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9 07: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学科 备课时间 拟上课时间 课 题 课时
历史 2021.9.14 2021.9.17 第6课 戊戌变法 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伟大尝试。 课本有两个子目:第一子目“公车上书”;第二子目“百日维新”。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1. 戊戌变法的序幕;2. 变法思想的宣传;3. 戊戌变法的高潮;4. 戊戌变法的失败。
二、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2)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与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此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方法 导学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合作探究
教 具 多媒体课件、查找最新图片及史料、教具准备等
三、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说明
1.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2.备课。 预习,完成《精准同步》第六课的自主学习部分。 调查让我明确了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时局图》图片导入,提问: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 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讲授新课】一、戊戌变法的序幕(一)背景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图片材料,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2.教师归纳小结: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思考:何为维新变法运动呢?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展开的一系列改良活动。那么,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呢?请让我们带着设问进入下一个问题。(二)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文字、图片材料展示: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2.学生思考归纳:公车上书的时间、代表人物、目的、结果及影响。3.教师讲述: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过渡:老师提问公车上书这件事反应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4.学生讨论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变法思想的宣传。措施1.学生阅读教材,说说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人士进行了哪些活动——组织学会和创办报刊。(二)组织学会和创办报刊的目的与作用。1.教师提问:请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2.学生归纳: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过渡:教师:那同学们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又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揭晓吧。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一)背景1.文字、图片材料展示,教师讲解:维新派的改良运动的到了当时的王帝——光绪帝的支持,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下令变法。也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的“百日维新”请同学们看课文P29 -31页。 2.提问: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3.教师总结: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国家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光绪帝又深受康梁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震动,并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所以支持变法。(二)开始标志教师讲解: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施变法。由于1898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历史上称这场变法为“戊戌变法”。过渡:那么此次变法有哪些内容,通过阅读课本,小组合作归纳变法内容。(三)变法内容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小组讨论对变法内容进行归纳。2.表格展示:3.教师提问:这些措施触及谁的利益?4.学生回答:地主阶级顽固派。四、戊戌变法的失败1.教师提问: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2.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变法失败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搜捕了维新派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3.教师解读: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据要杀的赋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理解爱国志士为国为民甘愿牺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4.学生回答: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圆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选走。【想一想】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 教师总结: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想一想】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意义?6.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教师总结:(1)地位: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意义:①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课堂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小结。 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学生代表回答学生发言:根据教材示意图,概括归纳公车上书的时间、人物、目的、结果及影响。(方法点拨:注意公车上书事件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学生思考归纳学生思考归纳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学生阅读课本回答学生回答略 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归纳的能力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归纳的能力,协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完善知识结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及说明
协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较重要的一课,此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阶段,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所以这一课是较难理解的一课,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那么在进行《戊戌变法》这一课教学时,由于按要求必须整堂课都体现问题式教学方法,所以适中的密度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密度,也就是时间间隔,要给学生一定的缓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