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纲要上册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纲要上册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9 13:2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放可以增加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物史观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时空观念: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及回归祖国的保障: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租往权。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英《向京条约)签打,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后与英国、葡萄牙政府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漸强大是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难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改革开放的进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新课讲授】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师】通过阅读材料,总结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二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火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三 1978年12月13日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是解放思想,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
(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党内的“左”倾错误继续存在。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六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师】请同学们学习教材概括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意义。
生:(2)内容:①思想上: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④组织上: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师】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师】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解决了中共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平反冤假错案: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会上致悼词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完全推翻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了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名誉。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制定1982年宪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从以下方面梳理改革开放进程。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开始: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②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③意义:到1983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师】新时期的改革为何现在农村取得成功?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原因。
材料一 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发展带来非常消极后果,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人口从几万到十几万,公有化程度高,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人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常常感到不公平。
材料二 农业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于停滞和徘徊状态。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不足。1978年,全国有将近30%的生产队年人均分在50元以下。当时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温饱问题严改革迫在眉睫。
生:(1)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师】安徽凤阳小岗村一直有“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1978年的凤阳一穷二白,世世代代耕作在这里的18个农民自发订立“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看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小岗村带来怎样的变化?
多媒体出示材料:
1976年,小岗村全年人均口粮仅有230斤,人均收入32元,到了冬春之际,窘迫的小岗人大多只能外出要饭,当时的凤阳花鼓词形象地唱出了这段历史;“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实行“大包千”后的第一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量1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人均收入达400元,相当于1978年的18倍。小岗村一夜之间了“明星村”,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大包干精神”的潮。平平生:由于“分田到户”,使得小岗村的粮食产量、人均收大幅度提高。
生:由于“分田到户”,使得小岗村的粮食产量、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似乎又回到了农业合作化之前,但二者有很大不同,请同学们联系所学,对比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注意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产品的分配方式、发展后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生:(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师】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虽只有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钢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
【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失去了活力。(3)理论突破
①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中共十三大: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基个本点”的基本路线。
【师】阅读“历史纵横”栏目学习“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
“三步走”发展战略
中共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①“南方谈话”:190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师】通过材料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区别。
多媒体出示材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两种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什么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或者说是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
【师】通过表格对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区别。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所有制形式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生产目的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
影响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师】通过教材总结对外开放的进程。
2.对外开放
项目 表现 特点
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开放战略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融入世界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大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师】经济特区的“特”指什么?
指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师】经济特区建立的区域优势有哪些?
生: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②华侨众多,有利于吸引侨资;③地处沿海,交通便利;④资源丰富。
发展成果: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方针?具体含义是什么?在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取得了什么成果?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
1.“一国两制”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过程
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意义: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师】阅读“学思之窗”想一想,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及实施,对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起到怎样的作用。
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后又签署多个补充协议。
教师讲解: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对香港、澳门的关心和支持。减少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在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了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交流合作的水平,对香港、澳门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推动了内地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师】通过教材总结归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
《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汪辜会谈”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习近平、马英九会面 2015年1月7,两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近平、马英九历史性握手
课后总结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改革首先获得突破,之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跟进,1992年以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80年,经济特区设立,对外开放开始布局,之后随着开放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断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祖国统一大业也取得辉煌成就,“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板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
平反冤假错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恢复发展
改革开放进程
改革:农村改革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提出
香港、澳门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