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16 19:51:16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他是谁?
你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家庭的原因使的郑和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后入宫当太监在燕王府当差。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他率领大型船队七下西洋,加强了明朝同周边各国的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这个西洋指西太平洋吗?
指的是: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占城-----------
古里--------
满剌加-----
天方---------
越南
印度
马来西亚马六甲
沙特麦加
(20分)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浩浩荡荡的行驶在茫茫大海上。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热烈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物,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船队返航时,许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多搭乘他们的船只来访中国。
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危险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海上迷路的可能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郑和航海用的“宝船”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九桅十二帆的船只,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龙骨由数根木头连接起来,同独木一样坚固。船的“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一个锚,有几千斤重”。大宝船可容四五百人,甚至近千人。
郑和(1371——1435年)
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几点?
宋朝以来发达的造船业。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郑和个人优秀的品质和团队通力合作
当时明朝前期经济的发达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船数 200多艘 3艘
航船大小 长151.8米 长24.5米
随航船数 27800人 88人
第一次,公元1405~1407年。
第二次,公元1407~1409年。
第三次,公元1409~1411年。
第四次,公元1412~1415年。
第五次,公元1417~1419年。
第六次,公元1421~1422年。
第七次,公元1430~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
历史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特点: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你怎样评价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宣传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交流和友谊,促进了南洋的开发,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你认为 ……
郑和下西洋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吗?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强大,人民富足,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给明朝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倭寇是指当时经常流窜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他们与当地的奸商共同抢劫分赃。他们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百姓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明代抗倭图
戚继光,明朝中期著名的抗倭将领。自幼刻苦好学,练就一身高强武艺。17岁承袭父职,后又考中武举,负责山东防倭事务。他训练“戚家军”,在台州之战中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后与福建抗倭名将俞大猷密切配合,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戚继光的抗倭业绩,至今为人们所称颂。
抗倭形势图
台州大捷
福州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动 脑 筋
结合戚继光的诗句,说说他身上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
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决心。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戚继光驱除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1.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只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
2.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岳家军抗金是我们民族之间的斗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所以,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岳家军
戚继光抗倭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要回来,回来。母亲!母亲!
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是在哪一年?
你知道最早侵略澳门的侵略者是谁吗?
他们是怎样侵略澳门地区的?
七子之歌 1999年12月20日
葡萄牙侵略者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课堂小结
⒈知识线索:
⑴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郑和下西洋
⑵明朝后期-
国力衰落-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⒉对外交往特点:
⑴经济文化交流:
由繁盛到衰落
⑵国家政治关系:
由友好到冲突
⒈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C
⒉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
A 广 州 B 刘 家 港
C泉 州 D 上 海
B
⒊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有
①甘英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⑤班超⑥马可·波罗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C﹞
⒋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
①文天祥②戚继光③岳飞④郑和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②
D
⒌ 16世纪中期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 殖民
者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葡萄牙
D
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 ﹞
A1405 年 B1416 年
C1421 年 D1433 年
A
课 堂 检 测
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_______
2、郑和下西洋出发地是————
3、郑和下西洋从———年开始,到——年结束。前后历时——年,最远到达————和——————
4、郑和船队带去的商品中,以——-和——最受当地人欢迎。
5、戚继光九战九捷的地点是————台州。
明成祖
刘家港
1405
1433
28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丝绸
瓷器
浙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欧洲殖民者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的侵略活动。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③通过歌曲《七子之歌》引出澳门问题,结合现实讲述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
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课前导学
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物产、风土人情等情况。
查找澳门的历史沿革情况。
●教学渗透点
学习《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了解古今地名的变化,提高识读地图的能力。
写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船队下西洋”,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
从相关网站下载的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图片、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
明朝的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1405

1433年)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
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年)
交往
冲突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材料一:2005年7月11日,我国涉海行业在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高潮中,纷纷举行了庆祝我国首届“航海日”的活动。在我国设立“航海节”或“航海日”,一直是我国有关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世纪性纪念活动中,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 材料二: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由郑和统帅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 “郑和下西洋”。这和平之旅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六百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历史迷宫,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 打出课题“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教师提问:西洋指的是今天的那些地方?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教师边用多媒体投影片演示郑和西洋下的航线,时间、规模和所到过的国家和地区。 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规模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 航行船只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到达 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 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片演示介绍邮票《郑和西洋下纪念邮票》。 教师设问:猜猜看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片演示《郑和西洋下路线图》 教师设问:假如你是郑和船队的船员,你所乘坐的宝船可能会运载哪些货物?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能帮郑和出谋划策解决这些难题吗?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设问: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动脑筋思考问题。 4.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师出示对媒体投影片演示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人物郑和哥伦布达·伽马范围 西洋到达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数7次4次1次人数27 800人1 000~1 500人160人船数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17艘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宝船长44.4丈,宽18丈(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长24.5米,宽6米,100吨其他二舰50吨、40吨120吨、100吨 50吨
设问: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 教师介绍:“倭寇”的由来。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的严重后果。 戚继光与戚家军的抗倭 3.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 设问: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有什么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吗? 教师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出示多媒体投影片:《澳门回归》,你知道这张照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该事件发生在那一年? 同时播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片段。 你知道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为什么说明朝拥有澳门的主权? 教师小结:明朝的对外关系有友好的交往也有激烈的冲突。明朝前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宏大的船队,磅礴的气势。有人做了这样的一个比喻,假如哥伦布的船队和郑和的船队相遇,就好比是小渔船遇到了航空母舰。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每到一地,入境随俗,尊重当地风土人情和宗教习惯,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原则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宗教艺术、医药、农业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然而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海上征伐和贸易,中国放弃了与外界的交往,不了解当时的世界局势,盲目的自我欣赏,故而失去了发展的机遇。而此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明朝中期以后,明朝军民抗击倭寇和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明朝的对外交往冲突迭起。 ,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的时候,西方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制度上落后于西方,在科技文化上落后于西方,在军事上也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近代中国遭到了列强的欺凌。 学生阅读投影片提供的材料。 各组推选的历史小专家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本组同学及时作补充。 对照地图让学生边描边看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 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进行全面地分析,分组讨论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为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学生阅读教材,填写“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表格。 学生在邮票上找出郑和船队所到过的国家和地区。 选几个学生来介绍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等。 学生各抒己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 历史小专家列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 ①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造船水平的高超; ③航海技术的掌握; ④指南针的使用; ⑤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⑦优秀的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通力合作等。 学生阅读教材的大字、小字及插图,并结合教师补充的材料来全面分析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的启示: 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②科技发达,有杰出的人才,有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团队③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④学好外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作好准备⑤敞开国门,不断地吸纳各国先进的文化,国家富强了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 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抗击倭寇的必要性。 介绍戚继光与戚家军的抗倭事迹等。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①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抗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戚继光和他领导的戚家军同倭寇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并取得胜利,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得以全部肃清。 ②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戚继光为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从现实联系到历史,了解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知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材料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各组搜集的补充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从教科书获取信息,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引出本课课题作铺垫。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读图历史信息的能力。 学生还可能提出与教材的不同的看法。 大多数同学都能按要求填写表格,要适时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得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让准备比较充分的小组推选的历史小专家有选择的介绍,但不要费时过多。 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均给与鼓励。通过学生的讨论集思广益突破本课难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并由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师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民族自豪感。 结合民间纪念戚继光生动形象的故事、童谣、民间传说等,使戚继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学生进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明确“民族英雄”的概念。 通过比较学生能比较理智的学习历史,对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更加热爱祖国,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可是培养学生紧迫的使命感和凝重的责任感。
6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导航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
2、______年,郑和率领________多人,乘坐__________,从________出发,第一次下西洋 。到_______年,郑和先后______次下西洋。到过亚非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___世纪。
3、试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时间
次数
海船规模
船数
人数
到达范围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
2、戚继光抗倭:在 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 _______ 倭寇。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_____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__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