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1-09 22:5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初一生物样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面答题栏相应的空格中。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A.剑水蚤 B.电脑病毒 C.木耳 D.猪笼草
2.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太空玉米植株结出七个果釉 B.岩石表面丛生许多地衣
C.放久的铁锅表面生成一层铁锈 D.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
3.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能自主运动 B.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C.能制造有机物 D.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4.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共有人口1411778724人。下列不是这次人口普查所做的工作是
A.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D.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B.观察过程中可根据兴趣、喜好进行记录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D.对于时间较长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6.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7.下列动物的体色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是
A.三黄鸡的红色鸡冠 B.北极狐白色的体色
C.大熊猫黑白相间的体色 D.红腹锦鸡雄鸟华丽的羽毛
8.韭兰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9.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风滚草可随风连根拔起,在滚动过程中传播种子
B.处境危险时象鼻虫从树叶上落地,装死躲避天敌
C.沙漠中的百岁兰具有粗壮且深达地下水位的主根
D.蜣螂食用动物粪便时可清洁地面和改善土壤结构
10.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光照影响的是
A.莱阳梨只适宜种植在莱阳五龙河沿岸 B.瓦松在短暂的雨季完成整个生命历程
C.海边红树的地上根有发达的通气结构 D.船舱内的草芦幼苗向窗户方向弯曲、生长
11.霜降之后天气越来越冷,被霜打过的萝卜、菠菜、白菜等蔬菜味道甘甜。影响这些蔬菜味道的非生物因素是
A.土壤 B.水分 C.温度 D.阳光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合作 D.共生
13.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家蚕卵孵化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A B C
蚕卵数(个) 100 100 100
温度(℃) 15 25 30
湿度(%) 75 75 75
孵化率(%) 90 98 68
A.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和孵化率 B.蚕卵孵化最适宜的温度是25℃
C.用100只卵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 D.除变量外,其他环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14.下列有关生物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D.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索叫做生态因素
15.湖泊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是湖泊里的
A.鱼/螺、蚌、虾、螃蟹 B.浮游植物、鱼、水鸟
C.植物、动物和细菌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16.下列能够表示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B.蘑菇长在朽木上,松鼠吃蘑菇
C.斑马吃青草,獅子吃斑马 D.野兔吃植物嫩叶,野鸭吃昆虫
17.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该草原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A. B. C. D.
18.某同学为制作生态瓶准备了玻璃瓶、池塘水、沙子、椎实螺、小虾、小鱼,他还必须补充的材料是
A.水草 B.小石子 C.自来水 D.小泥锹
19.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右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丁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
A.甲、乙、丙数量均减少 B.甲、乙、丙数量均增加
C.甲和乙数量减少,丙数量增加 D.乙和丙数量增加,甲数量减少
20.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
A.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1.毛竹与栲树、苦槠等阔叶树形成的混交林,其稳定性比纯毛竹林高。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混交林中生物种类丰富 B.混交林中食物网更复杂
C.纯毛竹林易发生病虫害 D.混交林中能量可循环利用
22.已知物质Y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或排出,且会通过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传递。右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若乙的体内含有物质Y,则体内也可能含有此物质的是
A.仅戊 B.仅戊和己 C.仅丁、戊、己 D.仅丁、戊
23.哪种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氧量的70%
A.森林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4.在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
A.热带雨林 B.稀树草原 C.高原荒漠 D.淡水沼泽
25.从保护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在珠江三角洲建设桑基鱼塘 B.在牧区大量放养山羊
C.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D.在荒沙荒滩上植树种草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
26.(10分)请分析回答有关生物特征的问题:
(1)下面诗词所描写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分别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生物能_______________;“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_______;“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体的子代与亲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这是_______________现象,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这是_______________现象。
(3)在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时,应选择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路线。以下是某学习小组调查公园中的生物时记录的部分生物:樱花、蝴蝶、蜜蜂、雪松、蒲公英、桃树、壁虎、蚂蚁、梧桐树、蘑菇、麻雀。这些生物都是由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属于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
27.(8分)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某班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请分析回答:
(1)利用甲装登进行实验的学习小组探究的是__________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利用乙装置进行实验的学习小组探究的是___________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利用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实验时,都是在装置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先静置两分钟,然后每分钟统计两侧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最后分别计算出两个实验的各组第_______次数据的____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通过上述两个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___的环境中。
(3)进行上述实验时,除了探究的某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这种实验叫做______________实验。实验结束后应将鼠妇放到_______________。
28.(12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它通过___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______________的能量。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
(2)除了图中所示生物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还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
(3)图中所示食物网有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由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生物名称和箭头表示)。
(4)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即能量流动只能从植物流向植食性动物,再依次流向各种肉食性动物,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二是_____________,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输入到某种生物的能量,能够流到捕食这种生物的其他生物的能量只有10%~20%。
(5)如果人类排放的某种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经一一段时间,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0分)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回答:
(1)分布在_____________地区的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为避役、松鼠、蜂猴、眼镜猴和长臂猿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眼镜猴的趾尖有圆形吸盘,可以在许多光滑的物体表面停留,它还有一条比身体长一倍,起着平衡和支持作用的尾巴。眼镜猴的上述结构特点,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地区,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田鼠、黄鼠、早獭具有挖洞的行为特点,瞪羚、黄羊、高鼻羚羊具有快速弃跑的行为特点。鼠类繁殖速度快、大量挖洞、食量大,如果其天敌数量减少,会使该生态系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土地沙化。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_____。
(3)喜马拉雅山南坡从海拔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自然景观出现更替:低处是郁郁葱葱的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针叶树则逐渐增加;再往高处,灌丛代替针叶林;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5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上述自然景观出现更替主要是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而造成的_____________不同引起的。
(4)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的珍稀水禽分布区,属于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该类型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0.(10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请分析回答:
(1)生物圈是海平面向上、向下垂直距离各约为___________千米的同层,它包括_____________、水圈的大部和______________。
(2)在生物圈中,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从______________来说,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如河流生态系统的河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河水在奔流中还可以形成湖泊生态系统等。从_____________来说,大气、阳光、水会影响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出一个实例)。
(3)“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的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正常进行,例如植物相对太少,不足以将人和其他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的氧气不能满足人和其他生物生活的需求,这导致“生物圈II号”中的氧气含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碳含量猛增;“生物圈II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差,不能维持动态的平衡,传粉的昆虫及靠昆虫传粉的植物死亡,粮食大幅减产。
(4)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1克微塑料中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高达24000纳克(质量单位),它们具有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等特点。其生物积累性是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_____________在生物体内累积。2018年1月,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发现小于0.3亳米的微塑料,这说明微塑料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面对如此严重的微塑料污染,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初一生物样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D C B A B C D D C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C C A D B D C D A B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
26.(10分)(1)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营养 生长和繁殖 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遗传 变异
(3)生物种类较多 环境有较多变化 细胞 樱花、雪松蒲、公英、桃树、梧桐树
27.(8分)(1)光 土壤潮湿程度
(2)10 平均值 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 阴暗潮湿
(3)对照 它生活的自然环境
28.(12分)(1)生产者 光合作用 阳光 消费者
(2)细菌 真菌(与“细菌”顺序可换) 分解者
(3)6 植物→鼠→蛇→秃鹫
(4)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5)秃鹫
29.(10分)(1)较湿润 森林 适应
(2)草原 干旱 影响
(3)温度
(4)湿地 净化水源 蓄洪抗旱(与“净化水源”顺序可换)
30.(10分)(1)10 大气圈的底部 岩石圈的表面
(2)地域关系 非生物因素
例如:鱼类洄游、鸟类迁徙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
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果实能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人类可以把生物带到不同的地方等(举出一个正确实例即可得分)
(3)物质循环 自动调节
(4)食物链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意思对即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