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6 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6 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09 11: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知道估算的两种策略“往大估、往小
估”。
2.认识并掌握约等号的书写,能用简单的方法表达估算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估算的过程,能够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估算,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推理判断,并说明估算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价值观: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推理判断。
3.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次教材把估算内容作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既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习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还要学习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什么时候往大估,什么时候往小估,逐步形成估算能力。
学生在第四单元学习了加减法的估算,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刚刚学过笔算乘法,在解题中一定会有学生用笔算解决,教师要给予肯定,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可以用估算解决这样的问题,体会估算的价值。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和同学交流如何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将数据往大估或往小估来进行估算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 教学设计思想
1. 教学策略设计
基于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的交互技术的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本次教学主要采用了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
本节课教学,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现实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用,突出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辅助学生加深对估算方法的掌握。
3. 教学媒体的准备及使用环境
教学前教师要准备PPT课件,教学中需要使用Office2007以上版本及视频播放器进行演示。
3、 教学评价设计
《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评价表
评价项目 自评 组评
听课状态 ☆☆☆☆☆ ☆☆☆☆☆
表达能力 ☆☆☆☆☆ ☆☆☆☆☆
分析数据 ☆☆☆☆☆ ☆☆☆☆☆
解题能力 ☆☆☆☆☆ ☆☆☆☆☆
自测题1 王伯伯家一共摘了180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能装32千克,6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吗?
自测题2 一篇文章500字,丁叔叔平均每分钟录入78个字,6分钟能录入完吗?
4、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媒体资源 学生活动 策略意图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老师带学生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需要自己准备午餐。本着够吃、吃好的原则,我还要买一根火腿肠和一瓶矿泉水。那我带5元钱,够吗?为什么? 课件呈现两种物品和价格。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复习加法估算方法,让学生熟悉旧知识,为乘法估算学习做准备。
2、同学们刚才帮老师解决问题的时候,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加法估算。
3、加法我们可以估算,那乘法可以估算吗?怎么估?想研究一下吗? 想。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30分钟) 1、老师要带学生参观科技主题公园。快看看,我遇到什么问题了。 课件呈现问题。 学生读题。 经历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步骤——分析与理解,让学生学会分析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8元和29人指的是什么? 说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8是门票的单价。29是总人数。
3、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8×29,就是求29个8是多少。
4、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方法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学生独立思考。做完后交流。
5、反馈:先反馈精确计算的。都谁和他做法一样。 生:8×29=232(元)232﹤250答:250元不够。 经历估算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用往大估的策略解决问题,利用不等式性质进行推理判断。
6、还有同学是这样做的。看看,他用的什么方法? 生:8×298×30=240(元)240﹤250答:250元不够。
7、还有谁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的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选择估算呢? 生:因为估算计算简单。
8、这道题,只问我们250元买门票够不够,让求买门票花了多少钱了吗?所以我们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9、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为什么你就确定250元够呢?240也不是29×8的精确值啊 生:因为把29估成30,是往大估了,30×8=240都小于250,那29×8肯定小于250。
10、现在请你把估算过程和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说过程。
11、29×8估算后,大约等于240,那我们可以这样写估算的算式。29×8≈240(元)。这个符号是约等号。怎么写呢?跟老师一起写一下(ppt展示)。这个算式读作29乘8约等于240。240是怎么得来的呢?把29往大估(贴条)成30,我们把30写在29的上面,写小一点,这样就能让人看明白估算的过程了,而且书写也比较简便。 课件呈现约等号。
12、只写240﹤250,能清楚的表达思考过程吗?我们可以这样写,29×8﹤240,说明什么?再写240﹤250,这样就更清楚了。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一个算式。29×8﹤240﹤250。 生:说明29×8的结果小于240
13、回顾刚才的估算过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估算过程,把这说清楚(比较)。 学生交流。
14、最后我们把答写上,要写完整。
15、请同学们看屏幕,如果老师要带92人去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请你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呈现例题。 学生独立做题。 经历估算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用往小估的策略解决问题,利用不等式性质推理判断。
16、学生展示,说过程。这回我们是把92往小估(贴条)。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92×8≈720(元)。700﹤720答:700元不够。
17、还是92人参观,800元够吗?想一想可以怎么样做? 课件呈现例题。 生:92×8≈800(元)。800=800答:800元够。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18、有不同的方法吗?(根据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估算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说收获。 回顾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
2、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用精确计算还是要估算。估算有两种策略,往大估,往小估。我们要根据数学信息,和问题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估算解决问题,你掌握了吗? 课件呈现总结。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估算两种策略的认识。
板书设计 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阅读与理解: 票价:8元 参观人数:29人 92人 问题:带250元够吗? 带700元够吗? 800元够吗?分析与解答: 29×8≈240(元) 92×8≈720(元) 92×8≈800(元) 29×8﹤240 92×8>720 92×8﹤800 240﹤250 720>700 答:800元够。回顾与反思:答:带250元买门票够。 答:带700元不够。
5、 课堂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买门票的情境,让学生结合实际,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在交流对比中,体会估算的价值。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跟画约等号,解决了以往学生约等号总是画错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多次强调让学生或一说估算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种估算的策略——往大估和往小估,同事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比较,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估算的两种策略,但是在灵活选择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在本课的结尾,我对解决问题时要选择估算还是精确计算进行对比和总结,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29×8﹤240﹤250
100
往大估
90
30
往小估
92×8>720>700
出示问题,复习旧知
多媒体
学生解题
教师点拨,出示课题
出示例题
多媒体
学生解题,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呈现方法
出示例题
多媒体
学生解题,交流总结
出示例题
多媒体
学生解题,交流总结
归纳总结
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