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检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9 13: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第一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三代有卜、巫、史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官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主要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 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孔子曰:“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商代()
A. 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 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言:“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
A. 思想主张趋于统一 B. 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C. 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D. 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实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的转变
C. 实现了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实现了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儒家思想正统化 B.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专制制度的加强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辽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B.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君主专制从秦到清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①秦国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②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相互分离
③明成祖朱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④清朝设置军机处,助理军政事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 《九章算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A. A B. B C. C D. D
汉末魏晋时期,瘟疫灾害严重,充满原始道教色彩的起义“太平道”和“天师道”开始爆发,得到大批民众支持。明末也爆发了影响甚大的瘟疫,但并没有出现东汉末年的情况。东汉末年道教起义频繁的原因是
A. 儒家伦理支撑起道教思想体系 B. 道教疾病施治的措施科学严谨
C. 道教消极处世观逐渐走向消亡 D. 中医防疫学理论尚未发展健全
读图:
由以上司马迁对历史细节的记载可知,汉初
A. 延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 B. 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
C. 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 D. 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王朝
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 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 B. 降低宰相在中央机构中的地位
C. 确保皇帝诏令按照程序来实施 D. 完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材料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变化。
(2)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时期,请完成下面表格。
秦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表
秦始皇 汉武帝 影响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
地方 “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北击匈奴,南伐百越 拓展疆域,巩固大一统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古代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长)。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并简述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从题干中可以得知,夏、商、周时期,“卜、巫、史等”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故C正确。
AD.题干未涉及血缘关系的信息,无法得出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和国家和宗法制度密切结合,故排除AD。
B.项表述题干信息未体现,故排除B。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A.该项不能明显体现,故排除A。
B.该项与宗法制有关,故排除B。
C.该项明显是无关项,故排除C。
D.表格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
故选D。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立子立嫡之制”“宗法及丧服之制”指的是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指的是分封制。因此,题干主要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即通过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故A项正确。
B.分封同姓诸侯仅体现了分封制,说法片面,故B项错误。
C.世袭制自夏启就已确立,并非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故C项错误。
D.题干未体现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向上天祈祷和祭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郁神权色彩,故A项正确。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题干未体现,故排除B。
C.“层层分封”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故排除C。
D.该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依据所学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得出神权与王权结合。故①正确。
②夏朝“传贤”就已经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
③依据题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分析可知,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但由于文王秉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它终能自我更新。故③错误。
④由“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得出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主张君主专制,严刑峻法;墨家主张节俭,尚贤,非攻;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仁、礼”。据此依据题干分析选项,可知“道法墨儒”对应正确,故 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A.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错误。
B.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错误。
C.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正确。
D.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荀子的主张,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儒家提倡“仁爱”,注重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与君子对应;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与侠客对应;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隐士对应;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与英雄对应。综上所述,故 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战国社会转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A.此时的研究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A项错误。
C.题干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
D.该项不能从题干得出,故排除D。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信息未体现“趋于统一”,故不选A。
B.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对现实进行了抨击,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富于社会批判精神,故选B。
C.“民本思想成为主流”的说法与春秋战国的时代不符,故不选C。
D.体现统治者的需求只有法家,故不选D。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建立专制制度,要求具备题干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解答】
A.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秦始皇建立的绝对专制制度,各级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不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而有利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正确。
BCD.综上分析,这三项与题干中“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的信息不符,故排除BCD。
故选A。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政治文明发展”可知,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实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正确。
B.此项提及的是土地制度与经济形态,与题中信息不符,故B错误。
C.西周时期并未实行分权政治,且“专制政治”明显不是“积极意义”,此项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此项“文治政治”与题中“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不符合,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儒家思想正统化始于西汉时期,但在随后的唐宋时期士大夫也保留一定的独立人格和思想,如唐代的魏征,宋代的苏轼等等,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士大夫的独立人格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明清以来,君主专制制度大大加强,明代厂卫制度下的高压恐怖,清代的文字狱等,严重扭曲了士大夫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僵化是明清君主专制主义加强的表现之一,不是士大夫丧失独立人格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C。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
【解答】
A.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相符,故A项正确。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维系,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B项错误。
C.官僚政治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C项错误。
D.法律治理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的发展,要求具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
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故③不符合题意;
①②④.结合所学可知,秦国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相互分离;清朝设置军机处,助理军政事务。这些措施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发展,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D(①②④)。
1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汉的文化,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故不选A。
B.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故不选B。
C.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故C正确。
D.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故不选D。
1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末年道教起义频繁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儒家伦理支撑起道教思想体系不符合史实,并且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B.道教疾病施治的措施并不是科学严谨的,故B项错误。
C.走向消亡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汉末魏晋时期,瘟疫灾害严重,充满原始道教色彩的起义“太平道”和“天师道”开始爆发,得到大批民众支持,其主要原因是中医防疫学理论尚未发展健全,因此道教可以借助治病救人获得民众支持,明末也爆发了影响甚大的瘟疫,但并没有出现东汉末年的情况,说明当时中医防疫学理论尚未走向发展健全,故D项正确。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社会状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并非单纯讲述西汉王朝内部事物,也未能体现汉初礼乐等级制度,故A项错误。
B.题干看不出思想大一统的趋势,故B项错误。
C.题干中两则史料均来自汉代司马《史记》,从材料可以看出,汉初社会经济凋敝,西汉王朝的马匹数量严重不足,而北方匈奴战马数量众多兵强马壮,从这个细节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汉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故C项正确。
D.冒顿代表匈奴势力,不属于地方势力,故D项错误。
故选C。
19.【答案】A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设置中外朝制度,这主要是为了强化皇权,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
B.在汉朝中外朝制度下,宰相仍然是中央的最高官员,地位并没有下降,只是权力削弱了。
C.材料并不能完全保障皇帝的诏令一定能按照程序来实施。
D.完善中央官制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特别要搞清楚汉朝中外朝制度的内容特征和目的。
20.【答案】B
【解析】联系汉代的“中朝”制度,皇帝选不断让身边的亲信即私臣充任中朝的人选,来削弱相权,故B项符合;秦代的丞相、唐代的三省长官及宋代的枢密使都不是私臣而来,因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汉代在加强君权方面的措施,理解“中朝”的目的和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解在君主专权的情况下,由于皇权独尊和不可分割,这为君主身边的私臣专权提供了条件。
21.【答案】(1)国家变化:通过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加速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和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民族变化:通过争霸、兼并战争和各族间的密切交往,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2)从上至下依次为:加强皇权;郡县制;反击匈奴、张骞通西域。
【解析】(1)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从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入手分析。
(2)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朝实行内外朝制度,加强了皇权;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拓展了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据此完成表格。
22.【答案】(1)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
条件:秦统一六国。
(2)威胁:诸侯拥有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征收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
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读书人与王国的交往。
【解析】(1)措施:根据”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根据”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得出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根据”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得出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条件是秦统一六国。
(2)威胁:根据”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得出诸侯拥有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征收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对策:根据”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得出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读书人与王国的交往。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