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选择题(40分,每题2分)
1.它是一个拥有伟大气度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众所周知的狮身人面像、木
乃伊等都是他们的杰作。该文明是(A)
A.埃及文明
B.两河文明
C.希腊文
D.印度文明
2.下列关于金字塔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
A.是国王的巨型陵墓
B.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是国王权力的象征
D.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被奴役的象征
3.1903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
它的上面刻有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前言”及法律条文。这一重要遗产属于
C B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中国
4.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有(A
①狮身人面像②象形文字③太阳历④甲骨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文字是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右图是西亚人创造的古老文字,它诞生于
(B)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6.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
域……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诞生了(B)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维护严格的种姓制度
D.维护全体居住者的利益
8.从《汉谟拉比法典》可以了解到古巴比伦社会的许多方面,以下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是(B)
A.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B.分为自由民和奴隶两个等级
C.家庭奴隶制是当时的一大特征
D.奴隶制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8.从《汉谟拉比法典》中可以了解到古巴比伦社会的许多方面,以下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是(B)
A.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B.分为自由民和奴隶两个等级
C.家庭奴隶制是当时的一大特征
D.奴隶制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9.下列关于楔形文字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
A.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
B.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C.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古代埃及人最早创造和使用
10.“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
的是(C)
A.古埃及奴隶制度
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
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再生族初次结婚时,必须娶同种姓的女子
再生族若一时糊涂娶了
低级种姓的女子,其家族和后代就立即沦为首陀罗。”(古代印度《摩奴法
典》)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在古代印度,高种姓的财产多于低种姓
B.在古代印度,低种姓的女子素质不高
C.在古代印度,首陀罗与其他种姓结下仇怨
D.在古代印度,等级制度十分严格(共25张PPT)
01知识梳理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
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2.古埃及国家的兴起与灭亡
阶段
时间
概况
约从公元前3500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
产生
年开始
若干个小国家
公元前3100年
统一左右
古埃及初步实现统
法老图特摩斯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
强大
三世统治时期帝国
三、法老的统治
5统治者: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
法老作为全
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
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6.王权衰落: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
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
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02基础题组
知识点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下图是某古国“神权官僚政治结构示意图”,我们若
要实地考察该国历史遗存,必须前往
法老
神权
神(宗教)
政府
书吏、州长
祭司
兼祭司长
居民
信徒
知识点二金字塔
3.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
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
在茫茫沙漠的边缘,见证人间世态的变迁。金字塔
是
A.古埃及国王的宫殿
B.古巴比伦国王的宫殿
C.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D.古巴比伦国王的陵墓
器
4.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
术的。”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建造巴黎圣母院
C.发明楔形文字和字母文字
D.建造麦加清真寺
知识点三法老的统治
5.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选出的“解说员”向全班
同学介绍本组所选专题的相关资料。有一组的解
说员展示搜集的材料如下方框所示。请你判断其
所选的专题是
(1)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2)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3)其统治者称“法老”
A.声代印度
B.古代埃及
古巴比伦
D.古代希腊
7.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仅仅是法老的名
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大臣们以亲吻法老的脚
为荣。下列关于古埃及法老统治的表述中,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国王被称为法老,掌握国家一切大权
B.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C.胡夫之后,法老的权力逐渐增强
D.金字塔是法老权力的象征
03中档题组
8.右图为上海世博会某参展国的展馆图。展馆亮点:
法老时代的古董真品,配以精彩的幻灯片、纪录片
和音乐等,着重体现其首都—“世界之母”开罗及
其城市的发展。该国家是
A.利比亚
B.伊朗
C.伊拉克
D.埃及(共25张PPT)
01知识梳理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
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
亚”,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
狭长地带
2.国家产生: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
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古巴比伦王国
4.王国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
小国。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
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5.统治措施: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6.王国强盛: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
盛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7.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
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8.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
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
等级。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9.历史价值:《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
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
源远流长
02基础题组
知识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文明的发祥总是和河流密切相关。西亚的中心地
带荒凉而干旱,这片漫无边际的沙漠,如今看来毫
无生气可言,可它却拥有多个“世界之最”:最早建
立的城市,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甚至最早
的药典,等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
述人及迦勒底人共同创造了这一古老、辉煌的文
明。孕育这一文明的是
B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4.如图,这是某校九年级(3)班的学生制作的历史学
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该处是
文明名称:古巴比伦
著名人物:汉谟拉比
文明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诞生地:印度河、恒河流域
A.文明名称
B.著名人物
文明代表
D.诞生地
知识点三《汉谟拉比法典》
5.如图,这一文物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文明的重
要遗产。它记载的是
A.《一千零一夜》的内容
B.《伊利亚特》的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D.《古兰经》的内容
6.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其中男性家
长享有的特权主要体现在
①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
②奴隶可以不承认男性家长为自己的主人
③欠债时可以将妻子儿女送去抵债
④妻子儿女可以起诉男性家长
A.①③B.①④C.③④D.②④(共23张PPT)
01知识梳理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
大陆
2.文明兴起: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
域。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
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
世纪
3.外族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
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
4.鼎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
盛时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
、森严的种姓制度
5.四个等级: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
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其等级秩
序包括:
第一等级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7.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为乔达
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8.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
“众生平等”;同时,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
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
宗教之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
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
中国内地,后又传到东亚、东南亚其他国家
02基础题组
知识点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创造出右图文明遗址的文明古国是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2.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
隶制国家的是
A.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蒙古人
D.雅利安人
3.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是
B
A.汉谟拉比统洽时期
B.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C.法老胡夫统治时期
D.新巴比伦王国时期
知识点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4.右图所示的制度来自
A.古埃及
婆罗
B.古巴比伦
刹帝利
C.古印度
吠舍
D.古代希腊
首陀罗
5.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被称作
(B)
A.阶梯制度
B.种姓制度
C.种族制度
D.族姓制度
6.“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
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这种制度
B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