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短 歌 行
曹 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文体特点,通过特点把握诗歌情感。
2、细读诗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3、通过学习,理解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
壹 文体知识
(一)汉乐府
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诗歌。
(二)短歌与长歌
长歌行
青 青 园 中 葵,朝 露 待 日 晞。
阳 春 布 德 泽,万 物 生 光 辉。
常 恐 秋 节 至,焜 黄 华 叶 衰。
百 川 东 到 海,何 时 复 西 归?
少 壮 不 努 力,老 大 徒 伤 悲。
短歌行
对 酒 当 歌,人 生 几 何?譬 如 朝 露,去 日 苦 多。
慨 当 以 慷,幽 思 难 忘。何 以 解 忧,唯 有 杜 康。
青 青 子 衿,悠 悠 我 心。但 为 君 故,沉 吟 至 今。
呦 呦 鹿 鸣,食 野 之 苹。我 有 嘉 宾,鼓 瑟 吹 笙。
明 明 如 月,何 时 可 掇?忧 从 中 来,不 可 断 绝。
越 陌 度 阡,枉 用 相 存。契 阔 谈 ,心 念 旧 恩。
月 明 星 稀,乌 鹊 南 飞,绕 树 三 匝,何 枝 可 依?
山 不 厌 高,海 不 厌 深,周 公 吐 哺,天 下 归 心。
短歌与长歌
问题:《短歌行》长而《长歌行》短?
短歌与长歌
区别在于谱曲歌唱时拖腔的长短;
而拖腔长短又由作品情感的激越与舒缓决定。
由于《长歌行》情感激越,故其拖腔长,而称长歌;
曹操《短歌行》情感悲怆,故其拖腔短,而称短歌。
短歌与长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
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短歌与长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如现代散文随笔一样的叫歌,重于记事步骤驰骋的叫行,二者兼有的叫歌行。
贰 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作者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1、政治军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天子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2、文学方面
建安文学开创者,其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创作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建安文学”指汉末建安时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
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
用 典
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借用历史故事、前人语句、神话传说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
类型:事典;语典
效果: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手法分析
用 典
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往往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3、简洁精炼,内涵丰富。典故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比 兴
定义:“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 兴
作用:
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加强古诗形象性,也丰富其意蕴,为古诗增添含蓄委婉之美,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
兴寄的言外之意才是表达的真正目的,怀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常以比兴出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率20万众,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时年曹操已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他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创作背景
问题:《短歌行》创作时间是赤壁之战前夕还是赤壁之战之后呢?
叁 诵读感知
譬如朝露(pì) 鼓瑟吹笙(shēng)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讌(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一)字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意朗读节奏和韵脚。
(二)诵读
肆 文本探究
翻译
P55 《优化方案》文本对译
【思考1】诵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叹,人生苦短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思,求贤若渴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迎,仰慕贤才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盼,天下归心
诗歌分析
【思考2】找出诗歌中感彩最浓的字眼。
明确 忧。从“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诗句可以看出。
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思考3】作者如何写“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①设问,自问自答,突出心中的苦闷。
②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抒发了对年华易逝的感慨。
③借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指代酒,以美酒来消愁,寄托忧思。
第一节
【思考3】作者如何写“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二节
明确
用典①,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抒发自己对渴望和思慕。
用典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诗人期待贤者的热诚,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款待他。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大意: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句出处
“美人”则是以男女之爱来象征君臣朋友之谊。《离骚》与《九章》中多次提到“美人”,有时是指君主,有时也可能指诗人自己。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原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大意: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思考3】作者如何写“忧”?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第三节
①“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思考3】作者如何写“忧”?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四节
① 比喻,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
②化用《管子·形势解》的句子,表明诗人海纳贤才的诚意。
③用典,借用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
原文: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势解》
大意:海不拒涓涓细流,故能成就它的博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故能成就它的巍峨;明君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故实现他门下的人才济济。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原文:
周公戒伯禽曰:“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思考4】如何评价诗人开篇就感叹人生苦短?是否有些消极?
明确 不消极。
这是人生短暂之叹。诗人的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为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
这是壮志未酬之叹。诗人为实现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
这不是无所作为、蹉跎岁月的消极之叹,而是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隐含着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思考5】“诗言志”,从诗人的“忧”看出他有怎样的“志”?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功业未成
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
彪炳华夏
【思考6】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
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将女子对情人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再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之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1、合理引用和化用
2、妙用比兴
用难以触摸的“明月”比喻贤才,用“乌鹊南飞”比喻人才南流,拿“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永远不会发生“人满之患”。
3、巧用欲扬先抑手法
诗歌以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为开头,最后转折,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达到极致,大大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在继之以忧愁、开朗。诗人面对短暂的人生,抒发了人生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表达了积极进取、延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人生理想。
主题概括
问题:《短歌行》创作时间是赤壁之战前夕还是赤壁之战之后呢?
作业
1、对比阅读曹操的另外一篇作品《求贤令》,思考以下问题。
《求贤令》与《短歌行》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有哪些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曹操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