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历代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先秦时人们依靠牢固的血缘联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保障,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政治格局
军功
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军功爵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
品行才能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试能力
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才能门第
一种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一、选官制度
2.九品中正制
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制,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积极:这种制度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人才的需要,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工具,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走向衰落。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3.科举制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4.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社会的统治基础,;
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促使选官制度逐渐成熟;
④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⑤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⑥促进文学的繁荣 (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⑦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消极: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二、三省六部制
西汉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他们既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令、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二千石郡守、王国相,大大影响皇帝的集权。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秦: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亲卫武将(皇帝亲信)
尚书台(尚书令)
侍从近臣
中朝官
(决策)
外朝官
(执行)
三公九卿等
皇帝
外朝官是在宫廷外办公的官员。
中朝官是指在宫内办公的官员和皇帝身边的属员。尚书本来是皇宫内收发和记录奏章的技术性工作,起在行政机关和皇帝见传达信息的作用。后来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有意扩大尚书的机构,尚书获得了拆阅和事先批阅奏折的权力,又获得了批阅奏章下发的权力,逐渐侵蚀外朝官的权力。
汉: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东汉: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自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了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朝代更迭后,新朝为了强化君权,特立机构中书省,将尚书台的权力分割出去一部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和掌机要,自然也就成了参与最高决策的核心机构。由于中书省设在宫苑,由皇帝的近侍顾问转成,所有王朝政令皆自所出,所以权威日重,人称“凤凰池”。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书省:草拟诏令
三省六部制
进入晋朝以后,设立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有议论尚书奏事之职,在对尚书奏事说三道四的同时,由于其皇帝跟班的地位,所以还可以时常对皇帝的阙失提点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门下省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开始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也发表批评意见,最后发展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不合适的诏书驳回重议,这就获得了“封驳权”,这就形成了对中书省的制约。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执行
三省六部制
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三省六部制
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何以开元、天宝之际会形成李林甫、杨国忠擅权的局面?变乱制度的正是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宰相的宰相(或曰当国宰相、宰相之长),使宰相制度发生变化,终于使皇权跌落和三省制度变形,一方面皇帝不亲理朝政,另一方面又舍弃三省合议制原则,转而委用个别亲信宰相裁决政事。如委用得贤,固然无妨,一旦委用得奸,必然导致政局败坏。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三省六部制的异化
天宝政局崩坏的制度因素
三省六部制
时期 中枢机构设置 权力配置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朝和外朝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进
国家
人民
-财政支出:养兵、赈灾、工程、官吏工资···
+财政收入:赋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三、赋税制度
魏晋:租庸调制
私有土地
人丁
土地
人丁
无主荒地
流民
国有土地
其他流民
北魏孝文帝:均田令
国有土地
人丁
战乱
魏晋:租庸调制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
1、交纳粟二石,称做租。
2、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
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
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
唐:两税法
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土地平均
税收平均
土地兼并
税收平均
分夏、秋两季征收
唐:两税法
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藩镇割据
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
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
特点:征收对象
人丁和财产并重
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影响: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唐:两税法
租庸调→
户税、地税
自耕农→商人、官僚、奴婢
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
人丁和财产并重
以人丁为主
以财产为主
唐:两税法
魏晋:租庸调制
明:一条鞭法
清:摊丁入亩
课堂检测
1.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一做法
A.导致了官僚队伍膨胀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详解】
根据“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可得出,三省议政有利于决策的合理化,减少失误,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三省,排除A;丞相没有决策权,排除B;这一做法是加强皇权的体现,排除C。
2.科举制创立于隋炀帝时期,直到唐朝中后期科举出仕的比例仍然不高,然而随着宋朝录取人数大量增加,科举出仕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此推知,宋代的科举制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营造了“重利”的社会风气
C.选拔出大量优秀的人才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A
【详解】
唐朝中后期科举出仕的比例不高,然而“随着宋朝录取人数大量增加,科举出仕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进行合理的推断可知,选官制度的发展对社会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正确;宋朝科举出仕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营造了“重文”的社会风气,排除B;C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推知”,排除;科举制本身带有公平公正的特征,但是这种特征并未传导至整个社会,并未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排除D。
3.某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运行机制:“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①属官各拟意见,再由该省长官即宰相核审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送由②属官一番复审,若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最后再由③负责执行。”题中①②③应该是
A.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所以①②③分别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故选C,排除AB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宋书》卷九十四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 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 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 阻滞社会阶层流动
3.《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曰:“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材料所述的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4.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资料乙:“为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丙甲乙丁 D. 乙丁丙甲
5.察举制的特点是( )
A. 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官员 B. 官员选拔权由中央垄断
C. 门第高低是选官的标准 D. 道德高尚是唯一的推荐依据
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及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而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
B.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减缓了由于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所沿用
7.《新唐书列传一百七》记载:范阳人卢均原是监察御史,后“迁给事中,有大诏令,必反覆省审,驳奏无私。”卢均调任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8.隋文帝设立三省,使其互相牵制,这实际上就是将宰相的权力进行了分散,将决策权和行政执行权分离。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行政效率的不断降低
C.相权严重威胁到皇权 D.中枢机构制度的创新
9.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推行,突出反映了
A.调整中央地方机构 B.相权分散不利于中央集权
C.中央决策的科学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0.在唐代,凡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均要经由尚书省发付中央诸司及地方州、县;中央各政令机关有符、移、关、牒下达诸州者,也要经由尚书省发遣。这说明唐代尚书省
A.限制了中央决策权的行使 B.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枢纽
C.履行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唐代科举制度以考查学识为主,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有的学者评论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阻断了豪族入仕途径 B.消除了阶级观念和差别
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 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
12.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A.土地兼并严重 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
C.商品经济发展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3.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设立了史科。史科的考试内容只有问义与试策两项,而且及第者待遇较高,能通一史即“同五经、三传例处分”,三史皆通则“特加奖擢”。这一做法意在
A.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 B.发挥以史资政的功能
C.促进史学的良性发展 D.简化科举取士的程序
14.唐玄宗设立翰林学士后,翰林院开始逐步取代中书省的职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俨然成为更重要的一套决策班子,被称为“内相”,“但凡大诰令、大废置”,“莫不专受专对,他人无得而参”。据此可知,唐中后期
A.创新制度以加强皇权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优化制度以提高效率 D.贵族政治已然衰落
15.唐朝建立后,沿用隋制,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关。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日有争论,纷纭不绝”。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行政失误
C.扩大了宰相职权 D.规范了民主程序
二、材料题
16.人才的选拔历来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一个环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材料二 隋唐全面推行科举制,且应试者的门第、流品限制不严,广大的社会中下层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科举成了社会成员获取功名、地位与权利的重要途径,社会成员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学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参加科举考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吴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价九品中正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指出科举制的进步之处。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答案
A
A
C
C
A
D
C
D
D
B
D
A
B
A
B
16.
(1)德行、才干、家世。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考试成绩(或才干/才学)。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或不再只看重门第,官员选拔更公开公平,选官制度走向成熟);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推动了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或文化的推广)
【详解】
(1)标准:根据材料“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可归纳出德行、才干、家世。评价:根据材料“……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削弱中央集权、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进步:根据材料“广大的社会中下层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科举制的进步之处可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强化中央集权、推动社会风气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7.
(1)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汉武帝:建中朝(内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可知,皇帝独尊;根据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等信息可知,皇权至上。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汉武帝时期建立内外朝制度;唐太宗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