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导学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捕蛇者说导学提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06 19: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捕蛇者说》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4.学习本文对比和设悬念的写法。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3.学习本文对比和设悬念的写法。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设悬念的写法。
【课前预习】
1、结合参考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以下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子翻译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啮( ) 腊( ) 饵( ) 挛( )
踠( ) 瘘( ) 疠( ) 当( )其租入
嗣( ) 几( )死者数 ( )矣
莅( ) 蹙( ) 殚( ) 徙( )
踣( ) 死者相藉( ) 曩( )
隳( ) 恂( ) 缶( ) 弛 ( ) 然
谨食( )之 熙( ) 以俟( )夫( )
(2)解释下列实词
为: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已:① “可以已大风”。 ②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岁:① “岁赋其二”。 ② “积于今六十岁矣”。
观:① “今以蒋氏观之”。 ②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毒:①“若毒之乎?” ②“孰知赋敛之毒……”③ “呼嘘毒疠”。
赋:① “岁赋其二”。 ②“孰知赋敛之毒……”
疠:① “可以已……瘘、疠’。② “呼嘘毒疠”。
入:① “当其租入”。 ② “竭其庐之入”。
甚:①“貌若甚戚者”。 ②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① “貌若甚戚者”。 ② “若毒之乎?
生:①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 “谨食之”。
(3)解释下列虚词
永州之野产异蛇
若毒之乎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 悍吏之来吾乡
谨食之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故为之说
可以已大风
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 而吾以捕蛇独存
今以蒋氏观之
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叫嚣乎东西
吾祖死于是
于 余将告于莅事者
积于今六十岁矣
苛政猛于虎也”。
黑质而白章
    得而腊之以为饵  
    哀而生之乎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而 哗然而骇者  
    恂恂而起  
  弛然而卧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退而甘食    
    闻而愈悲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汪然出涕 古义: 今义:
向吾不为斯役 古义: 今义:
以尽吾齿 古义: 今义:
⑤则以病矣 古义: 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③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并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文意(注意把握节奏和语速)。
4.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根什么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5、合作探究,鉴赏艺术特色
(1)课文第四段写蒋氏的血泪控诉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思考蒋氏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把自己跟相邻进行对比的,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主要运用了设悬念的方法,使文章行文曲折有致,波澜横生,常常语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试结合全文具体说说这个特点。
三、点拨讲解:
四、练习测评
1.根据课文填空。
(1)文中表现悍吏之悍的句子是
(2)《捕蛇者说》中引用孔子的“ ”来揭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
(3)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4)交代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
2.下面两个题目只选做一题:
(1)以“新中国建国60周年”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求侧重于运用对比手法。
(2)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来自他人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喝彩,也将给我们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请以“喝彩”为话题,进行片断练习。要求:侧重运用设悬法,写出事件的波澜。
五、作业:
六、总结:
学过本文后,你对封建社会和今天的社会有什么不同认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古文言文,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比毒蛇和老虎还要厉害,我们对当时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怀有无比的愤恨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