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专题:多角度思考,分析诗歌情感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欣赏专题:多角度思考,分析诗歌情感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0 10: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古诗词欣赏专题
多角度思考 把握诗歌情感
古诗词欣赏专题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
经典例题
【2021年徐州】
中秋月①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②,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9. 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3分)
10.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2012年南通】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6.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经典例题
【13年南通中考题】
狼山观海 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①仙人何处觅?灵槎②使者几时回?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释】①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②灵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6.首联描绘了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7.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21年泰州中考题】
出塞曲 张琰
腰间插雄剑,中夜②龙虎吼。
平明登前途,万里□□□。
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③。
忠诚表壮节, 灿烂千古后。
【注】①张琰,南宋广陵人。②中夜:半夜。③印如斗:斗大的印章,喻高官厚禄。
6. (1)请将“首”“不”“回”三个字按恰当顺序填入颔联空格中。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命价值观?
考点设置
【2021年徐州中考题】
9. 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3分)
10.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2012年南通中考题】
6.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2013年南通中考题】
6.首联描绘了景物气势磅礴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7.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21年泰州中考题】
6. (1)请将“首”“不”“回”三个字按恰当顺序填入颔联空格中。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命价值观?
诗歌感情
表现手法
意境特征
诗歌感情
诗歌感情
诗歌感情
意境特征
题型分析
考题分析
分析归纳:
把握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是诗歌常见题型.
问题提出:
那么在阅读诗歌过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分析何探究诗人的情感呢
题型分析
例题一: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思考:结合诗歌题目,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从题目中“喜”,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内心是怀有一种高兴、喜悦之情。结合诗句便可知,全诗表达诗人对春雨来临的喜悦之情。
方法一:细读题目
题型分析
例题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这是李白从长安被流放夜郎经过黄鹤楼所做,落梅花:笛曲名,曲调哀婉。
1、第二句中“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注释表明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当时处于流放途中,可知一般情感应该是痛苦、悲伤或愤懑不平。结合“望长安”、“不见家”可知表达情感应该为对家人的思念,对朝廷的眷恋,对往事的回忆之情。
方法二:结合注释
题型分析
例题三: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找出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结合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解析:诗歌中的景物有:盛开的花、翻飞的蝴蝶、声音婉转的黄莺,这些景物都是乐景,所以情感也应该是乐情。所以诗歌表达作者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和闲适自得的心境。
方法三:分析(意象)景物所包含的情感
诗歌中的景物又叫意象
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意象是指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
意境是诗人精心描绘出的美好境界。
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
鸦、猿、杜鹃——凄苦哀伤之情
笛声--思乡怀远;
鸿鹄、雄鹰、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
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
常见意象所饱含的情感或寓意
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
梅--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
松--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
兰、荷--高洁、脱俗;
菊--高洁、脱俗、隐逸;
竹--气节、劲健、正直、积极向上;
柳——柔情、惜别怀远;
梧桐——凄凉、悲伤;
杨花——离散、漂泊之意;
题型分析
例题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理解内容,结合诗歌题材分析诗歌表达诗人的情感
解析:从题目和内容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达离别之情、对朋友的不舍、美好祝福、前途的担忧等情感;再结合内容便可知本诗表达作者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方法四:从诗歌的题材分析
诗歌常见题材
1.送别怀远诗:一般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或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祝福等感情。有的诗抒情主人公是家中的妻子,则往往表达对远行人的思念。送别诗的常见意象有:杨柳、日暮、月、长亭、南浦、酒、秋等。所用手法有寓情于景、烘托、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虚写)、比喻等。
2.怀古咏史诗:一般写作者到某一处含有古迹的地方,触景而引发了对古人古事的感怀。这类诗多用典故。大体分为两种,有的借古抒怀,有的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或表达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或抒写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抱负。而“讽今”往往是表达对世事的看法,对统治者的讽刺或警告。
3.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或守边将士的生活,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可以惊叹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著名的边塞诗人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4.山水田园诗:田园诗一般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抒发自己对官场世俗的疲倦和厌恶,表达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热爱,含有较强的隐逸思想,代表诗人是陶渊明。与田园诗相类似的是“山水诗”,描写山水风光,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或阐发人生哲理。
5.咏物诗:咏物诗大都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这里的“志”,既可以理解为“思想感情”,也可以理解为“志趣、情趣”,甚至还可以理解为某种“哲理”“理趣”。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以蝉自况,写蝉清华俊朗、居高声远,揭示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题型分析
例题四:
出塞曲 张琰
腰间插雄剑,中夜②龙虎吼。 平明登前途,万里□□□。
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③。忠诚表壮节, 灿烂千古后。
【注】①张琰,南宋广陵人。②中夜:半夜。③印如斗:斗大的印章,喻高官厚禄。
6.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命价值观?
解析:从诗句“男儿当野死”和最后两句“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可见诗歌表现了诗人刚烈之气和报国之志。
方法四:从诗歌的关键句分析
关键句: 诗歌中的关键句一般指抒情议论性的句子,这种句子很多时候是出现在诗歌的最后两句。
如: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诗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抒发相聚赏月的快乐,同时又抒发了聚后分别的哀伤和感慨。
题型分析
例题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说说诗歌颔联(全诗八句,颔联指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诗歌颔联两个典故表达的含义是对朋友的怀念和对物是人非、岁月流逝的感慨之情。所以作者借两个典故要表达的同样是对一起参与改革而被害的战友的悼念和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方法五:通过表现手法分析情感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4.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5.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6.乐景写哀情: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描写了花儿含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7.借古讽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8.引用典故: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9.虚实结合:实写,指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0.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生活现象、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读题目,明范围;读作者,知背景;
读注释,解难点;抓意象,明特征;
找诗眼,定中心;抓手法,悟情感。
知识点归纳
真题训练
【2013年南通】
狼山观海 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①仙人何处觅?灵槎②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释】①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②灵槎(chá):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7.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诗人通过写自己面对浩瀚水面时感到眼界开阔、心胸豁然开朗,直抒胸臆,表达心中欣喜、赞叹之情。
真题训练
【2012年南通】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马致远的小令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白朴的小令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温馨美丽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之下,
断肠人在天涯。
真题训练
【2011年南通】
春 草
[宋]刘 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
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
才入城门便不生。
7.第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借物抒情,借写春草厌恶繁华之地,入城不生,表达了诗人厌恶世俗、不愿追名逐利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津
规范答题
【答题要求】
三意识:联系意识,术语意识,完整意识
【答题模式】
通过描写 ,表达了 情感。
借助 描写,运用 手法,抒发了 情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