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一中高一语文学习巩固性训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文档属性

名称 阳信一中高一语文学习巩固性训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05 16: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阳信一中高一语文学习巩固性训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班级: 姓名: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芜杂( ) ⑵嫉恨( ) ⑶诬蔑( ) ⑷诅咒( )
2.用下列形近字组词。
掩: 摸: 域: 蔑:
淹: 模: 蜮: 篦:
俺: 漠: 惑: 篾:
逐: 悼: 估:
遂: 掉: 沽:
绥: 淖: 轱:
3.解释下列成语。
⑴豁然开朗:
⑵浅尝辄止:
⑶非同寻常:
⑷坚忍不拔:
⑸卓有成效:
⑹永垂不朽:
4.指出下列破折号的用法。
①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
②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
③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
④“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强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
二、研究探讨。
5.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6.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7.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8.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9.“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10.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11.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12.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13.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14.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15.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16.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17.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18.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19.“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20.“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21.“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22.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23.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24.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副标题,给文章拟一个正标题。
25.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6.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7. 本文短小精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为了使上下文紧密联系,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递性语句。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段落和语句,并分别加以说明。





三、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8~32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8. (1) 文中加点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答:
(2) 文中与“生命要素”相呼应的词语是什么?
答:
29. 文中画线部分是一个单句还是一个复句?是单句,请找出句子的主干;是复句,请概括各层大意。
答: ?
30. 马克思革命实践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答:
31. 对文中加点的“第一次”该怎样理解?
答:

32. 最后一段中“正因为这样”中的“这样”包含哪些意思?请分条写出来。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3~36题。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 帆
(1)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2)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做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3)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4)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5)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6)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二十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7)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8)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9)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33. 本文题目是“马克思之墓”,而文章前四段却写英国其他名人的塑像和海德公园中戴安娜曾经走过的几条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4.第5段作者说“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结合文意,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叹”?


35.第8段中引用马克思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36.文章最后一段以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分辨词义
停止·停滞
? “停止”与“停滞”义很相近,但有区别。有“停止不前”一词,也有“停滞不前”一词,没有弄清它们的词义很容易用错。 “停止”:表示不再前进,不再继续的意思。也就是指行为、动作的终止。例如:“这家饭店生意清淡,顾客门可罗雀,决定停止营业。” “滞”:不流通。原指因液体物质积留而不流通。如:“在急剧的冷冻和复温过程中,温度下降时,血管强烈收缩,致使血流停滞。”引申为工作或事业受阻,不能顺利发展。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长期于停滞状态。” “停止不前”与“停滞不前”意思不同。“停止不前”表示就此停住,一动也不动了。“停滞不前”表示长时间不见进展或极慢。
观念·观点
? 都有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的意思。“观念”侧重个光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影响,如“根据我们在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开业指导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认为大学生在创业前,需要转变以下观念”;而“观点”侧重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如“这是产业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许多观点和思维将因此被颠覆”。
方式·方法
? 都有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手段的意思。“方式”着重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如“批评人要注意方式、场合,切忌简单和粗暴”;“方法”着重指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具体做法和途径,如“目前中国处理垃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另外,“方式”常跟“生产”“生活”等词语搭配,而“方法”常跟“科学”“思想”“分析”等词语搭配,在这些结构里,二者不能互换。
估计·估量
? 都有现有情况作出的大致推断或计算的意思。“估计”着重于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作大致的推断或计算,对象比较具体,如“根据日前的工作进程,我估计再有一个星期就可以完工了”;“估量”着重于对局势、情况、力量的比较衡量,一般不用于具体的数量计算,如“盗版的泛滥,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发现·发觉
? 都有知道了隐藏的或没有注意到的食物的意思。“发现”侧重于通过视觉或通过分析研究揭示,如“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发觉”侧重于通过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而察觉,如“她那种细微的表情变化还是被老师发觉了”。另外,“发现”还可以作名词,如“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而“发觉”不能作名词。
自豪·骄傲
? 都有为自己或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秀品质,或取得好成绩、成就而感到光荣的意思,都是形容词。“自豪”侧重于体现豪迈的情怀,如“我为我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而感到自豪”,“我很自豪地告诉大家:‘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拿了第一!’”等。“骄傲”强调成绩、品质、荣誉等十分突出,如“孙雯以突出成绩当选为世界足球小姐,我们女生都感到非常骄傲”;“骄傲”还可以作名词,如“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还有自以为是,看不起人的意思,贬义,与“谦虚”“虚心”相对,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 都有对一下子明白了的意思。“豁然开朗”强调顿时现出开阔敞亮的境界,引申为顿然晓悟,如“只要按我们所讲的十种关系作指导,对语篇加以分析,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得豁然开朗,清楚明了”;“茅塞顿开” 比喻闭塞的思路,由于受到启发,忽然开通,豁然领悟,也作“顿开茅塞”,如“把西藏的几个各具特色的地区做了一番评价,令我在了解西藏的这几个地方的要点,特别是了解林芝上,茅塞顿开”,“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都有熟练自如,做事顺手的意思,都是形容词。“得心应手”指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做事非常顺手、自如,是直陈性成语,如“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要成功地完成这个大手术,需要一把得心应手的手术刀”等;“驾轻就熟”原指驾着轻车走熟路,今比喻因为熟悉而做事容易,是比喻性成语,如“他是游泳健将,当救生员自然驾轻就熟”“二人在片中演出一对似敌似友的情侣,感情发展扑朔迷离,黎明与舒淇自是驾轻就熟,演绎得惟妙惟肖,构成影片的一大卖点”。另外,“得心应手”还能充当补语,如“对于这样一件事情,他做起来太得心应手了”;“得心应手”还形容运用自如,如“没想到这位杰出的诗人在宣纸上作画也得心应手”。
【链接阅读】
谁敢去见马克思
赵廷鹏
  每年的新年伊始,各国的占星师就要对新的一年的国运作一番预言,也有好事者要做民意调查:哪些人死后可以升天堂。前一种预测就像瞎猫捉死老鼠,有时会碰个巧,更多的就像瞎狗看星星,自己蒙自己。后一种调查实际是了解一些知名人士的声誉,基督教国家的人民不论是不是宗教信徒,都相信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美联社发一条电讯:超过半数的美国人认为克林顿有机会进天堂,只有40%的受访者认为众院议长金瑞奇会上天堂。这则电讯引用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公布的一项针对一千名成年人做的调查,有87%的美国人认为自己会进天堂,只有79%的人相信印度修女“穷人的圣者”德蕾莎会进天堂。
  人们总是明于知人,暗于知己。美国人相信自己能进天堂比相信德蕾莎进天堂竟高出8个百分点。这位“给了诺贝尔和平奖以荣耀”的圣者尽其所有救助穷人,无论以哪一种文化的道德衡量,她都是一个崇高的人,有几个人敢和她比肩?可受访者中竟有8%的人认为自己比她更应该进天堂。
传统中国人给自己死后设想的理想去处是哪里呢?从马王堆出土文物推测,也是升天堂,大概模模糊糊认为天上比地下明亮快乐。如果祖宗光明磊落,修善积德,在天堂占有一席之地,其子孙后代就会投奔他。因此生前不敢做坏事,怕愧对列祖列宗,更怕打入十八层地狱,上刀山、下油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有人说自己死后不是见列祖列宗,是“去见马克思”。发展到现在,这话越说越宽泛,不论是不是革命领袖,是不是革命志士,是不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都说“我要去见马克思了”。
这话虽然和“去见列祖列宗”、“去见耶稣”一样虚幻,却自伟大,自命不凡,有一种和日月齐光的自豪感。如果真能像杨靖宇、夏明翰、陈毅、彭德怀、张思德、孔繁森、焦裕禄等千千万万的英烈那样,为人民利益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无愧于马克思,无愧于人民,那么有资格“去见马克思”的人越多,中国人民就越幸福,神州大地必是一片光明的人间天堂,耶稣预言的“世界末日”必然破灭。
  有多少人可敢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著作等身,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领域都有卓越成就,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吹响了人民解放的号角。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归结为“造反有理”用大刀长枪互相砍杀,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棍子,横扫一切,这类人肯定心虚,不能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处处实事求是,引用别人的片言只语都要注明出处,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发现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类历史的叙述有误,就加以修正。一切弄虚作假的人,“把一切成绩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浮夸谋利,崇奉“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人,绝对不敢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一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己生活艰苦,孩子因穷病夭折,甚至有时穷到买不起邮票、面包,《资本论》的稿费低到只相当于写作时抽掉的烟钱,可他一有了点额外收入,就捐助工人运动。像方志敏那样的人能见马克思,而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的人都不敢去见马克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全世界友情的典范,荣辱与共,生死不渝,在人类中寥若晨星。一切卖友求荣的“中山狼”,卖师叛教的“犹大”,屠杀功臣的“朱元璋”,消灭患难朋友的“勾践”,这类人敢去见马克思吗?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体现着人性,美丽,温馨,高洁,他在《致燕妮》中说:“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莱肖特的‘物质的交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即对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当今世界上谁有这种“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爱情?演绎着“株林之爱”的男男女女,有资格去见马克思吗?
  马克思一生无权、无势、无钱,他生前身后受人尊敬,著作被人推崇,靠的是人格伟大和理论光辉。他被世界坏人逼得到处流浪,成为“世界公民”,他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力量强迫别人崇奉他的著作,可他的著作誉满全球,流芳今古。据此而论,有多少思想家敢去见马克思呢?
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可以见马克思,但尧舜寥寥,敢见马克思的也寥寥。说自己要去见马克思的要三思而后言,先掂掂自己的分量:我凭哪一点去见马克思?人能逃脱罪恶,却逃不脱死亡,死后的“生命”比活着时的生命长啊!
【阅读指津】此文注重运用对比的写法,将马克思的楷模与一些不良言行进行对比,帮助读者明辨是非,认清人生的方向。此文语言生动活泼,引人深思。例如“如果真能像杨靖宇、夏明翰、陈毅、彭德怀、张思德、孔繁森、焦裕禄等千千万万的英烈那样,为人民利益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 无愧于马克思, 无愧于人民, 那么有资格‘去见马克思’的人越多,中国人民就越幸福,神州大地必是一片光明的人间天堂, 耶稣预言的‘世界末日'必然破灭。”
参考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
1.⑴芜杂(wú) ⑵嫉恨(jí) ⑶诬蔑wūmiè ⑷诅咒(zǔ)
2. 掩:掩盖 摸:摸索 域:领域 蔑:诬蔑
淹:淹没 模:模型 蜮:鬼蜮 篦:篦子
俺:俺们 漠:漠然 惑:迷惑 篾:篾席
逐:驱逐 悼:悼念 估:估量
遂:遂愿 掉:掉头 沽:沽酒
绥:绥靖 淖:浊淖 轱:轱辘
3.⑴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⑵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⑶非同寻常:寻常:平常。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⑷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⑸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⑹永垂不朽: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4.①表示转折②进一步解释说明,相当于括号③解释说明④表示话题转换
二、研究探讨。
5.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6.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7.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8.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9.“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10.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1.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12.广度和深度。
13.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14.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15.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16.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17.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18.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19.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0.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21.“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22.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23.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24.(略)
25.“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6.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27.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二、六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第二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四段的“不仅如此”,第五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六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七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八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这是作者思路清晰的反映,也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三、阅读鉴赏。
28. (1) 资本主义社会。(2) 毕生的真正使命。
29. 复句。“正是”之前概括马克思的革命活动,之后论述马克思革命活动的深远意义。
30. 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31. 在马克思之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过,说明了马克思对现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和重大影响。
32. ① 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争取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② 使现代无产阶级第一次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③ 写了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文章和小册子;④ 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开展工作;⑤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33.(1)意在与马克思墓的被冷落形成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2)意在表现世俗的心态和世人的浅陋。
34.马克思终生为平民奋斗,在死后却被众多平民冷落,人们的势利之心并没有因为马克思的呐喊而有所改变,这里的感叹中包含着作者内心的苍凉。
35.(1)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被私有化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2)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所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36.(1)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2)交代马克思后人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