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分法的对比

文档属性

名称 两种分法的对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9-16 20:3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种分法的对比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平均分3》即两种分法的对比。“认识厘米”是“数与代数”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材通过例题的巧妙安排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为下面学习除法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解决问题目标: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这是平均分的第三课时,虽然平均分的含义以及两种分法都已教学,但将两种分法放在一起,对比进行,还是比较难的,但也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2、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让学生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课堂情境,即在复习两种分法后,大力表扬几个表现好的学生,准备12枝铅笔,要奖励给表现更好的小朋友(但怎么奖励先不说),只是请所有学生将12枝铅笔平均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课件、小棒或铅笔,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6根小棒,出示操作要求:(1)每3根一份,分成几份?(2)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学生用小棒动手分一分。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两种分法。师:“想一想,这两种分法一样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一种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表扬:看来我们已经跟平均分成了好朋友了,老师准备了一些铅笔,要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想不想要?看你的表现。
  [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22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操作、交流、指导,初步整合两种分法。
数一数
老师准备了多少枝铅笔。(12枝)把这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让学生先思考,后动手,不要盲目使用学具。
(2)分一分
生自己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说一说,一生上黑板分。结合板演学生的实际分法,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平均分的,还可以怎样说。再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这两种分法。
(3)小结
在此基础上小结,虽然分得的结果相同,但我们可以看作是“每几个一份地分”,就是先确定每份几个,再按这个要求分;也可以看作是“平均分成几份”,就是先确定分成几份,再按制定的份数平均分。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第二块:小组自主操作交流,进一步沟通两种分法。
  (1)谈话:12枝铅笔,你还可以怎样分?下面我们就在小组里交流。
(2)明确小组活动要求:
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摆一摆,分一分,摆好后要用两种不同的分法说一说,其他成员认真听,对有困难的同学要给予帮助。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的最好。
[具体细致明确的小组活动要求,使小组活动不会流于表面,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3)学生小组活动。
(4)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别汇报不同的分法,在黑板上操作,并从不同角度说说分的过程,其他小组补充。
(5)评比最佳小组。奖励铅笔。
[这一层次的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对于同一种分的结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分的过程。真实奖励铅笔的环节,既推动课堂的气氛,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4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
  [通过摆一摆,填一填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应用拓展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4、5
由扶到放,让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层次:开放性练习。
  想想做做6,看图学生直接说一说兔和小鸡的分法,再和同桌交流,汇报。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课,认识除法打下基础。]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收获?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平均分
每几个一份地分
平均分成几份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