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文档属性

名称 3.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9-16 21:2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学习目标:
1.掌握等腰梯形性质和判定的有关证明.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
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
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
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教学难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
自主探究
2.我们曾用等腰三角形剪出了等腰梯形(如图),并探索得到等腰梯形的哪些性质和判定?
自主探究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一)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自主合作
2.如何证明这个判定定理?
已知:如图①,在梯形ABCD中,
AD∥BC ,∠B=∠C .
求证:AB=DC.
(方法一:)
分析:因为∠B和∠C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所
以考虑延长BA、CD交于点E,构造一个
以∠B、∠C为底角的等腰三角形,由于
AD∥BC,则△EAD也是等腰三角形,
从而 EB=EC,EA=ED,得出AB=CD.
自主合作
E

(方法二:)
分析:如图②,过点D作DE∥AB,交BC
于E,得∠DEC=∠B=∠C,所以得
DE=DC .
自主合作
E

(方法三:)
分析:如图③作高AE、DF,通过证
Rt△ABE ≌ Rt△DFC推出AB=DC.
自主合作

E
F
(一)等腰梯形的性质
1.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自主合作
2.如何证明这两个性质定理?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AB=DC.
求证: ∠B=∠C .
求证:AC=BD.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
自主拓展
(1)“平移一腰”,构造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3)“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4)“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
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全等三角形.
E
E
F
E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自主评价
1.证明: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证明:等腰梯形一底的中点到另一底两端的
距离相等.
自主展示
3.若等腰梯形两底之差等于一腰的长,求腰
与两底夹角的度数.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5,AD=6,BC=12.动点P从D点出发沿DC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B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C点时,点Q随之停止运动.
(1)梯形ABCD的面积是 ;
(2)当PQ∥AB时,P点离开D点的时间等于 秒(3)当P、Q、C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P点离开
D点几秒?
自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