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一中高一语文学习巩固性训练《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档属性

名称 阳信一中高一语文学习巩固性训练《为了忘却的记念》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06 10: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阳信一中高一语文学习巩固性训练
《 为了忘却的纪念》
班级: 姓名: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竦( )身 ⑵迂( ) ⑶戳( )穿 ⑷吮( )血
⑸隔( )膜( ) ⑹偈( )子 ⑺涅( ) 槃( ) ⑻信札( )
⑼镣( )铐( ) ⑽挈( )妇将雏( ) ⑾缁( )衣
⑿禁锢( ) ⒀淤( )积
2.解释下列词语。
⑴竦身:
⑵高慢:
⑶隔膜:
⑷迁怒:
⑸依稀:
⑹缁衣:
⑺眷眷:
⑻拳拳:
⑼隐约其辞:
⑽素不相识:
⑾情随事迁:
⒀人心惟危:
⒁急于事功:
⒂延口残喘:
3.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
二、自主探究
4.“民众”与“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词,说明他什么样的爱憎?
5.怎样理解文中的三个典故?(选取其中一个分析)
6. “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一些内容,在本文中许多地方有所表述,请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7.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请谈谈自己对鲁迅这种选择的看法。
8.依据文本,举例说明《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并分别谈谈它们的作用。
9.依据《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记叙柔石和白莽的内容,写一段文字为他们其中的一位画像。
10.依据文本,尝试补写下面的文字中省略的内容。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三、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11.第一段中“悲愤”与“悲哀”两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


12.结合文章标题来理解第1段的文字,是为了“忘却”呢,还是为了“记念”?

13.第1段结尾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忘却了没有? 从文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概括不超过22字)

1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不超过22字)

(二)读下边的文章,完成13-17题。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5.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6.加点句子中的“悲愤”能否改为“悲哀”,为什么?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悲愤心情的是哪一联?


17. 第二节引用向秀的《思旧赋》,目的是什么?作者说“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懂得了什么?



18.“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含义是什么?


19.节选部分是全文的结尾部分,这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链接阅读:
柔石小传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以一九○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的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构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参考答案:
《 为了忘却的纪念》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1.⑴竦(sǒng)⑵迂(yū)⑶戳(chuō)⑷吮(shǔn)⑸隔(gé )膜(mó)⑹偈(jì)⑺涅(niè)槃(pán)⑻札(zhá)⑼镣(liào)铐(kào) ⑽挈(qiè)雏(chú)⑾缁(zī)⑿锢(gù)⒀淤(yū)
2.⑴身体向上耸。⑵自高而傲慢。⑶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⑷把对甲的怒火发到乙身上,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⑸仿佛,不清晰。⑹黑色的衣服。⑺怀念,依依不舍。⑻诚挚恳切。⑼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⑽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⑾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⒀意思是人心险恶难测。⒁做事急于求成。⒂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3.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二、自主探究
4.“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都是该国的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
5.三个典故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内蕴,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中心题旨,起了极好的作用。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汶,后惠帝的叔父燕五朱棣为夺帝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一说下落不明),方孝孺入狱,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诏书被杀,祸及870余人。方孝孺为姓朱的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高僧坐化”的典故显然也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捕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晋朝向秀作《思旧赋》,纪念因不满司马昭集团统治而被杀害的好友嵇康、吕安,表明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极大不满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向秀以含蓄笔法,只字未提好友死因,只用简短笔墨曲折表现哀伤愤激之情,借典故表达自己的悲哀和失去自由的痛苦。鲁迅用此典,将当时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揭露蒋介石统治和司马昭以屠杀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没有言论自由,“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
6.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挈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家客栈里。”“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7.(略)
8.记叙、议论、抒情(举例略)
9.(略)
10.(略)
三、阅读鉴赏
11.区别:悲愤包括悲哀和愤怒两种感情。原因:“悲愤”有两面,悲哀与愤怒,鲁迅要摆脱的是悲哀,血海深仇则是不能忘却的。
12.为了纪念,否则,就不会写这篇文字了。
13.没有;这两年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
14.写作目的:借此竦身—摇,将悲哀摆脱,去投入新的战斗。
15.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组成排比,和本文开头“两年以来,悲愤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相呼应,把自己的处境和烈士的遭遇对照着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和无法抑制的悲愤。
16.悲愤不但包含对烈士牺牲的悲痛,还有对反动派暴行的愤怒。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7.引用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政权一样,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懂得了“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
18.悲哀摆脱,化悲痛为力量。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还在继续,革命的路还很漫长。
19.结束全文,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