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八公山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这一成语就与图中所示的八公山有直接联系,成语来源亦是上述史料所载。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当时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
淝水之战
1
1.前秦强大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 ,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
苻坚即帝位后,任王猛辅政王猛进行政治改革,前秦国力逐渐增强,逐渐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与东晋南北对峙。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决议伐晋,于是在前秦朝廷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议。
2.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5月,听闻前秦即将伐晋,东晋车骑将军桓冲决定先发制人,兴兵十万伐前秦。于是同年八月,被激怒的苻坚御驾亲征率大军南下伐东晋,史称“淝水之战”。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淝水之战
淝水
(383年)
前秦溃败
2.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
步兵60余万
骑兵27万
东晋(谢玄)
8万精兵
①过程: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②特点:
③影响:
2.淝水之战
淝水古战场(淝水宽而浅,战时为冬季,水尤浅)
百万大军的前秦为何在淝水之战中惨遭“滑铁卢”?
前秦
兵力虽多,人心不齐;
军中汉族和其他民族占多数,不愿为前秦效力;
苻坚本人狂傲自大,指挥失当。
东晋
东晋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统治者善于用人;
东晋将领采取正确战略战术。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北魏崛起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改革背景
3.改革概况
北魏孝文帝
(1)目的
①用文治移风易俗。
②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治理。
(2)主要内容
①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②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历史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乃其成也,不改一字。
——【北齐】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孝文帝(467—499年),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471—499年在位,庙号高祖。他4岁即位,冯太后去世后,独揽朝政。从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也为他后来进行汉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改汉姓
胡服陶俑图
汉服陶俑图
穿汉服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3
民族迁移图
1.概况
汉族人民
内迁各族
交往交流
经济:内迁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畜牧业转向从事农业
政治: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减少
居住: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
生活:汉族人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文化:汉语被大多数内迁各族广泛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也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2.特点
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3.历史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淝水之战
前秦战败,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
统一北方结束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
2.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D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