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检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检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9 13:1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第七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其主要表现分别是
A.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 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下面是中国早期的铁路工人斗争情况表。这种变化可以用来表明
时问 结果
1912~1920年 只是一部分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或被教唆利用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其他产业工人的声援
1921~1923年 罢工持续时间长,牵涉方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政治诉求)全面
A. 工人斗争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
B. 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 王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D. 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电影《建党伟业》演绎了“辛亥首义”到”党的成立”这一时间段的历史风云.以下内容有可能出现在该部电影中的是
①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临时约法》  ②北京学生走上街头高呼“还我青岛”
③共产国际派马林来中国开展活动  ④陈独秀出席中共“一大”并作发言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
A.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 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①中共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②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消灭了北洋军阀
③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
④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B. 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 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D. 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 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B. 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 “三大政策”的推动 D. 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下表为近代我国某一政权部分机构组成情况,据此判断这一政权是( )
姓名 任职 党派
汪精卫 常务委员 国民党
孙科 常务委员 国民党
胡汉民 外交部长 国民党
谭平山 农政部长 共产党
苏兆征 劳工部长 共产党
A. 南京临时政府 B. 南京国民政府
C. 武汉国民政府 D. 陕甘宁边区政府
1924年6月'邓泽如、张继等人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了《弹劾共产党案》,声称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确于本党之生存发展有重大妨害”,“不宜党中有党”。8月,张继等又抛出《护党宣言》,公开反对“反帝反军阀”的政治纲领。这表明(  )
A. 国民党右派排挤和攻击共产党的倾向渐露端倪
B. 北伐战争受挫导致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出现裂痕
C. 争夺国民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导致国共关系破裂
D. 奋斗目标本质不同使国共缺乏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曾制定《商民运动决议案》,称:“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该决议案最有可能制定于(  )
A. 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的理解,错误的是()
A. 根据国情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 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C. 形成独立自主解决革命问题的领导核心
D. 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关系
1928年,中共中央在给广东省委的指示信中提出:“中国现在革命的发展,事实上形成了特殊的方式,即农民割据,‘这种割据局面必须发展大城市的中心。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坚强起来’。”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尚未确立明确的民主革命目标
1947年中共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以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表明(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B. 土地革命取得了重大突破
C. 中共旨在减轻封建性的剥削 D. 工农联盟在政治上趋稳固
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1929年4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把原来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毛泽东调整土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巩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B. 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C.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纠正党内“左”的错误
1934年10月23日,香港《工商日报》载:“查朱、毛、彭德怀各匪首,自决定放弃老巢,于昨18日即分别率其匪军,向南路军各地防线突围。”此报道( )
A. 表明国民政府已获广大群众支持
B. 反映了朱毛军事指挥的失误
C. 说明红军内部出现方针路线的分歧
D. 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失利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
A.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 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 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 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下列对长征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②铸造了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
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军事统治
④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  )
A. 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 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C. 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 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下表为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出口(单位:百万元) 出口指数 进口 进口指数
1935 576 61.7 941 62.4
1936 706 75.6 953 63.9
1937 838 89.7 771 64.7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C. 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以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到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
A. 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 B. 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
C. 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D. 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然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摘自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材料三中国革命“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对民主革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走“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这条道路的重要因素。
近代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独立富强做出了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摘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并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哪些准备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列出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中的“延安时期”指的是1935——1948年。在此期间,毛泽东思想渐趋成熟;“改革开放时期”主要指的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在此期间,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排除均与此表述不符的ABC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只是一部分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或被教唆利用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其他产业工人的声援”、“罢工持续时间长,牵涉方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政治诉求)全面”可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人斗争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中国没有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很不充分,故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①②③项分别发生于1912年3月、1919年5月、1921年6月,均与题目中的时间段“‘辛亥首义’到‘党的成立’”,即1911年10月至1921年7月相符;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均未参与,故第④项的表述错误。故选C。
4.【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是想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而辛亥革命是直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三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政治运动,属于制度变革,不属于文化领域,也不属于经济领域,也没有体现技术转型,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考查三场运动的基本趋势。
近代中国有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正是为完成第一个任务而进行的斗争,体现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要求具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
①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中共成立于1921年,中共没有领导五四运动,故①错误。
②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没有消灭北洋军阀,故②错误。
③延安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故③错误。
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④错误。
据上,①②③④都存在错误。
故选D。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要求具备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日出东方”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火燎原”指井冈山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力挽狂澜”指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灯塔指引”指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进京赶考”指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即将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综上所述,先后顺序应该是: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故A正确。
BCD.此三项排列有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故选A。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武汉国民政,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C.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国民政府于1926年12月由广州迁往武汉。当时正值国共合作,国民政府中有共产党员担任要职,故C正确。
ABD.均与本题无关。
故选C。
9.【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大革命期间国民党右派仍然,有攻击共产党和国共合作的言论,这个时间应该是大革命初期,所以能够体现出选项的意思。
B.材料反映的是1924年的事情,而北伐战争是从1926年开始的。
C.在大革命时期,中共没有争夺革命的领导权。
D.国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新三民主义作为政治基础,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选项是错误的表述。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大革命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和结果。
10.【答案】B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还未出现国民党组织。故A排除;
材料信息中“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根据所学国民党提出团结平民进行革命,只有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故B正确;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与材料信息内容不符合,故排除C;
抗日战争时期重点为抗日,但没有体现反侵略的内容,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国民革命,了解国民革命的过程和大革命的意义,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国民大革命中,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合作,目的是为了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和中共的幼稚,大革命失败,第二次合作为共同抗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到抗战胜利,比较分析两国共合作及两次统一战线,认识国共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时代特征与中共二大,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知识迁移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读】
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奋斗目标(即“最低纲领”),是中共二大的内容,时间是1922年,而题干反映的时间是从大革命失败开始,是1927年以后。此项表述错误,故A符合题意。
B.“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来的,也是正确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故排除B。
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是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影响,此项表述正确,故排除C。
D.中共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日本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主张,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革命需要的,此项表述正确,故排除D。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要求基本正确解读题干信息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
A.题干没有体现出革命重心转向农村,故排除A。
B.依据‘这种割据局面必须发展大城市的中心。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坚强起来’可知,体现了中共中央仍然是强调城市的工人斗争为主,农村的割据政权只是特殊的方式,说明城市中心的道路仍然占主导地位,故B正确。
C.题干没有体现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故排除C。
D.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故排除D。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1937年,排除A:
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排除B;
《中国土地法大纲》旨在消除剥削,不是减轻,排除C;
《中国士地法大纲》通过消除封建剥削,争取农民支持,稳固工农联盟,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规定废除封建性以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结合土地革命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土地革命,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为战争的胜利赢得了群众基础。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A.题干的大意是,毛泽东对于没收土地的目标范围缩小了。这有利于团结农村中除地主以外的其它占有土地的阶层,可减轻敌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势力,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故A正确。
BD.两项所述题干中无体现,故排除BD。
C.当时的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题干时间是1929年),故排除C。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香港《工商日报》将红军称为“匪军”,表明他们将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视为合法正统的,但这不能说明国民政府已获广大群众的支持,故排除A。
BC. 题中《工商日报》的新闻,不能说明朱毛军事指挥犯了失误,也看不出红军内部的分歧,故排除BC。
D.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与题中时间一致。根据“查朱、毛、彭德怀各匪首,自决定放弃老巢”,可知《工商日报》是在报道红军反围剿的失利,以及1934年10月红军的领导者朱德、毛泽东、彭德怀被迫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长征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题干表明,党中央做出了以陕北作为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这意味着红军通过长征把革命发展的区域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故C项正确。
A.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一直到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党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农村,故排除A项。
B.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的任务没有发生转变,故B项错误。
D.革命领导核心从遵义会议后没有进行过调整,故D项错误。
故选C。
17.【答案】A
【解析】略
18.【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是用法律形式来确立公务员的任用制度,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是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做的贡献,故A项说法正确。
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做的贡献,故B项说法正确。
C.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是对民主政治的积极贡献,故C项说法正确。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可以看出并不是强调对中国人事政治制度改革的贡献,故D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故不选A。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只能减少进口,不能有效地增加出口,同时这也不是材料中变化的直接促成因素,故不选B。
C.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出口逐步超过进口,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故C正确。
D.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西方国家为转嫁危机,往往采取措施增加出口,这会导致中国进口数量的增加,与题意不符,故不选D。
故选C。
2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从题干可以看到中国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居多,出口农业原材料不断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重要体现,故C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信息,故排除ABD。
故选C。
21.【答案】(1)特点: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条件: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努力: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的高潮,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开辟革命道路,创建革命根据地,推动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坚持全民族抗战,赢得抗战胜利;尽力争取国内和平,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3)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
重要因素: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特征和意义,要求具备准确概括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五四运动的大事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社会基础由学生到工人、商人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到运动后期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本题主要考查中共诞生的条件和中共成立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具备准确全面概括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可概括条件: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课概括中共成立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的高潮,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开辟革命道路,创建革命根据地,推动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坚持全民族抗战,赢得抗战胜利;尽力争取国内和平,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3)本体主要考查中共在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这一革命道路的原因有: 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22.【答案】(1)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说明: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思想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④干部基础: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表现:①武装斗争;②土地革命;③根据地建设。
【解析】(1)本题考查考查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其为中共成立提供的准备条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根据材料信息的理解,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及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相关所学,从经济基础、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和干部基础说明其准备条件即可。
(2)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其具体表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依据上述材料信息及所学概括总结其具体表现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