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一中高一语文学习巩固性训练
阳信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测试试题
2010年9月
总分:120分 时间:100分钟
班级:52级 班 姓名: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20分,附加分8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⑴木直中( )绳 ⑵金石可镂( ) ⑶习其句读( ) ⑷阿谀( )奉承
⑸皓( )首穷年 ⑹动辄( )得咎 ⑺畸( )形发展 ⑻滥用辞藻( )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4分)
⑴( )而不舍 ⑵无( )轻重 ⑶深思( )虑 ⑷不求( )解
⑸( )欺欺人 ⑹( )步自封 ⑺( )之不理 ⑻物( )类聚
3.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4分。全部作答且完全正确可获得附加分4分)
⑴青,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
⑵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⑶吾师道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诗的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请仿照以上的鉴赏分析,对后两句进行鉴赏分析。
5.从以下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道作答。(4分。全部作答且完全正确可获得附加分4分)
⑴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
文化的独立性,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影响力和免疫力。由于文化独立性的衰弱乃至完全丧失,才会形成这样一种怪现象:在西方,是商业攀附上了文化;而在我们这里,却是文化卖身给了商业。由于动力的不同,所以虽同样是与商业的结合,在彼处是文化统领了商业,是商业为文化服务;而在我们这里,却是商业情结完全挤占了文化情结,利益追逐完全替代了责任感追求,文化成了商业婢女,成了赢弱不堪的四不象的怪胎。
答:
⑵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注意与前文句武结构和修辞手法相一致。(4分)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锰烈,为生命敲响热烈有战鼓;秋天的风, , ;冬天的雪, , 。
二、阅读与鉴赏(6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21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圣心:
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
⑶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十驾:
⑷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
7.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4分)
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
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故:
⑶蟹六跪而二螯 而:
⑷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者:
8.本段文字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 等。(2分)
9.本段文字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3分)
10.将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21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
⑵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
⑶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
⑷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
1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4分)
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之:
⑵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也:
⑶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而:
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
1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5分)
本段文字,作者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现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 ;再以士大夫 跟 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做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 。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 。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8题。(18分)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 羽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侯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5.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4分)
答:
16.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分条回答。(4分)
答:
17.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6分)
答:
18.试分析倒数第三段中划线的描写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4分)
答:
三、作文(60分)
19.写作规范的议论文,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结构进行,即首段提出议论的中心,尾段表明自己对观点的认识或提出希望等,而中间部分则通过具体事例、名人名言等材料具体分析论证。请按照以下提纲写一篇议论文。600字以上。
题目: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第一段:提出论点,表明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80字以内)
第二段: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通过举例、引用或比喻等方法论证“好老师”的标准。(300字左右)
第三段:从反面论述怎样的老师是不符合你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的。(200字左右)
第四段:总结全文,提出希望。(100字左右)
阳信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单元测试答题纸
2010年9月
总分:120分 时间:100分钟
班级:52级 班 姓名: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20分,附加分8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⑴中 ⑵镂 ⑶ 读 ⑷谀
⑸皓 ⑹辄 ⑺畸 ⑻藻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4分)
⑴( )而不舍 ⑵无( )轻重 ⑶深思( )虑 ⑷不求( )解
⑸( )欺欺人 ⑹( )步自封 ⑺( )之不理 ⑻物( )类聚
3.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4分。全部作答且完全正确可获得附加分4分)
⑴
⑵
⑶
⑷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5.从以下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道作答。(4分。全部作答且完全正确可获得附加分4分)
⑴
⑵
二、阅读与鉴赏(60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 圣心: ⑵ 无以:
⑶ 十驾: ⑷ 寄托:
7.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4分)
⑴焉: ⑵故:
⑶而: ⑷者:
8.本段文字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 等。(2分)
9.本段文字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3分)
10.将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道: ⑵圣:
⑶明: ⑷道:
1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4分)
⑴之:
⑵也:
⑶而:
⑷乃:
1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5分)
本段文字,作者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现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 ;再以士大夫 跟 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做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 。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 。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5.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4分)
16.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分条回答。(4分)
答:
17.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6分)
答:
18.试分析倒数第三段中划线的描写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4分)
答:
参考答案:
阳信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20分,附加分8分)
1.⑴木直中(zhòng)绳 ⑵金石可镂(lòu) ⑶习其句读(dòu)⑷阿谀(yú)奉承
⑸皓(hào)首穷年 ⑹动辄(zhé)得咎 ⑺畸(jī)形发展 ⑻滥用辞藻(zǎo)
2.⑴(锲)而不舍 ⑵无(足)轻重 ⑶深思(熟)虑 ⑷不求(甚)解
⑸(自)欺欺人 ⑹(固)步自封 ⑺(置)之不理 ⑻物(以)类聚
3.⑴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⑵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 ⑷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
4.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5.⑴“文化独立性的衰弱(或“丧失”)导致中国文化成为怪胎”或“文化独立性的衰弱(或“丧失”)导致中国文化出现怪现象”(4分。若答“文化独立性的衰弱降低了影响力”或“文化独立性的衰弱使它受制于商业”可得3分,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⑵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兹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共4分,每句2分,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前文不一致不得分)
二、阅读与鉴赏(60分)
6.⑴圣心:圣人的思想。⑵无以:没有办法。⑶十驾:拉车走十天。⑷托身,安身。
7.⑴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那里。⑵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⑶而:表并列,可译作“和”。 ⑷者:代词,表原因。
8.比喻、对比
9.⑴学习要不断积累;⑵学习要持之以恒;⑶学习要专心致志。
10.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11.⑴道:风尚。⑵圣:圣明。⑶明:明智。⑷道:指道德学问。
12.⑴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⑵也: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⑶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⑷乃: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13.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 对待自己的孩子 对待自己 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 士大夫耻于从师风气的不正常
14.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5.①第一段写“我怕父亲”,为下文定“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②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③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答出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
16.①乐观(开朗)的性格;②富有生活情趣;③热爱(敬重)民间文学;④煞费苦心地培养儿子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技能,或煞费苦心让儿子在画画方面开阔眼界。(4分。四点中,答对一点得1分)
17.①父子之间感情有隔膜;②父子之间文化教养存在差异;③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④父子之间的年龄发生变化;⑤父子之间地位发生变化。(五点中,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
18.这段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一种凄清的环境气氛,表达了“我”的一种离愁。(4分。“凄清气氛”2分,“离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