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陈涉世家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篝火(gōu) 数言(shuò) 将相(jiāng)
B.丛祠(cí) 占卜(bǔ) 惩办(chéng)
C.嗟乎(jiē) 烹食(zhēng) 当行(háng)
D.辍耕(chòu) 阳夏(jiǎ) 怅恨(chàng)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固以怪之矣
C.发闾左適戍渔阳
D.辍耕之垄上
3.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臣之妻私臣
C.辍耕之垄上
D.何陋之有
4.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次当行 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天下苦秦久矣;秦二世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这次起义的导火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C.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表现了二人对当时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或“奏疏”。
B.本文是奏章,全文以议论为主,同时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C.诸葛亮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三条建议。
D.《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词中可常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分别写到了“白露”“清明”两个节气。
B.“‘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这是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C.古代礼仪中,“跪”是指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长跪”。
D.“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苏轼字子瞻。
二、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9.学完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对联续写】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续写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点争鸣】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他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
(3)【精神接力】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请你向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10.阅读《陈涉世家》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题。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面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次当行 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置人所罾鱼腹中
C.为天下唱
D.固以怪之矣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陈胜认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这次起义的导火线,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C.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表现了陈胜、吴广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将jiàng。C.烹pēng。D.辍chuò。
2.答案:D
解析:A项中“被”同“披”;B项中“以”同“已”;C项中“適”同“谪”;D项无通假字。
3.答案:C
解析:C项和题干中的“之”均是“去、往”的意思。A.代词,指代见到的景象。B.助词,相当于“的”。D.宾语前置的标志。
4.答案:D
解析:A.编次/军队驻扎。B.写/字条。C.统率/将领。D.都是“应当”的意思。
5.答案:B
解析:正确的划分应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答案:C
解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7.答案:C
解析:应该是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
8.答案:B
解析:引述内容是对《史记》的评价。
9.答案:(1)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3)岳飞。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贏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解析:(1)首先根据题干中诸葛亮的事迹可知,下联与“关云长”相对的是“诸葛亮”,然后运用拆合法来对下联。所谓拆合法就是把一句话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对应,最后把分别对应的词组组合成一句话。“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可拆分为“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根据词性相同、平仄相合的原则可对出“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个性解读能力。首先明确表态“诸葛亮不是愚忠”。然后阐明理由:可从刘备的嘱托、诸葛亮的人生理想等方面思考作答。
(3)所选人物是“英雄人物”,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可采用“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的基本模式作答,另外概述事迹过程中可适当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评价。语言要简洁、流畅。
10.答案:1.D
2.B
3.C
4.(1)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行吗?
解析:1.D项均译为“应该”。A.次:编次;停留的处所。B.书:写;信。C.将:率领;名词,将军。
2.A.“適”同“谪”,强迫;C.“唱”同“倡”,首发;D.“以”同“已”,已经。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