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0 13:48:54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
西夏的建立
蒙古灭西夏
金灭辽
1125年,金灭辽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038 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辽的建立
1、概况
916 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一、辽与西夏
文化措施
政治措施
采取“藩汉分治”制度,设置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事务。
经济措施
阿保机提倡农业,垦艺荒田,接受农耕生活。
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2、辽国的巩固措施
背景:公元 1004 年,辽军南征逼近东京,宋真宗到达澶州后士气大振,辽宋议和。
和议内容:
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辽撤兵。
意义: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定,贸易兴旺;加强民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3、辽宋和战
藩汉分治: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两院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北方民族入主而经常造成的农业破坏和社会倒退局面的出现,促进了辽国政治、经济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订立的和约。1004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劝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取胜,1005年1月,宋辽订和约: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澶州又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基本概念
深化理解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1、对辽来说
使其安然脱险,而且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
2、对于北宋来讲
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
3、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
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即它换来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速边境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史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思考:辽采取因俗而治用意何在,又取得怎样的成效?
目的:更好统治汉人,巩固统治。
成效:政治、经济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史料探究
文化措施
政治措施
仿照唐宋政治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同时保留一套蕃号官称;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
经济措施
仿照汉文楷书,创制西夏文字;
对外关系
名义上先后向北宋、金称臣,实际上保持事实独立。
庆历和议后,宋廷设置榷场,恢复双方贸易往来,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迅速发展。
4、西夏的巩固措施
二、金朝入主中原
1、起源:
(1)女真族由唐时的黑水靺鞨发展而来,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2)北宋中后期完颜部强盛起来,统一女真各部;
(3)建立: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次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也称上京)。



2、巩固
(1)政治:
①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②猛安谋克制
性质: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内容: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与汉族同居,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影响:
A.减少财政支出;
B.保证较强战斗力;
C.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
(女真)“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金灭北宋。
女真

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逃往南方。
(2)军事:
先后灭辽、北宋;
签订绍兴和议,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1153年,迁都燕京,后改名中都;
(3)大定之治: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完颜雍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积极恢复发展农业,政局稳定,财政充足,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
卢沟桥(修建于金朝)
3、衰亡
金世宗后,逐渐衰亡。
原因:
①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②猛安谋克制的日益腐化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有星的天空旋着,
众百姓反了,
不进自己的卧内,
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着,
全部百姓反了,
不卧自己被儿里,
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这段材料反映了12世纪时蒙古草原的什么局面?
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部落间分裂、战争不断
1、背景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蒙古族的统一与蒙古政权的建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统一首领:
尊称:
统一时间:
统一原因:
铁木真
1206年
成吉思汗
当时蒙古草原相互混战,人民渴望
统一;
个人经历:父亲的遭遇,切身感悟
到各部落统一,草原才能和平。
铁木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无敌的蒙古骑兵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蒙古汗国
俄罗斯
中亚
印度河流域
西夏

对外
对内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271年

时 间:
国 号:
都 城:
大都
建立者: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为什么定国号“大元 ”?
"大元"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蒙古(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大都

元朝是如何建立并统一全国的?
灭西夏,金
忽必烈即元世祖,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元朝于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
元朝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2、在地方
行省制度
行省
路、府、州、县
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史料研读
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行省的特点。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权力较大,
但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
元代的行省划分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省规模和行政区域的划分,在名称上也保留了许多行省的名称。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
地方政策:边疆政策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西域
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吐蕃地区
宣政院印
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台湾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着蒙古的征服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人,成为回族的前身。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元朝的民族关系
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元朝的民族关系
元顺帝
元末农民起义
课堂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金朝的建立与制度
辽朝的建立与制度
西夏的建立与制度
金朝的鼎盛与衰落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辽与西夏
金朝入主中原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元朝的制度
元朝的民族关系
元朝的民族关系
元朝的灭亡
课堂检测
1.辽建国后,皇帝按春夏秋冬四季外出游猎,朝中官员随行,并于游猎地区设置行帐,名为“捺钵”。其中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与南北面诸大臣会议国事;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与南北面大臣议国事及接受外使朝贺。捺钵制度( )
A.说明辽帝国保留了草原习俗 B.说明辽朝中央集权制尚未稳固
C.反映出辽代并没有固定的都城 D.纯粹是皇帝游乐、休闲的需要
B
2.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科举考试中开设进士科并用本民族创制的文字答题的是(  )
A.辽 B.西夏 C.金 D.北魏
C
3.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被宋朝的中国文明所强烈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而这些领土又从未纳入过(当时的)中华帝国的版图。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  )
A.随季节迁徙政治中心的辽朝行营 B.国制契丹,汉制汉人的南北面官制
C.女真族的“猛安谋克”管理系统 D.蒙古族犬牙交错式的行中书省制
B
4.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迁都后国家管理的需要 B.旧俗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
C.完全接受汉族文化的价值观 D.金统治者深感旧俗的弊端
A
5.据《金史》记载,金朝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据此可推知,此举(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 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A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习题
一、单选题
1.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3.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6.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7.《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  )
A.元朝在对边疆管理上更趋一体化 B.元朝疆域更加辽阔
C.元朝赋役负担远远重于唐朝 D.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范围相似
8.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制。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9.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 )
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因地制宜的统治
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10.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鲜卑族
11.分析下图,元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体现的特征是 (  )
A.区域协同发展
B.多层级、复式结构
C.元朝因袭宋制
D.重集权、君主专制
12.铁木真为13世纪的家可汗,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他( )
A.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建立了入主中原的统一王朝
C.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D.征服了南亚及整个欧洲地区
13.唐代设立节度使,总揽地方军、民、财、政之权,权重势雄。宋太祖即位后,限制诸州兵权、财权,并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元朝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表明从唐到元( )
A.政府始终以强干弱枝为指导思想 B.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分配趋于合理
C.中央对地方权力的管理宽严并举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僵化
14.元朝时期,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兼领吐蕃之地。宣政院下属的地方机构分为三道,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俗自相传袭。朝廷这一做法( )
A.旨在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B.导致地方的实际权力增大
C.有效地缓和了民族矛盾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元朝脱脱主持编修的《金史》称“非大定之仁政,不足以固百年之基”,其中的“大定”是指( )
A.耶律阿保机统治时期 B.完颜阿骨打统治时期
C.金世宗统治时期 D.元世祖统治时期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材料二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南台备要》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下行省的施政“规矩”。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表现并作简要评价。
17.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
“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儒士参政新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答案
C
B
B
A
B
B
A
A
A
C
B
C
B
D
C
16.(1)“规矩”:行省是中央中书省派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职权受中央政府牵制;一度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2)表现: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省官互迁并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
评价: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7.(1)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
(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
(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