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教案+当堂达标训练题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教案+当堂达标训练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9 15:4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时 一课时
备课人 单位
导学案 朗读古诗《题西林壁》,主动查阅资料,识记作者。再读古诗,标画出字词(听范读,朗读)。我把古诗读了( )遍后,能做到不漏字、不加字、不错字并且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一读,记一记。 横看 不识 庐山 把你想到的画面,用你自己的话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 学 过 程 修 改 建 议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题:书写。西林:在江西庐山后。壁:墙壁。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泛读。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3.指名读诗,正音。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四、诗文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板 书 设 计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当局者迷只缘身在此山中 旁观者清
教 学 反 思
课堂达标训练题
默写《题西林壁》 二、解释画线的词,写出诗句的意思,再回答后面的问题。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你对诗句的感想。 2.这首诗蕴含着什么哲理?作者看到什么悟出这个哲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