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题(含答案)
1.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B.《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作者追寻真理的足迹。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
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A.《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故事。
B.“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这是艾青后期作品《伞》中的诗句,因为伞真实、率真,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
C.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D.《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之所以不借芭蕉扇给孙悟空,是因为孙悟空曾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她怀恨在心。
E.《朝花夕拾》中的《父亲的病》揭露了庸医误入的丑恶现象,揭示了几位“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3.下列对于名著《朝花夕拾》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中,鲁迅先生追忆童年时救的一只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B.《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忆述儿时阅读的感受,赞美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C.《无常》一文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D.《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了为父亲请医生治病的情景,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4.《朝花夕拾》中的许多句子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需要认真品味。下列句子出处及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抒发了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的深切怀念。
B.“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是《父亲的病》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对传统医学的质疑。
C.“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是《无常》中开篇的句子,鲁迅先生直笔批判,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D.“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是《藤野先生》中蕴含无奈之情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在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之后的悲愤。
5.小林想在图书馆借一本书,你向他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原名《旧事重提》,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在《社戏》里,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C.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6.《藤野先生》一文中,说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学医太难 D.要拯救国民精神
7.下面是某位同学在阅读《朝花夕拾》后摘抄的经典句子,据此推断这篇文章是( )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A.《无常》 B.《狗·猫·鼠》
C.《二十四孝图》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8.关于《朝花夕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这本散文诗集中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譬如《故
乡》《五猖会》都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
B.《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赞美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中体现的封建孝道,更阐明了“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C.鲁迅先生在《琐记》中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比喻,写出油蛉、蟋蟀的叫声悦耳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9.关于《朝花夕拾》,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后更名为《朝花夕拾》。
B.《五猖会》一文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与厌烦。
C.《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D.《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来写,把一个淳朴善良,并有着新思想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10.“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这首很有年代感的民谣,让我们不禁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请回答下面问题。
下面文章中,提到鲁迅弃医从文原因的文章是( )
A.《阿长与<山海经>》 B.《藤野先生》
C.《父亲的病》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1.近期同学们阅读了《朝花夕拾》后,有不少问题难以理解,后来同学们查找背景资料,结合原文认真思考,有了如下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
A.“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从原文来看,鲁迅不是反对白话,他反对的是反对白话者。
B.“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句话其实是摆出了鲁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此时,白话已不再仅仅是白话,更是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言词。
C.鲁迅由童年回忆引出的诅咒是有原因的,《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是孝道,完全把自然本能的爱变得扭曲,只有白话文读物才能满足儿童对新形式书籍的喜爱。
D.鲁迅诅咒反对白话者的原因是封建传统道德、传统教育有极大的害处:教人愚孝,虚伪、残酷,违背人性;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唐代诗人中,“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C.《驿路梨花》以梨花为喻,并为线索,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讴歌了年青一代的优秀品质。“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主要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D.《伟大的悲剧》的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传记《三位大师》等。
13.鲁迅的下列作品,全部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项( )
①《阿长与<山海经>》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③《故乡》④《孔乙己》⑤《琐记》⑥《社戏》⑦《藤野先生》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A.①③④⑤ B.②⑥⑦⑧
C.②③④⑥ D.①②⑤⑦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
B.《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如象鼻虫、蜘蛛、螳螂、蜜蜂等。
C.《西游记》是吴承恩的长篇章回小说,共100回,记叙了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的故事。
D.《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
15.下面四个选项都是关于《朝花夕拾》,有误的一项是( )
A.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B.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中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C.这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比较好读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
D.这部散文集,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16.回忆《朝花夕拾》的内容,下列人物不是出自这部散文集的是( )
A.长妈妈 B.藤野先生 C.闰土 D.范爱农
17.下列关于《朝花夕拾》里面的人物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是描写的寿镜吾先生。
B.“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描写的范爱农。
C.“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这是描写的阿长(长妈妈)
D.“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这是描写的藤野先生。
18.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琐记》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作者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讽刺和批判了旧道德。
B.《海底两万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场面描写惊险紧张,一波三折。比如小说开头人们对“海怪”的种种猜测,充满了悬念;在海底遨游时历经章鱼、鲨鱼搏斗等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C.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啼哭”,像这样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的片段在《昆虫记》里常常出现,视角独特,文笔优美,行文活泼。
D.《儒林外史》也和众多小说一样,其中人物的肖像描写是脸谱化的,如“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虎背熊腰,体格魁梧”等。
19.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五猖会》。
B.作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逆流言和中伤,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作者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
C.衍太太的形象出现在《父亲的病》和《琐记》中,她是鲁迅先生的邻居,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虚伪自私。
D.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的图书是《24孝图》,这本书是长妈妈送的。
20.下列对《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前半部分写阿长的粗鄙,是为了突出后半部分阿长对“我”的无私关爱。
B.《二十四孝图》写的是鲁迅从最早得到的画图本子中,知道了“孝”是艰难的,以此告诫读者“孝”是需要真心付出的。
C.《五猖会》写鲁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文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与儿子的隔膜,以及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
D.在《狗 猫 鼠》一文中,鲁迅写了他“仇猫”的原因:残忍,一副媚态,吵到了自己,以为吃了“我”的隐鼠。
21.下列依次对《朝花夕拾》《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鲁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的悲惨处境。作品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B.《西游记》中,玉帝欲遣兵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入上界,做弼马温。当猴王得知弼马温只是个管马的小官后,便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托塔天王、哪吒二将。
C.为了供应城市木材,要在三个月内修一条铁路。保尔和共青团员被调去修铁路。筑路队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都威胁着保尔和同志们。保尔忘我地工作,连靴子都烂了。
D.《水浒传》中,鲁智深把两个领头泼皮踢到粪坑后,泼皮们买些酒菜向他赔礼。大家正吃得高兴,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鲁智深脱掉外衣,用左手向下搂住树干,右手把住树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那棵树竟然被连根拔起。
2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回忆了所谓“名医”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揭露了他们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行径。
B.《傅雷家书》中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通过书信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傅聪,希望他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C.《水浒传》中描写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宋江怒杀阎婆惜,李逵大闹飞云浦等情节,塑造了一大批英雄好汉的形象。
D.《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严监生、匡超人等都是其中的艺术形象,强烈地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
2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24.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 )
A.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B.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C.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D.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5.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B.《五猖会》,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想到难逢如此盛大的庙会,“我”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我”背书,一盆冷水把“我”的兴致全浇灭了。文章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D.《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孝道”的赞美。
二、文本阅读
(一)
(甲)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乙)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丙)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A,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他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
26.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段选文的主要内容。
27.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本句中“疑心”能否改为“觉得”,为什么?
28.结合(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内容分析寿镜吾和藤野先生教学上各有什么特点?
29.(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的哪篇文章?试结合整部作品分析一下文中A的人物形象。
30.“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表现了少年鲁迅充满了求知欲、好奇心,下列选项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我在叔祖家看到了绘图的《山海经》十分渴望,在阿长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一套。
B.因《陶庵梦忆》中有对迎神赛会盛况的记载,我便十分渴望去看东关的五猖会。
C.我对为我一人所独有的《二十四孝图》画图本子中的故事一直喜爱,念念不忘。
D.我听父亲说过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那么一般大,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
(二)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31.上述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中的《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32.从全文看,“我”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两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三)
琐记(节选)
(1)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轻,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2)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3)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4)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5)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6)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7)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8)好。那么,走罢!
34.选文回忆了衍太太哪几件事?根据内容,简要概括。
35.文章第(3)段加点词“和蔼”,有何妙处?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6.文章第(2)段写沈四太太的行为和遭遇有什么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7.你如何理解文中第(8)段的“那么,走罢!”?《朝花夕拾》中鲁迅经历了不仅这一次“出走”,请你结合链接材料和你的阅读体会,简要阐述。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藤野先生》)
(四)
①他现在毫不留情了,然而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又有些不同了。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脚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脚色,就是“正人君子”之所谓“老婆儿女”。凡“下等人”,都有一种通病:常喜欢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对于鬼,也不肯给他孤寂,凡有鬼神,大概总要给他们一对一对地配起来。无常也不在例外。所以,一个是漂亮的女人,只是很有些村妇样,大家都称她无常嫂;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一个是小孩子,小高帽,小白衣;虽然小,两肩却已经耸起了,眉目的外梢也向下。这分明是无常少爷了,大家却叫他阿领,对于他似乎都不很表敬意;猜起来,仿佛是无常嫂的前夫之子似的。但不知何以相貌又和无常有这么像?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
②这捧着饭菜的一幕,就是“送无常”。因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③有人说,他是生人走阴,就是原是人,梦中却入冥去当差的,所以很有些人情。我还记得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屋子里的一个男人,便自称是“走无常”,门外常常燃着香烛。但我看他脸上的鬼气反而多。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38.选文选自_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___ 》。
39.请结合文本,请谈谈民间的百姓为什么喜欢无常?
40.有人说,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对无常的喜欢,其本意是表达童年时的美好回忆。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
五猖会(节选)
鲁迅
①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②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③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④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41.作者写童年时看迎神赛会与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记载的明人赛会很不一样,文章用了两个二字词语对此进行了对比介绍,请写出这两个二字词语。
42.第④段中“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说说“他们”指的是谁。
43.读完全文,你认为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应该如何理解?
44.(积累链接)本文出自《朝花夕拾》,请再写出两个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篇名。
参考答案
1.D2.BC3.B4.C5.B6.(1)D(2)D7.B8.C9.D10.B11.C12.B13.D
14.D15.B16.C17.C18.B19.D20.B21.B22.C23.D24.A25.D
26.甲:“我”到三味书屋拜先生及先生叫我们读书学习的故事。乙:藤野先生帮“我”修改讲义及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故事。丙:范爱农不主张发电报斥满政府及绍兴光复后,“我”与爱农到街上走一通所见。
27.不能,因为“疑心”不仅表现老师大声朗读的沉醉痴迷之态使“我”认为是极好的文章,而且也表现了“我”对老师所朗诵的内容毫不理解,委婉地批判了私塾学堂所教授的内容陈旧晦涩。改为“觉得”无法表现“我”对老师教授内容难以理解的感受,表意不丰富。
28.寿镜吾老先生对待学生严而不厉,温和和气;教学方式比较守旧刻板;注意用朗读感染学生,注意言传身教(教学认真、投入)。藤野先生教学认真,严谨,精益求精;对问题有探究和专研精神。
29.《范爱农》范爱农,一位思想进步的觉醒知识分子,爱憎分明、为人正直、倔强,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30.D
31.朝花夕拾 五猖会 鲁迅
32. 高兴(快乐、兴奋) 忐忑(无奈 、失落) 有把握(自信) 不高兴
33.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大家)内心的焦急
34.怂恿我们吃冰;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怂恿我偷母亲的钱;传播我变卖家里东西的谣言。(写出三点即可)
35.“和蔼”一词为反语,写出衍太太怂恿我们吃冰时表面态度和蔼可亲,内心则是捉弄孩子的丑恶嘴脸和不良的居心。
36.沈四太太担心我们肚子痛,制止我们吃冰却遭到我们的厌恶;与衍太太怂恿我们吃冰还收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形成对比。突出衍太太的丑恶和“我们”的无知。
37.文中的“我”因受到衍太太这类人的流言中伤,没有能力也不懂得抗争,为了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不得已逃离,前往南京求学。
《藤野先生》一文中“我”受到“幻灯事件”的刺激,从“学医”出走,走上文学的道路。鲁迅一生都在出走,在出走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38. 鲁迅 朝花夕拾
39.民间的百姓喜欢无常,主要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
40.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对无常的喜欢,其本意并非是表达童年时的美好回忆,而是表达对现实中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对黑暗社会的绝望,对人世不平的愤慨,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41.豪奢 简单
42.指游手好闲的闲人。
43.这句话写出了“我”特别渴望看赛会,希望参与到赛会中去的心理。
4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狗 猫 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