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电容器的电容
一、教材分析
《电容器的电容》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章第4节的内容。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章前几节中已经学习电荷量、电场强度、电势差等物理量,这节内容既是对以上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同时也为下节学习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场的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电容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和电容概念,也非常抽象,学生对电容器的电容由哪些因素决定也需要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增设实验,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探究实验、协作交流、分析论证和归纳结论等方式和过程,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科学探究、分析论证、归纳根据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认识常见的电容器,知道电容器的结构和功能。
2.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3.知道电容器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中电流、电压与能量的变化特点。
(二)科学思维
1.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单位,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控制变量,结合图象分析电荷量与极板电压这一对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探究
1.能够设计电荷量、电压两个变量的控制方案,作出二者的关系图线。
2.通过库仑二分法思想平分电容器的电荷,用电压传感器测量极板电压,探究不同电容器的电荷量与电压的比值。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认识电容器的电容是由电容器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与极板电量和电压无关。
2.用学过的物理术语、图象交流科学探究的结果。
四、教学重点
1.电容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电容定义式的探究过程。
2.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与它自身因素关系的探究过程。
五、教学难点
1.电容器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的理解。
2.电容器电容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式。
3.如何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大小的因素。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通过演示莱顿瓶放电的过程,学生们会看到一个闪光,听到“啪”的一声,使学生树立了电容器可以储存能量的物理观念。
2.探究电容器能够储存电荷和产生电火花的原因,提出问题:电容器储电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科学探究,建立概念
1.展示电容器实物,拆开电容器,让学生观察了解电容器的两块极板和极板间的介质,介绍电容器的主要构件:极板和介质,给出电容器的电路符号。
2.演示电容器的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探究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关系。
如图,将三个构造完全一样但不带电的电容器并联,合上S和S1,断开S2和S3,对电容器甲充电,用电压传感器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然后断开S,合上S2,电容器甲和乙所带电量相等,均为总电量的,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再合上S3,电容器甲、乙、丙所带电量相等,均为总电量的,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换用不同的电容器进行时间,得出Q与U的比值不同。
(三)归纳总结,明确内涵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中电压表示数随两极板间电荷量的改变情况,总结得出:一个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随电容器所带电荷量的减少而减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量,我们用常数C来表示,不同的电容器Q与U的比值C不同。
2.电容的定义式: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用C来表示。
3.电容的单位:基本单位法拉(F),1F=1C/V
(四)实验观察,总结规律
1.猜想:电容是电容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同的电容器电容为什么不同?它到底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实验目的:探究平行板电容器与极板间距、正对面积、极板间绝缘介质相对介电常数的关系。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依次只改变两极板间的距离、正对面积、插入和拔出电介质,然后根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4.实验结论: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是真空时,电容C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两极板间距离d成反比,即。
板间充满某种介质时,C 、会变为板间为真空时的若干倍,这一倍数叫这种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用εr表示,即。
(五)合作共建,课堂小结
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八、板书设计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
建立概念
归纳总结
明确内涵
实验观察
总结规律
合作共建
课堂小结
第4节 电容器的电容
一、电容器的构造与作用
1.构造: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组成一个电容器。
2.作用:储存电荷与能量。
二、电容
1.意义:描述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的物理量。
2.定义: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3.定义式:
4 .单位:法拉,F;1 F = 106μF = 1012 pF
三、平行板电容大小决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