所以发出创造宣言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创造精神,以种种理由推脱,说自己不能创造。
D. 通过学习《创造宣言》,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B. 《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
C. 《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作家。
D.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下列对文章《创造宣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 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唯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 “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塑相  六贤祠  哑口无言  山穷水尽
B. 金刚  无字碑  走头无路  众叛亲离
C. 卦辞  茅草房  画龙点晴  陷入绝境
D. 封锁  安魂曲  自暴自弃  接二连三
下列对文章《创造宣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 文章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C. 课文列举了大量事实论据,构成排比句式,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D. 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
B. 高铁开进机场,铁路与港口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的作用。
C. 吮吸40年奋勇改革的精神养分,就能继续书写新时代壮美的“三农”新篇章。
D. 通过对商品、场景、消费者的数字化、智能化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实体店中应用。
二、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语文老师在有关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学习课上说:“同学们,记得几年前美国女性总统竞选人卡莉·费奥里娜曾断言‘中国人考试没问题,但他们不会创新,很缺乏想象力 。短短几年过去,就有外媒发文惊叹‘中国已成创新之龙 !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井喷式 的科技成就,直接打脸‘中国人缺乏创新力论 的同时,大大给国人打了气。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说法和下面一些科技成就热词热事,结合自身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高铁 微信支付 华为5G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嫦娥四号”探测器首登月球背面
假如你上台发言,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160个字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课文《创造宣言》第4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如何理解本句中的比喻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有误,本文用了驳论文中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事例论证批驳错误观点,再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故A符合题意。
BCD表述正确。
故选A。
2.【答案】A
【解析】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制造: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②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含贬义)。根据句意,(1)应填“创造”。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鄙视:轻视;看不起。根据句意,(2)应填“轻视”。幻想:①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②幻想出的情景。理想:①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根据句意,(3)应填“幻想”,意思是“幻想出的情景”。贯通:连接;沟通。连通:连接而又相通。根据句意,(4)应填“贯通”。故答案选A。
3.【答案】C
【解析】A.句中“来源有两种”后面的逗号应为冒号。B.“瀑布”后面的顿号应为逗号,“小虫”后面的顿号应删去。D.句中问号应为逗号,“先生”后面的句号应为问号。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注意仔细审题,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D项,本文不是以记叙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用词不当,把“假借”改为“打着”;把“为”改成“的”。
6.【答案】D
【解析】A.繁植——繁殖;
B.惯通——贯通;
C.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7.【答案】C
【解析】C.句式杂糅,把“之所以”和“……的原因”去掉其中一个。故选C。
8.【答案】C
【解析】C.顾颉刚是历史学家,不是作家。据此,答案为C。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要对课文的内容、写法、主旨等要熟记于心。其次,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
B.有误,该项是对文中材料作用的评述,错在“关键”之说,原文说得很清楚,那“只是一半真理”,自然不能成为“关键”。故B符合题意。
ACD表述正确。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
【解答】
A.“相”应写作“像”;
B.“头”应写作“投”;
C.“晴”应写作“睛”;
D.没有错别字。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和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
D.有误,“以叙为主”的说法有误,应该是以议论为主。故D符合题意。
ABC分析正确;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解答】
A.有误;搭配不当,语序颠倒,应将“目标”改为“原则”,将“始终”和“坚持”互换位置。故A符合题意。
BCD语言通顺,没有语病。
故选A。
13.【答案】(示例)微信支付: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科技真是发达,日新月异啊。以前出门买东西要拿银行卡,拿现金,带钱包,很不方便;再看看现在,出门我只拿一部手机,把钱放到微信上,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感觉好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紧扣题意,抓住某项科技的核心功能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来写。注意语句通顺,言简意赅。
14.【答案】用“刀法”比喻教育方法。用“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用“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根据课文第3段第三句话可知,教育者所造的“石像”比喻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即受教育者,因此“万像”就是“众多的受教育者”。既然把教育比作“塑像”,原句的本义就是“教育得不好(教育方法不好),则全体(众多、大多数)受教育者被毁;教育得好(教育方法好),则全体(众多、大多数)受教育者成才”。于是,三个本体便顺理成章地凸显出来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