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6物质的分离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9 19: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分离
一、单选题
1.我们初中校园使用“直饮机”,直饮机内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①对应的作用是( )
A. 吸附杂质 B. 过滤 C. 杀菌消毒 D. 蒸馏
2.根据图示实验、部分记录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B. 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C. 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 D. 用降温的的方法可获得大量氯化钠晶体
3.小明在进行过滤操作时,看到实验桌上有如下仪器:漏斗、烧杯、滤纸、玻璃棒、铁架台,他还需要( )
A. 蒸发皿 B. 铁圈 C. 天平 D. 酒精灯
4.在野外和灾区,可用下列步骤将河水转化为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
A. ③②①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5.加热一杯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溶剂,直至恰好析出晶体前。整个过程中,下列不发生变化的是( )
A. 溶液的质量 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 硝酸钾的溶解度 D. 溶质的质量
6.某直饮水机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②对应的作用是( )。
A. 过滤 B. 吸附杂质 C. 杀菌消毒 D. 蒸馏
7.在进行蒸馏实验时,常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少量的小石粒,其目的是( )。
A. 增加装置的稳定性 B.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C. 有利于液体的汽化 D. 防止液体的暴沸
8.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可选用蒸馏法的是( )。
A. 从海水中分离蒸馏水 B. 从粗盐中分离食盐和泥沙
C. 从食盐和蔗糖的混合物中分离蔗糖 D. 从硝酸钾溶液中分离硝酸钾
9.在室温下,饱和的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段时间后有少量的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
A. 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了 B.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C. 溶剂的质量减少了 D. 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10.把某温度下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有蓝色晶体析出 B. 有白色沉淀析出 C. 溶液变为无色 D. 有水蒸气逸出.
11.20℃时将某硝酸钾溶液均分为两份,第一份恒温蒸发掉10克水,析出晶体a克 ;第二份恒温蒸发掉20克水,析出晶体6克。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2a=b B. 2a≤b C. 2a≥b D. 2a12.在淡水缺乏的海岛上,可利用图所示简易装置从海水中获取淡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杯中的水是淡水
B. 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是物理变化
C. 海水通过活性炭吸附也能获取淡水
D. 获取淡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二、填空题
13.分离混合物的常见方法如下:①蒸馏法;②过滤法;③结晶法。请指出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分别采用的方法(填序号):
(1).酒精(沸点78℃)和水的混合物 ;
(2).西瓜榨汁后块状果肉与西瓜汁分离 ;
(3).从甘蔗汁中得到蔗糖 。
14.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人类可以对海洋进行合理利用。
(1)如图,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水在该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
A.分子间隔
B.分子种类
(2)人们通过晒盐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晶体,这种结晶方法叫________,利用这种结晶法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____。
三、解答题
15.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请思考下列问题:
(1)已知宁波某盐场测得:①海水中含氯化钠约为3.5%;②在海边打深井,井水中含氯化钠约为8%。晒盐最好用________(填序号)作原料。
(2)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
B.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3)海水晒盐提取食盐晶体后留下的母液叫卤水,其中含有的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等物质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40℃时,将50g硫酸镁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若使其形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A.增加溶质 B.蒸发溶剂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②关于卤水中含有的氯化钾(KCl)、氯化镁(MgCl2)、硫酸镁(MgSO4)三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三种物质均为易溶物质
B.10℃时,向40g氯化钾(KCl)固体和40g氯化镁(MgCl2)固体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溶液均能达到饱和状态
C.60℃时,三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浓度可能相等
四、实验探究题
16.粗盐的精制一般要经过以下操作流程:
(1).上述操作中需要用到玻璃棒的步骤是 (填序号)。
(2).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应该出现的情形是 (填字母)。
(3).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产率,发现产率偏低,其原因不可能是 (填字母)。
A. 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 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 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 蒸发皿内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净化的知识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①中的碳罐中的活性炭,用于吸附杂质,②中的超滤膜用于过滤,③中的紫外线灯用于杀菌消毒,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 C
【解析】【分析】溶解度(solubility,符号S),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溶解度)的溶液。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解答】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说明20g的水中最多能溶液氯化钠7.2g。而a中只加入了5g的氯化钠,所以a溶液为不饱和溶液。A错误;
B、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40g,所以2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8g。所以c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3.3% .B错误;
C、b中溶液在加热的过程中,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始终为饱和溶液。C正确;
D、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D错误。
故选C。
3.【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过滤操作的实验过程确定所需的器材。
【解答】在进行过滤操作时,烧杯中装上液体,将装好滤纸的漏斗放在铁架台上的铁圈上,再将玻璃棒抵在滤纸最厚处,接下来将滤液沿玻璃棒倒入漏斗即可,则还需要铁圈,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净化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③自然沉降,此操作只是把固体颗粒沉降而并未进行彻底分离,在此净化过程中应是最初的阶段;
①化学沉降(用明矾),可除去水中沉降下来的小固体颗粒,因此应排在沉降后;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使用漂白粉在水中生成氯气杀死水中病菌,此时水中含有少量氯气不能直接饮用;
④加热煮沸,通过加热煮沸,可使水中氯气挥发,并进一步杀菌,经过此步净化后的水达到了饮用标准。
则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②④。
故选A。
5.【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蒸发溶剂无晶体析出时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加,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A、溶液质量会随着溶剂的蒸发而减小,不符合题意;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随溶剂的蒸发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的溶解度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D、溶质没有析出,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超滤膜起过滤作用分析。
【解答】由自来水的处理过程可知,步骤②中超滤膜对应作用为过滤;
故选A。
7.【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蒸馏时碎石可防止暴沸分析。
【解答】 蒸馏烧瓶中加入少量的小石粒,是为了防止液体的暴沸;
故选D。
8.【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蒸馏的原理分析,结合过滤、结晶等分离方法解答。
【解答】A、从海水中分离蒸馏水需用蒸馏法,符合题意;
B、从粗盐中分离食盐和泥沙可用过滤法 ,不符合题意;
C、从食盐和蔗糖的混合物中分离蔗糖可用结晶 ,不符合题意;
D、从硝酸钾溶液中分离硝酸钾可用结晶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饱和食盐水因溶剂减少而析出晶体,析出晶体后仍是饱和溶液分析。
【解答】A、饱和的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段时间后有少量的固体析出,因温度未变,溶解度不变 ,不符合题意;
B、室温下饱和食盐水析出晶体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室温下饱和食盐水析出晶体,是因为溶剂减少,溶质析出,符合题意;
D、溶液仍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的热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会有硫酸铜晶体析出分析。
【解答】硫酸铜的热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会有硫酸铜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仍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晶体析出,溶液仍呈蓝色;
故选A。
11.【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蒸发溶剂要先达到饱和然后再析出晶体分析。
【解答】若20℃时硝酸钾溶液为饱和溶液,则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相等,2a=b,若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则2a故选B。
12.【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海水获取淡水的原理和活性炭的作用切入解答。
【解答】A、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原理是通过蒸发,从而使海水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然后遇冷变成水滴到水杯中,因此水杯中的水是淡水,A不符合题意;
B、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是利用水的蒸发实现的,只有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获得淡水,C符合题意;
D、温度越高,水分蒸发的越快,获取淡水的速率越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3.【答案】 (1)①
(2)②
(3)③
【解析】【分析】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蒸馏是通过加热汽化的方法而将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结晶法分为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酒精易溶于水时,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①;
(2)果肉难溶于水,西瓜汁易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②;
(3)甘蔗汁是甘蔗的水溶液,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出蔗糖,故选③。

14.【答案】 (1)B
(2)蒸发;溶剂受温度影响不大
【解析】【分析】(1)当物质在固、液、气三态之间转化时,分子的种类和体积都保持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隙,据此分析判断;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蒸发。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明显的物质;②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解答】(1)海水吸收太阳的热量,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变成蒸馏水,则在此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化,而分子种类不变,故选B。
(2)人们通过晒盐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晶体,这种结晶方法叫蒸发,利用这种结晶法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三、解答题
15.【答案】 (1)②
(2)A
(3)33.3%;ABCD;AC
【解析】【分析】(1)氯化钠的含量越高,相同质量的盐水得到的盐越多,据此分析;
(2)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3)①首先将50g与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比较,确定溶液是否饱和,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使不包含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改变温度从而改变溶解度;
②a.微溶: 0.01~1g ;可溶: 1g~10g; 易溶:>10g;
b.将40g与10℃时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溶解度进行比较;
c.浓度的大小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因为②的氯化钠含量高,且它是经过土层过滤的,污染更小,故选②;
(2)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小,所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故选A。
(3)①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大于50g,所以在该温度下将50g硫酸镁加到100g水中,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33.3%。
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最大,若升温或降温,溶解度都会变小,所以可以采取升温或降温的方法使之转化为饱和溶液,也可以通过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之达到饱和,故选ABCD;
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时,三者的溶解度均大于10g,所以均属于易溶物质,故A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大于40g,而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40g,所以氯化钾能形成饱和溶液,而氯化镁形成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60℃时,在三者都是不饱和溶液的情况下,只要溶质和溶剂的比值相同,那么它们的浓度就相同,故C正确。
故选AC。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③④⑤
(2)D
(3)C
【解析】【分析】(1)玻璃棒用途: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根据粗盐精制的过程分析解答;
(2)根据滤纸的折叠方法判断;
(3) , 则精盐的产率偏低,肯定是获取到的食盐的质量偏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上述操作中需要用到玻璃棒的步骤是溶解、过滤和蒸发结晶,故选③④⑤。
(2)在步骤D中,滤纸之间存在缝隙,这会造成过滤效果很差,则如图1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D。
(3)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故A正确不会题意;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大,导致制得率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导致制得率较低,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填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